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着男装流行,变着花样“吃”……真实的“长安十二时辰”是怎样的?

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有着盛极一时的风貌。唐都长安的魅力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兼收并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气魄。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让江南的物产资源与精神文化和唐都长安建立了深刻的联结。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考古发现使今人得以窥见灿烂的唐朝文明。日前,吴文化博物馆携手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博物馆共4家文博机构,遴选上百件/组唐朝文物,以《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带观众重游长安。

本次展览共分为“百千家似围棋局”“月照长安万户人”“一日看尽长安花”“千歌万舞不可数”四部分,从唐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到居民成分,从罗衫玉带到珍馐美馔、日常用器,从车马喧嚣到娱乐生活,均有涉猎。展览以建筑构件、墓志拓片、陶俑、金银器、瓷器、玉器等展品为主,展墙说明为辅,以期部分还原大唐长安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考古发现,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以一百五十米宽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一百零八坊呈轴对称分布,皇城与宫城分布在长安城北侧,朱雀大街以东归万年县管辖,以西归长安县管辖。都城规划遵循坊市制度,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分开,为了加强对城市居民及社会治安的管理,城内施行严格的宵禁制度。

 
 唐长安城平面图

正如一千两百多年前,白居易在长安城郊的观音台,远眺长安所见:城内千家百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笔直的街道将城市分割得如同菜畦,远远望见百官上早朝时所持的灯火,像星宿般徘徊在大明宫前。

这座璀璨夺目的城,少不了一砖一瓦的建造。展出的手印砖一砖一印,多为成人的右手掌印。根据考证,这种手掌印存在以下可能:工匠在搬运或从模具中提取还没有干透的砖坯时留下的;作为标识,以便按手索骥,追责到人;砖匠在制砖时即兴所留的记号;也有可能与某种风俗有关。

着装是反映社会风貌最直接、最鲜明的符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用这句诗来形容当时女子的服饰与美貌。唐朝华美的服饰和艳丽的妆容,为长安城更添了一层绚丽的色彩。

展出的抬手仕女俑两鬓抱面,顶髻向左前方抛出。上穿直领袒胸窄袖襦,下着曳地长裙,裙下露出高高翘起的尖头履。

 抬手仕女俑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着男装遂成一种普遍行为。唐代最早着男装的图像资料见于唐太宗之外甥女段简璧墓壁画及随葬女骑马俑。天宝时期,一些官宦的妻子也开始穿丈夫的衣衫帽靴,使之有了普及的趋势。这些看似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有趣现象,在考古发掘中都找到了对证。展出作品中就有男装拱手女立俑。

唐代的饮食生活较前代更加丰富多彩,从烹饪技术、烹调食料到饮食器具,都更加多元精致。作为都城的长安,将域内外名品菜肴、精美器物尽汇于此。开元年间,物产丰富,民间仓廪充实,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便开始钻研如何“变着花样吃”。

通过大量的考古文物,现代人得以还原当时的饮食风情。展出的仕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杯体为八瓣花形,八瓣间隔以柳叶条带,四瓣为男子狩猎图,四瓣为仕女戏乐图,两种图案相间排列。杯垫中心圆圈内錾一花角鹿纹。鹿被认为是纯善之兽,唐代金银器上的鹿纹多用于食器上,因与唐代“鹿鸣宴”制度有关,另“鹿”与“禄”谐音,取其“福禄、福运”之意。

 
 仕女、狩猎纹八瓣单柄银杯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长安人提供了追求精神享受的空间,开放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促进了长安乐舞、杂技、竞技等“散乐百戏”的创新发展,长安人的娱乐活动异彩纷呈。

主办方表示,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城里,蕴藏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兼收并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仍是不变的时代精神。”

《长安十二时辰》是真实历史存在吗?让档案来告诉你!

2019-07-22 18:00

小说中《长安十二时辰》里,出现了很多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是书里的故事却是作者马伯庸虚构的,没有历史原型。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一个发生唐朝的故事,唐代天宝三年,突厥的狼卫队企图以绑架和暗杀的形式来毁灭长安城。而拯救长安城的关键时间只有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在这场巨大阴谋之中,有很多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如贺知章、元载、崔器、姚汝能、杨玉环、李隆基之流,都登上了舞台。所以有很多读者都会觉得这件事可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其实不然,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构思最初来源自于知乎上的一个问答“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马伯庸便因此开了一个“脑洞”,信手写了一段游戏剧本:“俯瞰长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盘般排布,晴空之上一头雄鹰飞过”。这段带着强烈互动感的“同人文”,最后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开头的雏形。所以,书里发生的这个故事只是作者马伯庸虚构出来的,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

另外在观看《长安十二时辰》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里面那些有趣的档案历史吧!

