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谨|上甘岭上的乡魂

上甘岭上的乡魂

作者:吴  谨

清明前夕,漫山遍野的桃花红云粉霞般开得灿烂,我与几位朋友到鹤塘镇采风。鹤塘是个文化重镇,也是我县东部的经济中心,茗茶、水果、食用菌都闻名遐迩。

登上鹤塘的和祥塔,俯瞰全镇风貌,只见青山绵延,村落连缀,街衢车水马龙,一派兴旺景象。古人喜登高作赋,我也登了,没有赋,但也颇能放怀寥廓,那一股积蓄了数十年的童年英雄情愫,再一次在我胸中翻滚、激荡,冲洗着被世俗物欲侵犯得烦躁的心……

从小就喜欢听传奇的故事,看打仗的电影,那些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陪伴着我长大,我还听说在鹤塘乡也有个英雄,他参加过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最后英勇牺牲。工作后,我也曾想去探访这位英雄的烈属,但终因缺少线索而未果,最后,我还是通过一些渠道走近并了解了这位英烈——黄昌兴!

思绪,把我带回到半个世纪以前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无比幸福的年代……

“古田解放啦!”鹤塘街随着这一声大喊,沸腾了,时间是1949年6月14日。30岁的黄昌兴听到消息后赤脚从村尾出来,载欣载奔的。解放对他来说,就是能拥有自己的田,能过上温饱的生活,旧社会使他一家饥寒交迫,经常没米“落鼎”。两天后,黄昌兴在街上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着装统一,荷枪实弹,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心中显出无比的敬佩与神往。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全县人民欢呼雀跃,喜上眉梢。黄昌兴一家人的脸上,也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从此能过上安生日子了。为了感谢党,支援前线,同时也为满足昌兴对部队的向往之心,并解决一个劳力的伙食,黄昌兴的父亲领着还算健实的他找到了部队的首长,提出了参军申请。

几天后,申请得到批准,黄昌兴参军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135团1营1连3班。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一支极不平凡的军队,部队前身为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二野)之第九纵队,几个月前,整编为第15军,作为二野的渡江战役先遣军,在安徽望江县仅用50分钟就突破长江天险,并疾进横扫闽浙赣,让敌人闻风丧胆。也就是这支部队,三年后,又因一场极惨烈的异疆战役而世界闻名,最后直属中央军委。

黄昌兴泪别了父母和妻子,随即奔赴征途,面临生死考验。那时虽已建国,但还有诸多省份没有解放。黄昌兴跟随大部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长途艰难行军1300公里,接连参加了解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几大战役。15军节节胜利,席卷两广,荡涤西南,威震八方,50年4月,转入西南剿匪作战。期间,黄昌兴因表现英勇顽强,吃苦善学,团结同志,被提为副班长。

10月,捷报飞来,黄昌兴一家老小都十分高兴,为这个“兴鼓(鼓:方言,意指男性)”这么快就出人头地感到无限光荣。县武装部和乡干部还带人敲锣打鼓送来了军属光荣证和50斤大米,一篮糖豆。

此时,在东北的鸭绿江边,抗美援朝战争的烈火正在熊熊燃起: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越过“38线”南下,试图统一朝鲜半岛,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命令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命令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渡海解放台湾,并假借联合国的名义,协迫其他15个仆从国家派军队由美军上将麦克阿瑟统一指挥作战,公然干涉朝鲜内战。

10月19日,美军攻占平壤,并企图占领整个朝鲜。接着,美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逼入东北。中国政府应朝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决定,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抗美援朝决策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10月底,古田县也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高潮,全县捐献购买飞机、大炮的现金10万元,稻谷130多吨。

1951年3月,战斗力强劲的15军,被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作战。黄昌兴随部队辗转6000里,在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高亢歌声中,踏上了朝鲜这个已硝烟弥漫,血腥遍布的异国他乡。

