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守义 ‖ 作者 南守彪
作者父亲和大哥
很长时间想写一篇关于大哥的文章。今天小坐,想起大哥来电话询问房子里能不能挂会师纪念塔刺绣艺术品(儿媳做的,参加白银市建党 100周年艺术展并获奖)一事,突然脑海里冒出:“大哥守义”四字,对!就用“大哥守义”做文章题目。
大哥长我13岁,1953年生,在兄弟姊妹八个中排行第三,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大。经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年代,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社教,经历了推荐上大学、社来社去考试分配,当然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也算是时代宠儿,时代的激进者。
自小离家求学之苦铸就了大哥坚韧刻苦之魂。大哥在离家30公里的会宁县太平中学上高中,基本上每周六下午上完课步行赶回家来,周日下午四点左右背上母亲精心准备的一周够吃的馍馍干粮返回学校。爷爷家、舅舅家在翟所,比起我们八里湾富岔三湾距离太平中学比较近,有时周末去爷爷、舅舅家,爷爷、舅舅家同样给大哥准备一些吃喝、馍馍,让大哥背上去学校。因此,大哥一直特别记挂爷爷和姥姥那边的亲人。
大哥上高中时正值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公路两边、良田沃野里都插着红旗,猎猎飞舞,迎风招展,再配上社员们荷锄劳作,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深深的烙印在大哥的脑海中。有一次,大哥在周末回家的路上,随手拔了一面红旗,像解放军一样扛着回家了。父亲见状,板起脸一顿教育,操起铁锨把硬是赶着大哥连夜把扛回家的红旗交给生产队队长家里,并诚恳的认了错,方才回家作罢。当然大哥在小时候挨父亲的打,也是家常便饭。
说起高中学习状况,大哥无不自豪地用老师、同学送他“土秀才”来自诩。“土”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大哥穿着布丁摞布丁的粗衣布掛上高中。爷爷去太平赶集时,都会去看大哥,爷爷说过:“到学校操场一看,学生中侃用(大哥小名)穿的最破最烂”。爷爷的话,一语中“土”。大哥喜文学,爱写作,班里讲故事、办板报非他莫属。“秀才”名副其实!高中毕业典礼上,大哥代表300多名毕业生登台发言,题目是《再见了,母校》,文采飞扬,情深意切,引起共鸣,博得全校师生的好评。
1973年6月,高中毕业的大哥,无一例外地从学校回到了农村老家,成为一名追梦农村青年。七十年代,生产队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小喇叭,平时在中午、晚上都能听到县、市、省上的新闻,国家的新闻更不用说了。喇叭的总控制安装在生产队长家里,除正常按时按点播放新闻、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红色歌曲外,生产队的大事小情,也是从小喇叭里喊出来的。队长高兴了,还可以延长时间,播放革命样板戏。一家人或围炕、围桌吃饭,或在煤油灯下拉家常时,听着小喇叭里小常宝、杨子荣、李玉和的西皮二流唱腔,其乐融融!在大哥高中毕业回到家里的第三天晚饭时节,姊妹们正围着父母亲吃着荞面节节,突然听到喇叭里生产队长用苍浑且轻快的声音喊着大哥的名字说道:
“高中毕业了,欢迎回农村。青年人回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明天起就和广大社员一起上地劳动,工分8分(满分10分)。”说完“嗞嗞嗞”几声,关掉了喇叭。
父亲看了看大哥,一言未发,在大口吃完饭后,迫不及待地“叭叭叭”抽起了旱烟,且越吸越紧越响。善良的母亲笑呵呵地说道:
“书念成了,回来好。8分工好得很。”
我们姊妹几个面面相觑,什么也没说。大哥对着父母亲似乎在发问又似乎在自言自语:“哪谁去当民办教师?!”
在大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挣着8分工的几个月后,和他一起高中毕业的生产队长的儿子当上民办教师的消息让他思绪万千。
大哥高中毕业回到农村挑粪、拔麦、背麦、犁地,就这样一天天地魔炼者、期盼着、奋斗者。与单调、枯燥的农活相比,带着乡亲们打坝也算是比较有趣的事。大队支书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大中午找到家,一边吃着母亲特意为支书准备的死面油馍馍、鸡蛋公水,一边对大哥说:
“富岔、陈曲、旮旯三个大队要打一个坝,你去带队。高中生,会干好的!”
