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二一):李清照“上兰舟”要“解罗裳”吗?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李清照“上兰舟”要“解罗裳”吗?

(一)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词,上片曰: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唐宋词鉴赏辞典》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话时说: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这一评论很到位。但是,他接着说“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则值得商榷。

依这种说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即“上兰舟”要解“罗裳”;这却与我们所固有的生活常识有偏差——这仿佛上“兰舟”是去干活,要把外套脱了,卷衣袖捞裤腿一样。

(二)

我们知道,秋季气温下降,室外温度低,但室内一时温度相对较高,所以由室外进室内相对感觉温暖,而由室内出室外去,就得加件衣裳;

春天气温回升,室外温暖,但室内寒气犹在,所以由室外至室内顿觉阴冷,一进室内要添衣服。

古人养生说的“春焐秋冻”其实就是因为这个而提出的。

因而,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初秋时节,“上兰舟”似乎“添”“罗裳”而不当“解”“罗裳”。这是我们所迷惑的。

上“兰舟”不当“解罗裳”,那这几句诗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以为,这里用钱锺书先生所说的“回鸾舞凤格”来分析,一切便迎刃而解。

(三)

钱锺书先生举《论语·乡党》中的“迅雷风烈必变”这句话,分析说,“迅”修饰“雷”,“烈”修饰“风”,“迅雷”“烈风”都是偏正关系,二者刚好成对。

但书中不写作“迅雷烈风”而写作“迅雷风烈”,原因是“雷”在前,言“雷”之后,紧承“风”,让“雷”“风”合于一处,而让修饰的“迅”与“烈”遥相呼应,如鸾凤回环起舞。

(四)

再如江淹《恨赋》: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句一,先讲“春草”再讲“秋风”,句二承 “秋风”来,先讲“秋风”再讲“春草”。

首句由“春”到“秋”,次句由“秋”而“春”,二者构成一个圆形,有周而复始之感,表现出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流逝,不仅格式上避免呆板,也为更好地为传情达意服务。

(五)

再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部分: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第一句写宝玉“成家”,第二句写黛玉“昏晕”,第三句写黛玉“气绝”,第四句又写宝玉“娶宝钗”;两人间隔着写,有“回鸾舞凤”之姿。

且句一句二以宝玉成家的喜与黛玉昏晕的悲形成对比,句三句四以黛玉“气绝”的惨极与宝玉“娶宝钗”的乐极形成对比,四句两组对比,让“悲凉之气”弥漫于书卷之中,挥之不去。

(六)

李清照这首词中的上片,我们用“回鸾舞凤格”来解释,一切就一目了然了。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前四字“红藕香残”,写白天室外“兰舟”上的所见所闻;后三字“玉簟秋”,写晚上室内睡觉时身心所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二句,“轻解罗裳”承“玉簟秋”而来,写室内夜晚——“玉簟秋”是晚上“轻解罗裳”睡觉时的感受;“独上兰舟”与句首“红藕香残”遥相呼应,写白天室外活动——“红藕香残”,是白天乘“兰舟”游玩的所见所闻。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两句承上句“独上兰舟”而来,写白天在室外所见所感;“月满西楼”写晚上室内所见,与“轻解罗裳”四字呼应。

这样一来,写作的地点变化为:室外-室内-室内-室外-室内。时间变化为:白天-夜晚-夜晚-白天-夜晚。

这样诗句便有“鸾回凤舞”之姿:白天夜晚、室内室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交错相生,尽显思念愁情不分白天黑夜、室内室外,无时不萦满怀抱,无处不缠绕心头;并且与下片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互为表里,相互照应 。

这就是“回鸾舞凤格”在这里运用的妙处。

(七)

所以,我们以为,这首词的上片,本应为:

独上兰舟,(见)红藕香残,雁字回,(想)云中谁寄锦书来?月满西楼(时),轻解罗裳,(感)玉簟秋。

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按时空顺序一一罗列出来,意思是很明白,但除没有音律感之处,平铺中也少了韵律。

李清照一反常体,用“回鸾舞凤格”,让文字回鸾,情感舞凤,极尽回旋之美。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数百字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