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起源于中国的民族,突然从历史上消失无踪,至今都是未解之谜

在我们的史书中,更多的是有关和匈奴人之间的战争的记录,但是,对于他们的来历却鲜少有记载。好像,他们一夜之间他们就出现在了河套地区以及往北的某些地方,而且,迅速崛起,开始和汉朝作对。

《史记》是为数不多的有关于匈奴来历记载的史书,上面说:匈奴人其实和我们同祖,是夏王朝的遗民,但是,可惜的是,书中的记载十分粗糙,并不能让后人了解他们真正的来历。所以,很多专家学者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这一领域,希望从中能够找出匈奴的来历。

但是,研究的人多了,提出的观点也越来越多,众多观点交织在一起反而更难让人理清头绪找出匈奴真正的起源。

其实,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历史知识的不足。要找寻一个部族的来历,必然要有异常广阔的知识面才可以,因为,只有熟知各朝代各地区和其他方面的历史,才能抽丝剥茧,最终,找到这个部族的来历。

第二个原因就是人们在思考民族问题的时候掺杂了个人观点和感情,最终,影响自己的判断。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只需要大量查找资料古籍,找寻线索就可以了,如果是后者,那么,就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匈奴”并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名称,而是多个民族的综合体。

“匈奴”名称的由来,一是因为其民族本身,二是因为匈奴这个民族建立了政权,但是,政权之下是有着其他民族的,这就好像我们的唐朝、汉朝一样,“汉”“唐”是一个名号,其中,也包括多个民族。又比如说铁木真时期的蒙古大国,其中,就包含有契丹等多个民族。

不过,关键的问题还没解决——匈奴到底是从何而来?

《史记》中的说法是河套地区的匈奴人打败了河西走廊的月氏和古东北地区的东胡,后来,又吞并了其他几个民族,最终,发展成了能和汉朝分庭抗礼的国家。但是,这记载了匈奴的崛起,并没有记其来历。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了北方,并且,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匈奴。匈奴和斯基泰人一起征服了其他黄种游牧民族,势力成倍膨胀,很快就繁荣起来了。但是,这个说法中提到了“黄种游牧民族”让人心生疑惑,为什么要强调黄种呢,难道当时北方的草原上就没有白种游牧民族吗?

其实,“人种理论”这个在十八世纪才被提出的理论并不适合去划分历史单元。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来看,匈奴人的血液中并没有白种人的基因,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血液中是存在白种人血统的。我国曾经发掘过不少匈奴贵族的墓葬,墓中的壁画和织锦作为一个有力的证据,表明:匈奴有身材高大而且有蓝色眼珠和胡须浓密的人存在,这就有明显的斯基泰血统的特点。

另外,根据史料记载,匈奴每年有单于在秋季的鄂尔多斯祭祀龙神的习俗,这与甲骨文中记载的“龙方”的习俗是一样的。所以,单纯的用颜色来找寻匈奴的来历是不现实的。

其实,有些人对上述人种问题总是比较激进,对匈奴人也没有什么好印象,毕竟,汉朝时他们频繁骚扰汉朝边境导致互相之间战争不断。而且,他们的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风俗习惯与汉人相差甚远。这并不可取,毕竟,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是组成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否定他们的存在,其实,这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尊重。

其实根据后世研究,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渐渐被汉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这也是岳飞的诗句中的“胡虏”、“匈奴”的所指。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在中国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了下来。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子孙后姓刘,我国陕北姓刘的很多,其中或许就有匈奴的后裔。

并且,在匈奴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后裔。

2015年,陆浑国贵族墓葬被发现,其中,出土了编钟、鼎等铜器,一些埋葬的习俗与汉族也有较大区别。但是,这座墓葬的发现意义非比寻常,因为,它存在的年代比较特殊,见证了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进程。相比于其他物质文明意义更加重大的墓葬,陆浑国墓在于民族文化上的意义更大。

这座墓葬里金灿灿的、贵重的东西并不多,如项圈、耳坠、串珠、冠饰以及各种动物形饰片或饰牌,没有任何器皿。这些饰片饰牌均以草原上常见动物为题材,如牛、羊、马、鹰、狼、虎等。但是,却展示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民族融合之后,匈奴归处已知,但是,他们的来处尚未可知。

《史记索引》中说夏王履癸遭到流放三年后没有死,他的儿子带着他留下来的妻妾开始了新生活,最终,发展成了后来的匈奴。另有说法是:匈奴本来就是书籍上有记载的民族,只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进行了融合,最终,加入了白种人的基因而已。

参考资料:

『《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史记索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