“大队信任我,支书鼓励我,使上吃奶的劲,也要带领社员同志们把坝打好!”大哥只盯着一个劲眨着眼的大队支书坚定表态。因为打坝,大队给大哥每天补助1斤小麦,算是当时享受到了高中生毕业回农村上山下乡的最高待遇。在半年时间里,大哥和他说的一样,组织、带领社员,有时吃住在工地上,有时在劳动间隙组织赛诗会,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团结紧张,生动活泼地打成了大队首坝,也是唯一的一个坝。
打坝是在1974年,大哥高中毕业后的三月份开始的。大哥参加了引黄入会大会战,并担任富岔、陈曲、旮旯三个大队为一个打坝班的班长。劳动的歌声、打夯的声音响彻山沟沟。大家虽然住的土窑,吃的是玉米馒头但都很高兴,因为大哥当班长出色,再加上文化水平高,调入营部培养批林批孔积极分子。一个月后还在三个连巡回宣讲……
“家乡的人,
家乡的地,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咱老百姓,
吃水不忘挖井人,
你来夯,我来筑,
汗水浇灌幸福坝,
幸福坝,雨水集,
滋润勤劳朴实的家乡人。
……”
从大哥为赛诗会写的诗(只记得大概模样)可以感受到大哥火热胸膛,体会到大哥的豪情壮志!
坝打好了,冬天到了。大哥把小黑板挂到家里下房的柱子上,坑上坐着七八个满脸稚嫩的小娃娃,领着在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
……
作者大哥和二哥
因为筑坝,大哥赢得了社员的赞誉,大队支书的器重。当时政策要求生产小队可以办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小学教学班。大队想到了大哥,大哥在自己家里创造条件开办了教学点,也成了一位民请教师。比我小三岁的弟弟也是享受到了特殊的启蒙教育。同时,大哥担任生产队扫盲夜校的辅导员,让大字不识一斗的队上的伯叔婶娘、弟兄姐妹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工分,计算简单的加减法。
大哥高中毕业后在家乡的劳动、工作、生活,就是在这样既辛苦简单又意义非凡的日子中渡过的。
大哥在农村经过几年时间的锻炼,思想升华了。大哥小学抱着《林海雪原》反复读,在学校组织的背诵毛主席语录比赛中以背诵426条语录而获得第一名,上了初中、高中喜欢写作的大哥,加上在感受到农村农民的生活气息,对农村耳闻目睹,丰富了阅历,撰写了《在农业学大寨中锻炼成长》的体会发表在《甘肃日报》,反应农村社员思想变化的小说《王懒汉变化记》刊登在甘肃文艺刊物《飞天》杂志上。在生产小队、大队、公社乃至会宁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村大字不识的、经过上夜校扫盲的乡邻友舍见了面总要有事没事的搭讪几句,拉近了上山下乡的高中生与社员的距离;生产队长、大队支书见了大哥无一例外的赞美、鼓励一番。而且得到了时任公社书记马明科的关注。因此,在会宁县县委组织的为期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马书记推荐大哥参加全县的“社教”。
县委根据公社书记汇报的大哥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表现,先后把大哥安排到城关公社刘家岔生产队和中川乡唐湾生产队任社教组长,独立开展社教工作。在城关镇刘家岔社教的五个月,经常走访群众,在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的冷暖饥寒,了解群众对干部的反映以及生产队存在的问题,组织群众利用的政治夜校,开展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帮助化解干群中的忧虑和担心,让社员和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对群众反映的“私分粮食”和“挪用公款”、“搞副业”等问题,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按照党的政策要求解决了生产队上存在的问题,重新推选了新的领导班子。群众拍手称赞:“党的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就是好!”