赴朝次月,黄昌兴就参加了著名的第五次战役。战役持续50天,志愿军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用很简陋的武器装备,与拥有众多飞机、大炮并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顽强撕杀,毙伤俘敌8﹒2万人,取得重大胜利,但志愿军也付出了死伤7﹒5万人的沉重代价,“联军”从此转入战略防御,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黄昌兴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却未受伤,实属幸运,但是在战斗中亲眼目睹的血肉横飞、尸陈遍野的一幕幕惨状,让他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如此残酷。他想起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老家的一草一木,此时都是如此的可爱,都能触发他浓浓的思念之情。然而,战争还是要继续,党和军队的教育,已使他很清楚:在朝鲜打仗,是“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所以为了国家、家乡和自己,都要战斗到底,义无反顾。

此后,黄昌兴又不断参加了各种战斗,包括1952年春夏之交的巩固阵地作战和9月的秋季战术反击。在此期间,他边战斗边学习,通过艰苦的历练,掌握了大量的战术技能,犹其是狙击战术,突飞猛进,得到了135团团部的表彰。黄昌兴被提升为班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作为示范组成员被请到团部给全团战士做狙击演示和战术指导。

在团部演练的那段日子,他的战斗能力又得到了强化,同时也认识了许多仅在几个月后就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熟知的被称为特级英雄、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的135团同志:老相识1营1连7班长邹习祥、战士陈凤楼;2营通信员黄继光;3营2排长孙占元。当然还有那个能通得上几句方言的福州籍团重炮连战士吴义。

这里的所谓狙击战术,用的并非我们现在讲的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而只是初产于1891年的俄制莫辛--纳甘改型的步骑枪。黄昌兴经常带领士兵开展狙击训练,并定期与邹习祥带的兵进行狙击比赛,当然,结果总是与这位仡佬族“狙击王”的班比,存在小小的差距。然而,这已足以让那些“联合国军”的官兵们心惊胆寒了,因为他们不是别的,正是我一连弟兄们的活靶子!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对15军军长秦基伟说道。意思是:能守住五圣山,就有此山以北的北朝鲜;守不住,美军将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直逼中国东北,后果不堪设想!可见这座山的重要性。五圣山位于“38线”附近,南麓有个小村庄叫上甘岭,山南有五个高地,其中两个作为最前沿的阵地,极为重要,分别是东边的537﹒7高地北山和西边的597﹒9高地。

1952年夏,15军45师全面接防五圣山地区。最前沿的两个高地分别由135团的两个加强连防守:537.7高地北山由1连防守,597.9高地由9连防守。1连的正面是驻扎在537.7高地南山的美军第40师,两阵地敌我相距不过百余米,甚至更近。

1连官兵根据上级的指示,利用坑道,开展“冷枪”运动。坑道是指志愿军在防守的高地山体中掏空的四通八达的穴道,深度可达数十米,敌人炮火无法伤及内部。打“冷枪”是1连的拿手好戏,在全连281人中抽出射击好的士兵60人,组成30个狙击小组,邹习祥、陈凤楼、黄昌兴各带10组,每天对南山敌军进行迂回狙击,小股地消灭敌兵。所以说,黄昌兴他们狙击比赛的靶子不是木牌子,而是活体的敌人。“叭”的一枪,一个美军士兵就应声而倒,等敌人大炮、机枪火力盖过来时,我方战士已进入安全的坑道中了。不几天,美军的一个连就被打残了,又换了一批,不久,又光了。美军士兵一想起537.7高地北山,就会不寒而栗。不久,美集团军换下了40师,把韩2师派上山当替死鬼了。如今,在美军的军史地图里,明确地标示着当年的537.7高地北山,命名:“狙击兵岭”。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不甘相持在“38线”,妄图一举攻占北朝鲜的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组织7万多兵力,向五圣山发动了进攻,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防守五圣山地区的45师,总共只有1万多人,敌我仅在人数上就过于悬殊,装备上又是天渊之别,更要命的是我们没有空军支援,整个部队在敌机的俯瞰之下,形势极为恶劣。

敌人先对我前沿仅有黄昌兴所在的1连和9连几百人驻守的阵地进行一次 “地毯式”的“深翻”。敌军以300多门大炮、30辆坦克和40架飞机向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进行持续轰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此次轰炸,敌人向这两个总共不足3﹒8平方公里的山头一共倾泻了30万发炮弹和500余颗航空炸弹,使上甘岭前沿高地的海拔从此下降2米,也使我军野战工事几乎全部被毁,大量人员伤亡。

