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寂寞北大山

【题记】是一次假日休闲越野之旅,也是一次教育思考之旅。

清明假期,第一天,雨纷纷。后面两天都是晴天,很好的天气,远望北大山,一片郁郁葱葱,忍不住产生了攀爬的欲望,同时也想为近期的越野赛练练腿。

爬山

早上起来,收拾好装备,带上了越野需要的全套装备,体验一下负重(也不是太重)爬山的感觉,手上带上了登山杖。出发去,老婆也同时出门,她要去跑圈,为备战徐马训练。
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开车到了徐志摩公园入口处。这样省去了公路段的奔跑,直接上山。
开始一段是台阶路,有些陡,爬起来觉得很吃力,看来状态并不是很好。好在有登山杖的支撑,确实省了不少力气。爬到山顶,汗水已经湿透了后背。
山半腰有纪念处,山顶有一个亭子。按说将徐志摩纪念公园设在此处,飞机应该是撞上了这座山,并说这座山的海拔225米,跟咕咚显示的高度是一致。但文献记载徐志摩失事是在北大山,又跟地图上的北大山不一致,北大山在这座山的西北侧两公里处。这座山到底叫什么名堂?在地图上竟然查不到,且称之为徐志摩山吧!
从山顶远望,四周的山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孤独的奔跑。
接下来是一段下坡的土石路。这是越野中很好跑的路,按照踩土不采草,踩草不踩石头,踩大不踩小原则,用快速轻盈的脚步往下跑。竟然跑到了5分多的配速。这一段长坡下去,来到对面那座山的底部,这山也没有名字。
这座山的形状跟跟北大山相似,上山没有路,需要手脚并用地向上爬,坡度很大,得有五六十度,很耗费体力,到山顶,远处的徐志摩山矮了一些。西南侧还有另一个更高一点的山坡。先下后上,高差不大,需要经过一片长着长草的路,平时看来也有人来,踩出了一条道。这是这片山中仅次于北大山高度的山头。接下来是急速地下降,估计得有60度以上的坡度,自然要小心翼翼的下去,速度变得极慢,手表已经拒绝显示配速。
这时,对面就是北大山了,北大山是这一片山峰里面最高的一座,查资料,找不到它准确的海拔高度,看咕咚数据,应该有260多米。北大山的的南坡很陡,有的地方应该有60多度,但只需手脚并用,并不难爬。真正难的是从西侧上去,那里有一片小悬崖,好像只有一个小豁口能上去,我已经好多年不从那里上了。西北坡比较平缓,同学们登山多是从那边上山。我一般选择从那个方向下山,相对安全一些。北大山山脚有一座亭,取名润府亭,估计是山下楼盘润和山居建的。
从亭子向上,又是一翻手脚并用,爬到山顶。这时已经脱去了长袖T恤,穿着短袖,山顶有风,有些凉意,但刚刚好,很清爽的感觉,望向工大校园,或者因为远,看不清楚有人活动。到山顶距离刚好3公里。从上一座山下山开始,这一公里内,下降130米,爬升140米,接上这段上山,一共用掉了27分钟,回程同样用掉了25分钟,算是高强度的运动了。这次一气呵成,飚出了全程的最大心率193次。
又向北翻越了两个山头,这两处都不算高,爬升不大,来到了一处采石场的边缘,采石头开出了一个小悬崖,不能直接往下走,需要绕路才能前行,这时距离已经到了4公里,时间用去了1小时15分钟,决定不再前行,该返回了。
回程走的回头路,是对称着的,往回走的路简单一些,因为上坡的道路都好走一些,下坡的路差一些,这样对体能消耗会少一些,回程少用了10分钟的时间。
总用时2小时20分钟,8公里,爬升870米,应对这两个小时的高强度越野,体能还可以。然而想想那几十小时的比赛,心里还是没有底。

