那年黄酒香满城

江竹铭 绘

上世纪90年代,摞码整齐的酒缸是酒厂一道独特的风景。

说起自家酒的品质,酒厂的老职工都收不住嘴,仿佛刚刚呡过一小口经由自己一双手酿出的美酒

“鸡子酒”,是台州的一大特色美食。

繁忙的酒厂一角

当年化验员对酒缸里的酒进行取样化验。

本报通讯员庄向娟

如果你是路桥人,或者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路桥,当你自西向东穿过两边新楼林立的“新大街”,也就是现在的邮电路,再从右进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如今的龙头王路,一定会被一堵由酒缸砌成的老旧围墙吸引。

岁月悠悠,这堵奇特的围墙一直都在,墙后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墙上的油漆已经风化剥落。穿过枝叶缝隙的阳光,照在依旧泛光的酒缸釉面和破败墙面上,产生了斑驳陆离的效果,仿佛向路过的行人诉说着一段曾经。而此时,墙上酒缸里似乎已飘出美酒的醇香,引人迷醉遐想。

透过铁栅栏向里望去,墙内空旷的场地上,堆放着数不清的酒坛子,有好几层楼高,层层叠叠码放有致,蔚为壮观。

这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路桥红卫酒厂,后改名路桥酒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不仅孕育出了优质产品和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更积淀了许多醇香醉美的内涵。

这是珍藏在路桥人记忆中的一抹浓香。

古法酿酒

酒,是历史久远的饮品,而黄酒,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历史考证,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已经开始大量酿制黄酒。而路桥所酿之酒,正是这种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

酿酒的第一步,是生产酒药。路桥人酿酒用的酒药,主要是由籼米捣成粉,添加各种草叶,再混合一些植物捣成的汁液,搓成丸子,用蓬蒿盖好,隔一个月待其成熟,就成了酒药。老一辈酿酒人还说,路桥人为了酿酒,什么样的植物都尝试过了,就连苦楝树的果子、香花刺的根,都没有落下。不同的酒药,会在发酵的时候产生不同的霉菌群落,最后形成老酒独特的酒香与风味。

酿酒第二步是做麦曲。先将小麦放在水里涨泡两三个小时,滤干后压扁,再浇点水,形成直径两米的小麦饼。将小麦饼放进大蒸笼里蒸,这里的蒸汽来自于锅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路桥红卫酒厂竖立起来的好几根大烟囱,人们至今还印象深刻,那便是蒸米、蒸麦用的锅炉烟囱。蒸到两三个小时后,再次粉碎,待其温度降到二十七八摄氏度后,将小麦放到团箕之上,搁置在一个房间里,进行发酵。

这时,最辛苦的工作上场了。两大间发酵车间,900公斤麦曲原料,被装在180个大团箕之上,拌入曲种室制作好的酒药。然后每过五六个小时就要全部翻动一次,以保证发酵饼的温度保持在38℃左右,绝对不能超过40℃,不然酒曲就会失去效用。而这些工作只有两名工人合作才能完成,他们每天半夜都要醒来一次,翻动完180个大团箕后才能回去睡觉。两天三夜,亦复如此,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人就住在车间里了,不仅是人在那里,魂都在里面了。”酒厂老职工们说。

酒曲做好后,就进入酒醅的生产环节。在没有实现机械化之前,这个过程一般在农历“小雪”前着手进行。先是将粳米过筛,加水浸泡,再用蒸炉蒸煮,之后淋水冷却。再经过搭窝、冲缸、开耙发酵、灌坛后酵,制成酒醅。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酒醅做好后,要经过认真的挑选,由技术人员对其质量进行严格鉴定,挑选出酒精浓度高、酸度低,口味老嫩适中爽口、无异杂气味的优良酒醅。这个过程不可省略,它对后面的主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之后便是正式的酿酒了。若是用传统土法酿酒,一般是在农历“大雪”前后进行,流程也先是用粳米过筛、浸泡,然后再经过蒸汽蒸熟、冷却,掺入之前准备好的麦曲、酒醅,就可以落缸酿造了。在这个过程中,缸里的酒料还要经过不断地翻动,以前用土缸酿酒,翻动缸体里的原料靠的都是人力,非常辛苦。后来改用风机吹冷,加快了生产进度。但是,缸里的温度必须实时控制,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较难掌握的一项关键性技术,要确保酿造过程中各种成分适时适量生成。这在以前,必须由酿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关,自动化改造后,则由厂里的技术人员把关。经过前发酵和后发酵两次充分发酵之后,再对酒料进行压榨、澄清。最后再把酒煮熟,灭掉酒里的残留菌种,如此才算大功告成。