轰炸后,敌军随即以超过我守军十数倍的兵力分十几路对两个高地不断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537.7高地北山本来就易攻难守,再加以工事被炸毁,山面被削去几尺,这使黄昌兴他们的防守更为难上加难。1连官兵视死如归,在坑道中打开大量手榴弹和爆破筒的引信盖,备好弹匣,等待敌兵向山顶靠近,以给予突然的反击。眼看敌人黑压压的一片就要冲上了峰项,突然,从坑道里游移出来的1连官兵在山顶不同的位置冒出来,犹如神兵天降。黄昌兴与战友们在几秒钟之内,向敌人投出了暴雨般密集的手榴弹、爆破筒,敌人顿时被炸得血肉横飞。此时,连长王福新一声令下,黄昌兴他们同时举枪向余敌射击,消灭了大量的敌人。

下午1点,敌人的第17次进攻开始,王连长下令全连撤回坑道,停止反击。这时,因为停止了战斗,战士们才觉得无限的饥渴,大家已经连续高强度作战8个小时了,供给不足,已无足够的力量抵御敌人攻击了。指导员王兴清点人数:牺牲104人,重伤39人,轻伤57人,战斗力减损过半。黄昌兴所指挥的加强班死伤19人,剩9个战斗力。

黄昌兴心里很清楚,这牺牲的104人中,能够找到全尸的战友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被敌人炮弹炸得肢体粉碎。在前沿火线,地上、树枝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敌我双方的断臂残腿,除了有残留衣物的,很难辨认是哪方的人。

这场喋血战斗,本来是不可想象的,我军的火力支援,只有杂牌的山、野、榴、迫击炮总计27门,与敌人数十倍的火力相比,不够零头。但这仗是凭什么打下去的?凭的只是“誓死守卫,人在山在” ,“捐躯为国,无限光荣”的信念。

黄昌兴在50米深的坑道中,还能清晰地听到外面不断的炮弹轰炸声,飞机盘旋、俯冲声。坑道壁、顶板中的土屑,随着地面的震动而纷纷泻下,发出沙沙的声响。战士们在尽情地享受这奢侈的战间休息。

黄昌兴坐在地上,双臂抱着那杆带刺刀的步骑枪,颔首闭目,冥然漫想,又想起了家乡。他想起了家乡的朝阳和落日,想起了父母、妻儿倚门期盼的面庞,想起了鹤塘前街“余记”炒面店飘香的炒面……

敌人占领了大部分表面阵地。在敌人附近的坑道里潜伏备战的黄昌兴并不害怕,因为他知道,敌人“一怕近战、二怕夜战,三怕手榴弹”。天一黑,就是反攻的时候。

往常战斗中经常不间断的无线电发报声,电话呼叫声,今天竟然听不到了。敌人在凌晨时分,已用超剂量的TNT削去了地表,也炸毁了所有通讯线路和电台的天线。

下午6点,135团命令1营余部趁着暮色,顶着炮火,通过后方坑道,给1连补给兵员130人,带来大量弹药和食物,并转移走重伤员。营指导员白明德传达了团长张信元关于夜间反攻的命令。

19点,天已摸黑,突袭开始。黄昌兴带着配备到手的10颗手榴弹,4根爆破筒,一个手雷,子弹200发,最后一次和这个加强连的弟兄们悄悄游移出坑道。

一段短暂的等待后,黄昌兴听见王连长压低的声音:“准备投弹。”随后只听“嘭”的一声,一道耀眼的白光从高空滑落,那是信号弹。几乎是同时,上百发炮弹落在敌方阵地上,那是吴义那边重炮连的火力掩护。“炸!”黄昌兴和战友们按原计划朝各自方向的敌临时工事投弹。顿时,前方火光四射,巨响连天,硝烟滚滚,头上是漫天倾泻而下的小块土石。敌军死伤不少,遭受重创,又怕近战、夜战,再加前面送给他们的手榴弹,三者都齐了。残敌吓得不行,纷纷后退,一簇簇绿闪闪的钢盔在炮火的照耀下,正加速向山下移去。