在中川乡唐湾生产队的社教中,大哥亲身感受到这里的民风淳朴,为人憨厚。大哥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风里来雨里去,本来就在农村长大的大哥,很快和群众打成了一片,社员有想法愿意和大哥谈,队长也乐意和大哥交谈班子里存在的问题。利用政治夜校平台,积极组织社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每天晚上的学习中,广大社员能够谈认识,说想法,摆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问题,有力地调动了干部和社员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生产队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团结了,形成了干群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队风。当年秋天雨多,政治夜校的教室是一间土窑,大伙晚上在这里学习。有一天早晨,大哥起来在村子上走到这间土窑时,眼巴巴地看着土窑哗啦啦塌平了。大哥心里既害怕又情不自禁地想:塘湾人民的命真大啊!等群众都赶来看到土窑已塌成一堆土时,都在庆幸逃过一劫。有的笑着对大哥说:南组长有福气!是啊!想想社员,看看眼前的情景,大哥不由得后脊梁发冷,如果满窑里都是学习的乡亲们,土窑轰塌,后果不堪设想!其实大哥遇到这种事情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引黄工程中,去靖远大芦子公社拉沙时,当大哥们正好从沙窑里拉沙子时,沙窑崩塌,沙土埋没了沙窑。当地的乡亲开玩笑地说:会宁的民工命真大!两次塌窑,有惊无险,终生难忘。
社教在大哥年轻的激情荡漾的日子里结束了。过了一个月,正值公社、大队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大哥知道这个消息后,急忙去找大队支书,把自己想上大学的想法告诉大队支书,他告诉大哥:公社准备让大哥担任大队支书。大哥又跑去找公社书记马明科同志,他谈了让大哥当大队支书的事,大哥不愿意也没答应。在大哥软磨硬缠下,书记皱着眉头说“现在的上学是哪里来那里去,如果你同意当大队支书,县上有选拔干部的机会,公社会首先推荐你。”大哥还是要去上学读书,不愿意当大队支书。书记看大哥态度坚决,只好说:“现在剩下的没有好学校了,你上师范学校同意吗?”听书记这么问大哥,大哥求之不得,满心欢喜地说:“上不了大学,读中专师范也行”。终于争取到了推荐上靖远师范学习的机会。
1976年7月15日,大哥高兴地来到靖远师范,感到这里的一切是美好的。过了一周后,学校隆重举行了欢迎工农兵学员入学仪式。大哥代表学员做了《泥腿子娃娃又上学了》的主题发言。大哥在班级中担任团支部书记,也参加组织负责师范校级刊物副总编,荣获两年三好学生。更有趣的是在全校组织的消灭错别字的考试中,大哥是唯一把“再接再励” 改为“再接再厉” 的学生,并获得满分百分。大哥体会到了当教师的责任和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光荣感。两年的师范学习,大哥感到生活简单,学习轻松,同学之间友好团结。
毕业时,班主任让大哥按学校的“哪里来哪里去,继续回农村改变贫穷的家乡”的要求,写一篇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大哥以《改造地球也是光荣的》为题代表毕业生发言,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议。
1978年8月回到家乡,怀着再升造的梦想,除了白天劳动,晚上复习高考文化课。和在靖远师范同时毕业的魏贤忠一起复习文化课程。魏同学理科有优势,大哥文科强,二人互补,复习效果明显。当年11月份,根据党的政策,会宁县对师范毕业的学生通过考试选拔,按成绩录用教师。大哥以第二名的考试成绩录取分配到会宁县北关小学任教。1978年11月23日,大哥又一次光荣地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开始了他的教育教学生涯。
作者大哥一家人
在大哥担任30年班主任和教学工作、青年和少先队工作中,也得到了组织的肯定和表彰。1985年 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荣获会宁县优秀教师称号,并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代表受表彰的优秀教师以《教师,您辛苦了》为题作了发言。在负责青年和少先队工作中被团县委两次评为优秀团支部和优秀少先队工作者。1983年参加了定西地区举行的“振兴中华读书演讲”,获得第二名和团支部优秀组织奖。曾带领学生参加团县委组织的两次夏令营活动。1986年获得会宁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0年获得白银市优秀教师称号且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在39年(含民办教师4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哥以校为家,培养孩子健康成长,认真学习,教育孩子成为祖国有用之人才。是大哥始终追求的美好梦想。在班主任工作中,天天督促学生的早读,组织好早操。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井井有条地活动,做有趣的活动,一起打打羽毛球、乒乓球,做做操,踢踢球,打打篮球,有时还做游戏,参加知识竞赛,让孩子玩得开心!