黄酒是有灵性的,酿制黄酒也需融入灵性。整个过程工艺质量控制繁杂,技术难度大,要根据气温、米质、酒醅、麦曲等性能动态灵活把控,及时控制调整。如若一切正好,则酒当中的各种成分和谐,酿成的酒口感仙灵、柔和、甘润、醇厚,如此才算达到理想的状态。

技术改造

路桥红卫酒厂的前身,是私营一利酿造厂,上世纪30年代开设,地点就在老马路和龙头王村的路口,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刘治雄,主要从事酱油和黄酒酿造等。酒厂老职工们回忆,1943年3月,黄岩县举行工艺品展览会,一利酿造厂生产的蘑菇酱油荣获甲等奖,高粱酒获乙等奖,在县里赢得了声誉。

当时的一利酿造厂还是中共地下党员的联络站,郏国森等地下党员经常在该厂开展活动。1955年,一利酿造厂开始了公私合营,个人拿工资,老板拿股金,利润上缴国家。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一直经营到21世纪。

那时的酿造,完全手工操作。酿酒用的大缸叫七担缸,也就是能放七担粮食,装水后总重量约有400公斤。工人们用肩挑、用手抬,酿好的酒用木栅沥,十分辛苦。公私合营后,逐步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全自动化,酿酒的大米从原来的一天几百公斤,增加到最多一天有1.2万公斤,黄酒产量大大增加。

技术的变革首先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引入了板框式空气压滤替代繁重的木榨榨酒。到了上世纪70年代,引入并调试成功用卧式连续蒸饭机替代木桶地灶炊蒸饭,之后又改用大铁罐代替陶缸浸米,用大金属罐代替陶缸、陶罐进行前后发酵。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又引入风机送风。除此之外,1978年之后,不断改进传送设备,最终完成全自动粮食装填。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路桥酒厂在台州率先完成全面自动化改造。工人们回忆,那个时候的送米、蒸饭、发酵流水线有6层楼高,其中的发酵罐有3层楼高,前发酵车间有9个20吨容量的大罐,后发酵车间有29个30吨容量的大罐,场面甚是震撼。

首先,大米麦曲用升降机分别送至楼顶浸米大罐和5楼的落饭机头,大米在顶楼完成浸泡后放入楼下宽大的冲淋洗米输送带,大米在输送过程中被两边喷淋装置冲洗干净,紧接着自动进入卧式炊饭机输送带,在封闭炊饭机高压蒸汽中传送出来即成米饭。炊饭机口出来的米饭经喷淋冷却后落入搅拌罐,在罐内按比例拌入预先培养好的酵母菌和麦曲,混合料自动落入楼下前发酵大罐,在此进行粮食淀粉的深层糖化和糖分的初步发酵。

此时需专人日夜守护,精心管理,及时进行酒醅开耙和大罐夹层注放冷凝水,为微生物生长及糖化发酵控温控氧。前发酵完成后被输送泵送入后发酵大罐,在此进行深入发酵和大量黄酒有效成分的生成沉积。

后发酵同样重要,也需要专人精心管理,控温控酸,确保形成黄酒主体风味的后发酵顺利进行。受气温和微生物发酵进展的影响,整个发酵周期不同批次,甚至各罐也各不相同,一般需一个月时间,以抽样的方式化验检查酒醅的酒度和酸度。

完成发酵后的酒醅被送料泵灌入板框式空气压滤机,压滤后的清酒自动流入储酒池,经筑灰控酸和勾兑后通过管道送入煮酒车间,在此进行蒸汽高温灭菌和装坛封口,最后送入仓库陈酿销售。

在微生物生产应用工艺上,路桥酒厂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采用优良纯种糖化菌、酵母菌代替自然菌种糖化发酵,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并大幅提高了酒体风味品质。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变季节性生产为常年生产,形成了持续规模效应,使路桥酒厂进入黄酒机械化酿造时代。