应该是射击的时候了,晚了打不着。果然,只听连长一声令下:“打!”各种枪支齐射,中弹的敌人纷纷滚落山谷。黄昌兴也打得很起劲,他疾步向前,端枪点射,接连撂倒了三个敌人,又习惯性地把准星移至第四个敌人的胸部——

“卧倒——”副连长初盈江喊道。但为时已晚,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在黄昌兴身边爆炸,几十枚弹片深深地射入他的身体。

亮光闪处,他双手握着那支莫辛—纳甘步骑枪,随着衣袂飘飘,向前缓缓倒去,再也没有起来……

我们英勇的黄昌兴,就这样走了,和无数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们一样,静静地走了,没有留下一词半句的豪言壮语。

3天后,重炮连的福州老乡吴义也在敌空袭中牺牲。5天后,2营的战友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地堡的枪眼,也牺牲了。当然,本次战役一直持续43天,15军共伤亡1万多人。

这场“让天地动容”的上甘岭战役,创下了诸多的世界之最,炸弹的密集度和人员伤亡的密集度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敌我双方共有3万多人死在五圣山,伤者不计其数,这两个小小的山头,必然被鲜血浸透了。上甘岭下的一条小溪,那些日子,昼夜流淌着红水。

战斗结束后,牺牲的战士绝大部分被就地掩埋。黄昌兴也被埋在上甘岭上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烈士墓地。一堆土上插着一块还渗着松脂的木板,上面是用毛笔写的字,右侧竖写着:“15军45师135团”,中间写:“黄昌兴烈士”,左侧:“福建古田县籍”。墨香很浓烈,和着新松脂味,闻着能让人鼻孔喷出血来。

当然,黄昌兴在这里还算幸运,因为在很多战士的墓里,只埋着一只手、一条腿,或者一块骨头,因为他们的身体被炸飞、炸散了。有人在上甘岭阵地上,随手抓把土,就数出32枚弹片。此次战役,更被称作是“绞肉机”之战!

在这里作个设想,如果黄昌兴那天没有牺牲,并在后面的战役中都活了下来,那他后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将领,或者是全身挂满勋章,令世人景仰的大英雄。但是,设想只是设想,他已经走了,为了一个单纯而又伟大的理想,牺牲了。

战役一结束,东北电影制片厂就赶赴上甘岭拍纪录片,但那只是活着的战友们的事了。黄昌兴,已和那许许多多的烈士战友们,永远长眠于“狙击兵岭”了。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黄昌兴吗?你知道他的英雄故事吗?你知道他牺牲的意义吗?

黄昌兴,是古田县乃至于宁德市唯一一位有明确记载参加并牺牲于朝鲜“上甘岭战役”的烈士。这么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而献身的英烈、功臣,如今在他自己的家乡,已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了解他。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故笔者着意树之于文,供世人了解、识记,以求在此经济腾飞的时代,人们还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空暇,暂停片刻眼前之所事,静静心,思思旧,怀想故贤,感念先烈。诚能忆苦而思甜,秉精神而谋发展,必将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其此后的目标,并于己于人,皆有好处。

一阵暖风穿过宝塔,唤醒我的思绪。我又回到了拥簇的人群之中……

清明快到了,我揣测着:鹤塘老家还有很多黄昌兴的家人么?他们会怎样祭念忠魂还在异国的黄昌兴呢?长眠在朝鲜上甘岭上的黄昌兴,你在那一刻,魂也是向着西南方吗?

傍晚,我们离开了鹤塘。一路上,车窗外的景物伴着斜阳,在我眼角闪闪飞过,我的心又飘向了远方……

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身影,一个侧立的,身着绿色志愿军军装的年轻战士,腰侧挂着一排手榴弹,双手紧握一支莫辛--纳甘步骑枪于胸前,枪梢上四棱剌刀的基部,深深镌刻着“保家卫国” 四个汉字,在夕阳下,刀尖迸射出刺眼的寒光……

最后,引用抗美援朝名将吴信泉的诗句结束此文:

“计取沙场百战事,多少忠魂眠野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