动员爬山

在登顶北大山之前,我拍了一些照片,发到了环保课群里,约大家来爬山。迟迟没人回应。同学们有的人回了家,但一大半的人应该还在学校里,这时8点多,估计大多数还在被窝里吧。
有一个同学私聊我,问我什么时候组织去爬山,“想到山顶看看下面是什么样子”,我回答他“自己去爬爬就行。”他有些失望“我以为这个可以算实践活动”。是可以算的,但不要这么功利好不好?想清楚爬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啊!
在我登山的这两个多小时里,四面山顶上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以前爬山,总会遇见三三两两的学生。这么长的假期,这么多的学生,这么好的天气,这么棒的风景,竟然没有人来欣赏,守着十万学子的大学城,北大山,你好孤独,好寂寞啊!
想起2013年前后,组织环保课同学攀爬北大山,一声令下,有二三百人报名,那时,北大山上,满山遍野全是工大学生,那是最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后来还翻山过去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去烧烤野餐,有一小部分同学追随着活动,再后来,最少的时候有十几个人。因为没有响应,也就没有了动力,这几年都没组织爬山了。
今年会怎样?我在群里做了一个摸底调查,问题是“有没有爬过北大山?”选项是:
1.没爬过,想爬;
2.爬过,还想再爬;
3.没爬过,不想爬;
4.已爬过,不想再爬。
总共有24人参加,对应的人是18,3,1,2,填问卷的人中,没爬过的占8成左右,想爬的,占9成左右。
而那些没有作答的,绝大多数应该是没爬过的,也就是说,有9成左右的同学没有光顾过北大山,北大山立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等到了疫情消散,也没等到同学们光临。
山,是容易激发人们豪情的。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写道: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七律《长征》里的“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那种与天斗与地斗斗争的快乐,力透纸背!那种征服高山的豪气,直冲云霄!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天天能看见这一座伟岸的山,竟然没有征服它的欲念,实在有些奇怪。
没有了好奇心与征服欲,靠什么去闯世界?
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原因也很简单,大多数人已经被电子产品被网络束缚在一个“极度舒适”的虚拟世界里,一旦走出这个世界,好多事情变得艰难,包括运动、与人交流等等,都会让他们不舒适。
然而,再想想,爬一座山很难吗?与其在宿舍里在刷一上午手机,看各种没完没了的短视频,打无趣的游戏,哪有出来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受益多呢!但就是很难打破舒适区。
昨天,在大学城献血屋遇见王烨等人,分析献血屋人少的原因,不是同学们没有爱心,更多的人是因为懒而不愿意来。又聊起学校的活动,如321百公里接力跑,不能让多数人喜欢的原因,也是因为要克服懒惰才能参加。
偷懒是人的天性,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最省事的途径是什么?就是用偷懒的办法来做:老师不要多管,也不要多事,要求不要太高,这样上上下下都满意,大家各得其懒,各得其乐,其乐融融。但这是一种太低层次的“相遇而安”,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吗?与“养猪”何异?
跑步回来,从校园路过,拍了一些花草,发到了QQ空间,配的文字是“春的美好,人懂,

不配拥有。”

为希望而爬山

行思训练营有一位臧同学,是训练营中最勤奋的一个,跑步不间断,笔耕不辍,每天能写2000多字,3月份竟然写了6万多字。他跟我聊起对学校活动的看法。
“作为一名学生,想说,我们中有一部分人是很想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的。但是因为学校的注水活动实在太多,至今参加的活动只有几个是比较满意的。百公里接力算一个。
其实前段时间也报了从零开始学跑步,想找一个一起跑步的跑团,但是苦于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很苦闷。
虽然很多人都不想参加这些活动,但洪哥,还是有一部分人想参加,但是因为没有渠道,对学校的活动太失望了,才不参加的。
很多活动,从我的角度看,我知道发心都很好,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或者向下执行的时候就会变形。就像百公里,其实到最后,很多人是一个人拿好几个手机。就会变形,没有了味道。
但我还是希望,洪哥能坚持做下去。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在期待着。”
为了这些期待着的同学们,接下来,爬山活动应该继续组织。还有崮云湖的徒步,都应该继续组织。
那时,你会来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