对于当年的场景,酒厂的老职工们至今都抱着炙热的情感。他们回忆,那时的酒厂常常是这样的景象:厂门口等货拖拉机和货车排成队,订货客商进进出出,搬运工们忙着将一坛坛口带泥封的黄酒出库装车。一进大门,一股淡淡的酒香扑鼻而来。进入生产车间,蒸汽酒香更是缭绕,各种大大小小的输送管道林立。肉眼看不见的是微生物军团在育种室、发酵罐里高效工作的繁忙场面,能看见的是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的身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温煮酒车间里,工人们在快速流水线上挥汗如雨,空坛倒扣蒸汽灶口杀菌、放酒满坛后及时止阀称量、快速竹壳包口糊泥等,动作娴熟潇洒,一气呵成。尤其是在酒坛上挥笔流畅倒写黄酒重量的绝活,简直是高超艺术,充分展示了熟练工人的风采。

回看往昔,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尽管技改探索路上经受过不少波折,但是路桥酒厂的工人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指导协助下,群策群力,解放思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这是路桥酒厂从家庭手工作坊迈向机器化大生产的鲜活历史见证。

赢得声誉

“新中国成立初期,路桥的酒基本从外地采购。”酒厂老职工回忆起往昔,感慨很多,“那个时候路桥最大一家卖酒的店叫'同康门市部’,就在阜大药店的对面。”

后来,路桥酒厂生产的老酒由于品质好、香气正、酒体丰满入口绵柔,逐渐替代了外来酒。再后来,更是多次在台州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获得金奖,慢慢地打入台州各地市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台州黄酒业的头块牌子。

“每次质监部门来厂里检查酒的品质,我们都是不作准备,从仓库里直接拿出酒给他们检查,从来都没有出过问题。”

“老酒是补身子的。你见过黄酒炖鸡蛋、炖鸭子、炖大闸蟹,见过白酒炖这些东西吗?”

说着,大家就笑了。以前的体力劳动者累了,就要买点黄酒补补身子,而他们的首选,就是路桥酒厂的黄酒。直到现在,有一些酒厂老职工开的酒店,顾客一听说有一批老酒厂的酒到货,没过多久就会一售而空。

好酒备受欢迎,剩下来的也不是糟粕。像压榨黄酒后剩下来的酒糟经粉碎,再经蒸炊蒸馏,产出来的酒叫做“糟烧”。如果酒糟再经过生香酵母等微生物的后续压醅发酵,通过一定的串蒸工艺,又将生产出口感独特、香飘四邻的高品质蒸馏酒,是请客送礼佳品。蒸馏后再剩下来的,可以做醋或作为上佳禽畜饲料,这些都是黄酒生产的副产品了,但在市场上也都十分畅销。总之,浑身是宝的粮食是不会有半点浪费的。

正所谓“老酒补、烧酒香,每嘬一口,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说起自家酒的品质,路桥酒厂的老职工都收不住嘴,仿佛刚刚呡过一小口经由自己一双手酿出的美酒。

当年吃货界,黄岩以蜜橘闻名,而路桥以路桥酒厂的黄酒闻名,路桥老酒一度是路桥人的骄傲。这弥漫在路桥老街中的阵阵酒香,成为路桥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手 记

酿酒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科学,涉及到多种知识。智慧的先人虽然不可能去理会这些科学知识,但凭借无数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把经验转化为技能和技巧,传至现今。

但千百年来,传统的酿酒工艺始终徘徊在农村副业、手工作坊、工厂式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上,以手工操作为主,设施简劣,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受季节气温影响大。

新中国建立后,传统的手工匠人在新技术革命的引领下,开始了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变革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工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千百年来繁重的酿酒劳作从此获得了劳动的尊严感。这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人性的解放上,都可以说是伟大的进步。

而且,机械化生产的酒类具有标准化、可控化等特征,生产出来的酒品质稳定,且成分透明,去除了一些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隐患,从源头上防止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大生产比以往的手工生产,可谓是更加健康安全,这里蕴含着一种新的对待世界的方式,即——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生产流程,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能喝到价廉、物美、质优、安全的酒,这其实也是“匠人精神”的必然延伸。