历史上真的有姚汝能和张小敬这两个人

张小敬、姚汝能和安禄山的关系,只能透过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一窥究竟。

《安禄山事迹》卷下: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

何家村珍宝问题,价值不菲的何家村珍宝

1970年10月5日上午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内,基建工地的施工工人突然发现了一个封闭的密窖。随后展开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个密封的陶瓮,正是从这些文物里,出土了后来震惊考古界的“何家村唐代窖藏珍宝”。

整批珍宝共计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

杜佑《通典》提到开元盛世时期,丰收时节的物价是“至(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姚汝能

故事的起端还要从姚崇、张柬之等人参与,针对武则天继承人问题发起的“神龙政变”上。

这件事便是号称唐朝“四大名相之一”姚崇的发家史的开端,这位名相兢兢业业一生,却在儿子姚彝、姚异身上闹出了丑闻。《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姚彝、姚异两人广交宾客,收受贿赂的事情在当时闹得很响,也成了姚崇的败笔,这就是姚汝能千方百计想洗刷的屈辱。

唐玄宗为何让政右相

剧中的右相在天宝时期,曾经玩过一点特殊地操作,他将其它地区的粮食吞在京城附近,然后告诉唐玄宗,因为他的英明领导,百姓们生产积极性倍高,产量蹭蹭蹭往上涨。

唐玄宗当时已经不复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样子,此时的他沉溺于过往功绩,开始追求享受,所以右相的事情对他而言,正和他意。

马屁拍得好,皇帝听得舒服,也就有了后来唐玄宗和高力士商量让政右相,自己休息的事情了。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发生的时间点

至于该剧背景涉及的时间点综合贺知章、岑参、元载三人经历可知,故事发生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上元节:

1、贺知章被称为贺监时间点在738年后,744年前;

2、岑参入长安是734年以后,高中进士是744年;

3、元载考中进士是天宝初(742年),他也是那段时间“监察御史韦镒充使监选黔中,引载为判官,载名稍著,迁大理评事”;

4、唐玄宗想无为而治,让政李林甫,自己退居幕后,并与高力士进行讨论的时间也是744年。

说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真实的人生

大烟袋陈 发布时间: 20-11-2209:03

 
 

  《长安十二时辰》相信很多人都有看过,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剧。因为很喜欢剧里面的整个色调、服饰和人物,作为历史迷的我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想要多了解当时盛唐时期的长安社会风貌。这一查不要紧,更让我觉得这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的认真用心和知识的广博,剧中人物的衣食住行、社会风貌、大气宏伟的建筑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礼仪习俗,如工笔画一般为我们还原了唐天宝初年的社会风貌。我想剧组人员一定是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很用心的制作,才能出这么上乘的电视剧精品。

  剧情先不论,那个大家也都看过,好不好自有评说。先来看看剧里面那些有趣的细节。

  首先说的是服饰,的确是严格按照唐代时间线还原了那个时期的服装特点。色彩搭配自不必说,盛唐时期由于受到西域各国服装配饰的影响,衣领和风格上是跟唐初有明显的区别的,特别是衣领、收腰,因为唐朝人崇尚侠义武风,天宝年间基本上借鉴了西域的大开领,不论男女都很流行,风格英姿飒爽,大气豪迈。犹如李白笔下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一般的侠义。

  单这点上,长安这部剧就不像其他的沙雕古装偶像剧一样,韩式妆容、网红装束那么雷人。

  如果大家对细节比较关注的话,一定会对剧中的叉手礼印象深刻。叉手就叉手吧,还得来一句“喏”。

  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了,以前看到的古装剧不都是抱拳作揖行礼吗?怎么会有这么新奇的礼仪呢?

  其实这个是唐宋时期很流行的叉手礼,常见于那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由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在配上一句“喏”,一上来让人顿时觉得,唐味那个浓啊!

