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到底是稻穗还是麦穗(全文)
众所周知,我国国徽图案两旁饰有禾穗,然而,国徽上的禾穗图案到底应该是哪种农作物,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官方文字仍用“谷穗”二字来描述国徽图案。
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国徽上的作物图案可以分为里环和外环,内外环内的作物形状有明显区别。外环的穗状花序有较长的芒,小穗两侧扁平,符合麦穗的特征;里环的穗为圆锥花序,小穗呈长圆形,形为单粒对生尖状体,无明显的芒,具有稻穗的特征。
然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谷”字不仅仅是指“谷子(粟)”,也可以指“谷类作物”“稻或稻谷”。若官方所用的“谷”字是指“谷类作物”的话,即是对稻、麦、谷子、高粱、玉米等作物的统称,这样对国徽图案的描述不够确切;如果“谷”字是指“稻谷”的话,则不符合国徽外环的作物特征,不够全面。
由此,可以确定“谷穗”的表述与现行的国徽图案并不相符。
那么,国徽内外环的农作物究竟是麦穗还是稻穗呢?
我国国徽其实是在政协会徽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1949年9月便开始广泛征集国徽图稿,张仃等美术工作者首先提出设计方案,以政协会徽为基础,突出工农联盟。但是这样的设计仍有异议。
开国大典举行之后,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马上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此外,希望吸收一些专家共同设计国徽,于是提议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也成立一个国徽设计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据此,提议,由全国政协出面请两个设计小组组织人力集中做国徽设计,两个小组进行设计竞赛。
之后,两个小组经过反复修改、复议、交流,出了很多版设计图样。1950年6月召开的国徽小组会议,邀请了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担当评委,评委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指出各组的优缺点,希望设计者们互相借鉴,取其精华,择优融合。据此,梁思成再次组织人员连夜修订图稿,并于次日写出说明书,说明书中提到“国徽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嘉禾稻、麦穗,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可见,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沿用了政协会徽的麦穗形象,还加入了稻穗的形象。
1950年6月20日晚,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审查两个设计小组的国徽设计方案。多数人认为,清华大学的设计稿在艺术上更成熟,结构更完整统一,最终中选。
之后,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的最后定稿图交送政协大会表决时,指着清华大学设计图案上的稻、麦穗图形说:“稻穗、麦穗应有明显区别,颗粒均应饱满丰润,形象构图凹凸有致。”清华大学设计小组亦接受了的意见。至此,我国国徽形象终于确定下来。
如此看来,国徽上外环应为麦穗,里环应为稻穗。仔细想来,确有道理。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就日常生活来看,南方主要食用水稻,而由小麦制成的面食则深受北方人喜爱。所以,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小麦和稻子均是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
此外,对于麦稻并用的原因也有明确的文字解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设计图案的说明》中解释说:“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
国徽农作物的形象既不是现在我国宪法中所写的“谷穗”,也不是单纯的“麦穗”或“稻穗”,“麦稻穗”的说法则更为准确。
(摘自“刘典Dragon的博客”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