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大哥始终要求学生不利于班级的事不做,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时时处处从小事抓起。经常和双差生一起玩,有时还叫到办公室屈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有恒。生活上体贴入微地关心学生。到了冬季,个别孩子穿着单薄,大哥便叫到办公室让学生烤烤火,还把农村家里拿来的杂粮馍馍让学生吃。这样学生的心里话乐意告诉老师,师生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班级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大哥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教材内容, 直至达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情感和含义融合在一 起 。这样大哥才精心设计教案 ,备好课,然向才走进教室给学生讲课。例如在讲《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被周总理生活简朴,工作辛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同学们有的赞不绝口,有的激动的哭了。
在作文教学中采取“浮水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先复述再打草稿,然后按自己教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充实修改,最后抄写到作文本上交给老师批改。大哥对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采取面批之法,训练学生如何做到遣词造句恰如其分、中心明确。然后把最优秀的作文和比较差的作文进行对比评讲,让学生指出好在何处、差在哪里,互相取长补短。孩子们考入中学后,大部分学生在班上的写作水平名列前茅。曾有十六名学生获得小升初、中考语文高分,甚至在高考中,有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名列市县前茅。大哥带过的学生中,有8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学习,大约有300多名学生考入重点大学。
在引导学生读书中教育学生会读书、读好书 、多读书、读懂书,书宜杂读,学宜精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还把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并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在写《大哥的老师》这篇作文时,抒发师生之间的感情时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师生恩情深”来表达。学生这样表达,让大哥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大哥热爱教育事业,甘当教师。从几件小事上可窥一斑。在县上考试录用时,大哥有机会不去学校,但大哥找到教育局说自己只想当老师,不干行政;之后县委组织部又和大哥谈话,想让大哥去做青年工作,大哥婉言谢绝,继续做一名老师;北关小学的老校长想让大哥当教务主任,大哥还是愿意在一线教学。
作者和大哥、弟弟与母亲在一起
大哥在从教的岁月里,我和弟弟正经历上小学、读初中、高中和到师范、师专求学,大哥既当老师又当厨师 ,既料理家里事又供接我们上学。周末要回家背面、取馍,在学校里大哥做饭,我和弟弟捡菜洗菜,洗碗洗锅。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放学回去时,大哥已经把饭做好了,我们一进门就端上热饭碗了,大哥吃啥,我们吃啥。同吃同住6年。在大哥分配到会宁县北关小学的第二年(1979年),先是把我从我们村小学转到北关小学五年级,直至考上会宁一中初一到高三毕业,一直随大哥吃住。弟弟是1982年大哥带到县城考上会宁一中初一的,1985年初三毕业,被靖远师范录取。弟弟学习很好,不偏科,在班级考试中始终在前三名。当时,农村优秀的好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都是为了给家里节省学费,早些吃上国家饭,能考上师范就读师范。弟弟考上师范以后,大哥希望弟弟继续在高中读书,将来考重点大学。母亲知道后,不愿意让弟弟上高中。主要因为弟弟是我们姊妹八个中最小的一个,母亲偏爱。用母亲的话说:“上师范,端上公家的碗把,好得很。端上小碗,再谋大碗。”大哥只能听从父母意愿,支持弟弟完成了四年的靖远师范学业。现在的说法是:当时初中考上师范的,相当于现在的985、211,实不为过!我于1986年考取兰州师专,虽不如意,又不想补习,用二哥的话说“雷声大雨点小”。但回过头从我和弟弟的情况看,天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大团圆
由于大哥对我和弟弟读书的重视,带动了我们姊妹八人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教育都很重视,起鸡叫、睡半夜供接孩子念书求学,每家都有大中专学生,也就是说,外甥侄女侄儿子先后有近二十人靠读书走向人生的幸福之路,为改变家庭的现状而努力奋斗!
大哥也关心村子里的每个乡亲。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在春节时,把村里每家每户的掌柜的邀请到家里喝酒,以感恩的心态,拉近了乡亲邻舍的关系;只要是村子上有想在城里读书的孩子,只要找到大哥帮忙,大哥都会全力以赴去帮助、想办法,先后有10多名孩子在大哥的帮助下,到城里上学读书,考上大学。亲戚朋友孩子是要是想到城里读书,找到大哥帮忙,大哥都会尽力而为。鼓励相邻舍友舍得在孩子读书上花钱,知识改变命运。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大哥自会鼓励一番,孩子的家长总会掏心窝子地对大哥说:“孩子考上大学,长了精神。感谢南老师!”当时农村生活也很困难,大哥通过城里各方面的关系,买到一些大米,就分给每家每户尝尝;大哥经常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粮票换成白面粉,在暑假里拉到家里,补充和改善我们全家的伙食。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农村兴起盖房子,许多人找到大哥帮忙买椽檩,大哥都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当然,在大哥的主导下,我们家也盖起了一座上房和两间耳房,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比较阔气的。
作者姊妹八人
大哥传帮带,大哥无私奉献,验证了“长兄如父”!“长兄如父”,大哥受之无愧!
2013年 10月,大哥退休。退休以后,大哥生活有规律,早上6点起床,跑步锻炼,打牌娱乐,读书看报看电视,预防痴呆,不给小辈添拖累。看孙子,陪嫂子,享天伦之乐。健康就是财富,快乐就是幸福,开心就是生活。
大哥姓南名守义,大哥守义。
202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