  “喏”这个字,之前在一些影视剧里面也 有出现过,但读成了“诺”,这个是错误的,正确的读音是“招惹”的“惹”音。这一套下来就是唐宋时期很盛行的“唱喏之礼”,往上追溯,据说这套礼仪是东晋四大家族的第一家族琅琊王氏发明的。就是王羲之他们家的那个王氏家族。东晋“王马共天下”,王氏发明的礼仪能流行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说到“唱喏礼”,再说一下隋朝时期发明的另外一种礼,唐朝的时候也有采用,但真正盛行的是两宋时期。这种礼仪叫“拜舞礼”,传说是隋文帝杨坚发明的,一般是对地位特别尊崇的人所行的一种礼,行礼者一边行礼,一边还要按特定的动作跳着舞步“蹦查查,蹦查查”退出。安史之乱之后,玄宗回到长安,闲来无事都会上高楼看风景,楼下经过的百姓看到都要行“拜舞礼”,如果没有行礼被发现了是要重重处罚的。

  敢情隋文帝还是个多面手,不仅能治国安邦,连舞蹈也是颇有研究。

 
 

  闲话少说,再来看看称呼。唐朝时期称呼“哥哥”,可不一定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哥哥。因为你也可以管你老爸叫“哥哥”,意外吧,假如你穿越到唐朝,可不要叫错了。当然那你也可以叫父亲为“阿爷”父母则合称为“爷耶”、“爷娘”。公婆也不像现在的叫法,公公叫“阿舅”,婆婆则是“姑姑”。

  还有一个称呼,剧中经常管皇上叫“圣人”,这个说起来篇幅就比较长了。简短点来说,按剧中的时间算,应该是唐玄宗天宝三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10年前,大唐正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全盛时期,万邦臣服,俨然整个东亚的共主,因此称“圣人”也是正确的。再往前推高宗时期,不是也称呼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为二圣吗?隋朝文帝,匈奴朝拜也是一律称“圣人可汗”。

  再来说一说剧里面的人物。

  林九郎,按剧情和官位应该是对应的唐开元23年之后著名的权相李林甫,就是那个“口蜜腹剑”的奸人。纵观整个玄宗朝40多年间前前后后换过20多个宰相,而李林甫是在位期间最长久的一位,从把张九龄拉下相位一直到死,一共是10多年时间充当首辅之职。就连当时备受李隆基宠幸,天不怕地不怕的安禄山见到李林甫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以想见,李林甫是什么样的人物了。

  剧中那个喝醉酒倒骑驴的何监,应该就是著名大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这个人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状元,并且是为数不多的一生平步青云没有什么坎坷的官员。官至工部侍郎、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经常与张旭和李白喝酒聊天,“金龟婿”的典故就是从他那里来的。

 
 

  剧中的主角,被无数人疯狂圈粉的张小敬,历史上同一时期是不是真有同名同姓之人?

  还真有!而且可以说历史上的张小敬所做的事情绝对比剧中的张小敬要精彩十倍。话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当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肃宗主导密谋发动兵变,准备杀掉奸相杨国忠。这个时候杨国忠恰好正跟吐蕃使者聊着天,正好给了兵变将士一个借口,众人说他与吐蕃勾结叛变,杨国忠大怒正要说话。这个时候军队中一个侠义英姿的好汉弯弓搭箭,一箭把杨国忠射死在马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策马奔来,一刀把杨国忠首级砍了下来,别在了腰间。这个好汉正是张小敬。

  再来说说那个靖安司年轻的主官李必。

  剧中的李必可比不上历史上李泌的风光精彩。真实的李泌是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六世孙。历史上的李泌可比剧中的李必厉害百倍。历四朝,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济困吐蕃、辅佐德宗,官至宰相,授邺候。是著名的学者,七岁就被张九龄称“小友”。

  说完整部剧中社会风貌、人物的人生,最后说一下唐朝长安的官话。

  大家一定以为唐朝长安官话不就跟现在西安话差不多吗?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如果现在的西安人穿越回唐朝,我想操一口西安方言恐怕是跟长安人语言不通的。而当时的长安话现在的西安人别说不会说,就是听也是听不懂的,就跟听天书一样。

  唐朝长安官话起源于河南洛水,如果说现在中国有什么地方方言跟长安话接近的话,那应该就是闽南语和粤语了。当时因为战乱使得中原很多人南迁,从而把官话带到了南方。而闽南语和粤语,尤其是闽南语保留了大部分的长安官话发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你用普通话朗读唐诗没有用闽南话或者粤语那么朗朗上口、那么押韵的原因。唐之一朝被日本学去的东西最多,语言自然也是。这就是为什么总能听到说闽南人说话跟说日本话很像,其实这两种语言保留了唐朝官话的韵味,从根源上来说应该都是发端于唐朝长安官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