今天,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又可以在家里,通过安装完备的酿造设施,不断尝试用独特的原料,酿造出具有独特品质和安全保证的“家酿”,不断丰富酒——这一千年饮品带给人们的丰富感受。这对于酿酒工艺的发展,又是正在发生的另一个故事了。

(感谢红卫酒厂退休老职工们分享故事,他们为此还专门建立微信群,一起耐心细致地为本文提供细节。)

(0)

相关推荐

  • 酒类小知识—白酒酒曲的基本分类

    中国酿酒史源远流长,在酿酒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酒曲.也就是说,在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古代,甚至是两家相邻的酒肆,他们所用的曲也都不尽相同.到了现代,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曲到底有多少种,谁 ...

  • 周火雄:用菱角酿造生活芳香的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走进酒厂的车间,扑面而来的是醇香,浓郁的熟透的粮食的醇香,这般浓郁,这般勾起食欲,它们风一样吹过心的原野,激起幽微的波澜,发出满心的欢喜与愉悦.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人们对美酒的追捧. ...

  • 丹阳黄酒

    丹阳黄酒 丹阳黄酒,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丹阳黄酒,以丹阳的糯米作原料,用麦麸作糖化发酵剂,在澄清的酒液中加入米白酒配度,酒度为11°度以上.色橙黄有光,鲜甜香美,有独特的曲香 ...

  • 【三秦文学】刘学高:【绍兴鉴湖黄酒香】(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米兰花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绍兴鉴湖黄酒香  文/刘学高 清代陶澹人(即陶宗亮)有<秋暮遗怀>诗曰:"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秋草能 ...

  • 美食推荐:醉鸡、压锅美蛙、黄酒香辣汁捞小龙虾制作方法

    醉鸡 特点:肉质细嫩,糟香浓郁. 原料:下蛋的母鸡5只(总净重约6.5千克). 调料:清水10千克,姜片200克,葱段300克,八角10克,香叶5克,醉鸡汁6千克,盐200克,花椒30克. 制作: 1 ...

  • 总第15期《奉天诗刊:诗推荐》作者:黄凤 那年春天 (外二首)

    那年春天 文/黄凤    湖北宜都 那年春天 每一份时光 都充满了色彩 红黄蓝三大主色 调制出了绚丽多彩的春光 那年春天 我们邂逅在午后 迷恋了灿烂的阳光 贪婪的吮吸着 春天的甘露 那年春天 沉淀了许 ...

  • 黄冀||那年 那月

    作为当年的知青,我的朋友李志平有几个美好的故事-- 01 春播开始,岱岳公社小农场的知青们踊跃投身于热火朝天的春播中,领班的把一个动轱辘交给志平:跟着前面那个摇耧的,把他播下的用动轱辘压实,动轱辘要压 ...

  • 那年三月,黄樵松血战保南阳

    图/风行卧龙拍摄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文/综合于网络 1945年3月下旬,抗日战争已接近尾声.已如强弩之末的日军,还在做垂死挣扎. 日军企图侵犯湖北,进而进入陕西,攻下老河口,占西安.汉中,达到威胁重庆 ...

  • 【名家典藏】总第01006期 知名诗人 朱根亮诗选(十首) || 那年麦黄你也大了 夏天总有麦芒扎我的脖子

      总 第 01006 期  华语诗典藏                                            平 行 宇 宙          -- 诗 电 影 世 界 --     ...

  • 满城尽是黄马甲

    从不到八点出门,回到家已经十一点多了. 手指头脚趾头已经不再冻得生疼了,相反,都有着火的感觉. 刚从扫雪的"战场"上撤回来. 我的黄马甲同事们,依然还坚守在各个路段如火如荼的战斗着 ...

  • 黄杰原创:随吟之春风十里花满城

    原创投稿 [  随    吟  ] 黄      杰 春风十里花满城, 莺飞蝶舞河西东. 战瘟斗疫初告捷, 防毒预菌常鸣钟. 口罩出行不聚会, 三餐宅家拒邀朋. 时至世界洁净日, 花前共舞月下逢. 四 ...

  • 马玲 | 那年麦子黄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那年麦子黄                    文|马玲    那年,我八九岁,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单调,贫乏,那一块块的麦田就成了农民所有的期盼和风景.从播下种子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