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教育案例—平凡的教育变得不平凡(上)

一、案例呈现

案例1:            

      师爱打开学生的心门

                梁 琎

后进生是学生中最需要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常常因暂时落后而被遗忘,被忽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耐心了解和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情况,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分析落后的原因,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整天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学习成绩居下,还有滑坡趋势。

通过了解,发现他的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身边,孩子随祖辈生活,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孩子也对父母有很大的怨言。加上本身性格内向,变得过于敏感,少话,成绩急剧下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心理阴影很大。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他出现这种情况,必须给予最大的温暖和帮助。

首先经过和他父、母亲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他的父亲,希望他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多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关心自己,疼爱自己。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他的心理阴影,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耐心地开导他,对他说:“爸爸、妈妈都很爱你,老师同学也都是你的亲人,有什么不开心的的事,可以跟我们说,我们都愿意帮助你,毕竟我们是你的家人、老师、同学。”他看着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之后,学校或者班级一有活动,我就推荐他。因此他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找到一次机会我约他进行了一次谈话,非常诚恳的感谢他为班级的付出。他没说话,但能看出他心里很激动。我让他当班干部,我发现自从当了班干部他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了。我感到他还是想进步的,抓住这次机会,我告诉他那就好好学习,有问题就来找老师。

紧接着我在班级里进行了“感恩父母”的班队会活动,使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理解父母对子女博大的爱。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看到生活、社会阳光的一面。

我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辅导功课,让尖子生协助他完成学习计划。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他的情况明显好转,他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走出了家庭的影响,真正树立起了良好的心态。他对我说:“梁老师,我现在特别爱学习,以前每天早上一想到要上学就不想起床了,现在每天都不用上闹铃自己就起床想上学了”。我说:“这就对了,你的进步我和班上这么多同学都看得到,今后也一定要保持这样的学习劲头,不能骄傲自满”。他答应了一声就跑了。我看着他的背影感到十分的欣慰。从那以后他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他不但喜欢与同学一块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家长也反映他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看到他身上的变化,看到孩子脸上久违了的笑容,作为班主任的我终于放心了。

虽然现阶段工作有了一定效果,但是我也不能放松,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给予帮助和关爱。

案例2:

    顺水推舟  推出别样精彩

 肖新杰  鹤壁市山城区第11小学

今天学习的是一篇传统老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在初步接触课文后,一个孩子忽然把手举得高高的。“出了什么问题吗?”我边想边示意他站起来说。那孩子一脸疑惑地说:“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寻找妈妈呢?”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热闹开了。“是啊,怎么不说清楚啊!”“他们真不负责任!”“他们是在考验小蝌蚪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教室里迟迟不能安静下来。这一问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怎么办?暂时不理他,继续讲课,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可是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问得确实没错啊!理他,那我该怎么引导呢?而且这样的节外生枝,教学走向确实难以预测。看孩子们对刚才这个问题这样有兴致,一个让孩子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说话训练的念头产生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你觉得他们什么地方没有说清楚呢?咱们先把他们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吧。”

孩子们一听,开始低下头读书、画线了,毕竟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学得特别认真。过了一会,开始有孩子发言了:“鲤鱼阿姨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结果小蝌蚪把乌龟当成了妈妈。”“乌龟阿姨只是说,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还是没说完整。”我笑着说:“如果要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这一问正中孩子们下怀,纷纷举高了小手,有孩子说:“把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的话合起来说。”还有孩子说:“编个青蛙的谜语让小蝌蚪猜一猜。”更有一个孩子说:“把青蛙妈妈的相片直接拿给小蝌蚪看。”“哈哈哈……”听着这样有趣的办法,孩子们也不由地大笑起来。我看时机成熟,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的办法真不错。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把你的想法跟他说一说吧。”此时,孩子们就像一束被点燃的火把,一听老师布置这样的任务,马上迫不及待地交流起来。

接下来的个别交流更是精彩纷呈。

“告诉你,小蝌蚪。你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的妈妈不是鲤鱼,也不是乌龟,是可爱的大青蛙。她鼓着大肚皮,张着大嘴巴,头顶上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色的外衣。她是庄稼的好朋友,名字叫青蛙。

“小蝌蚪,荷叶是你妈妈的歌台,她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你到荷花池边去找吧!”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也不禁赞叹道:“你们真了不起,灵活运用学过的句子,说得多棒呀!小蝌蚪遇到你们这样既热心又聪明的孩子,不愁找不到妈妈了。”没想到孩子们还有更精彩的想法,一个孩子说:“其实不能怪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小蝌蚪找妈妈找得很心急,等不及听明白就游走了。”另一个孩子又说:“我认为鲤鱼阿姨和乌龟阿姨是故意不对小蝌蚪说完整的。”还有这样的见解,我和孩子们听了都感到很惊讶。我忙问:“为什么?”“鲤鱼、乌龟和青蛙都住在一个池塘里,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不可能说不清楚青蛙妈妈的样子,他们是想让小蝌蚪自己去找妈妈。”

听着孩子们这些闪烁着创新火花乃至于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这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为孩子对课文语言的运用,也为这堂课顺水推出的别样精彩。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课文主题毫无关系的话题,在给了孩子们与文本直接面对面时间的同时,他们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它让我那么真实地享受到了顺水推舟的精彩,感受到了动态生成的无穷魅力。反思这个小插曲,我自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尊重学生,别样精彩的基石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我们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想法、看法。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看似与课文毫无关系,却充分体现了那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假如我抑制了那个孩子的质疑,这堂课一定是“波澜不惊”的。而那位男孩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虽然变曲折了,但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整个课堂仿如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水,充满活力。孩子们是如此的机智、敏慧,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激活文本,别样精彩的阵地

古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可以说,文本就是阅读的阵地。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以上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确定的答案,而是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讨论、角色表演等形式自觉主动地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人物。老师捕捉到了文本中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用活了文本,在学生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了文本的价值。试想如果当时我急于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会完全抛开文本语境和意义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将使文本自身的生命、情态、气韵消失殆尽。这样的生成犹如教学垃圾,只会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三、巧妙引领,别样精彩的“助产士”

课堂是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的关系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了“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谈何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谈何别样的精彩呢?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别样精彩“接生”。以上案例中,我先让孩子画出“他们是怎么说的?”,再引导孩子想想,有什么方法能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最后用“假设你的同桌就是正在寻找妈妈的小蝌蚪,你把你的想法跟他说一说”这几步巧妙引导,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二、案例欣赏

案例1中,梁琎老师针对班级里的一个后进生“他”进行转化的过程,包括“他”的基本情况介绍(性格内向,整天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学习成绩居下,还有滑坡趋势)、原因分析(他的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身边,孩子随祖辈生活,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转化的具体过程(劝导他的父亲,希望他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耐心地开导他;学校或者班级一有活动推荐他;在班级里进行了“感恩父母”的班队会活动;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辅导功课,让尖子生协助他完成学习计划)以及达到了一定的转化效果(他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他不但喜欢与同学一块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家长也反映他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在转化的过程中,“关爱与帮助”是转化“他”的最重要途径,也正是师爱打开了“他”的心门。从案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梁老师的爱心,感受转化后进生的艰辛过程,同时也感受到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高大形象。

案例2中,肖老师在学习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以一个孩子的提问“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鲤鱼阿姨、乌龟阿姨为什么不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害得小蝌蚪不停地寻找妈妈呢?”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让孩子们与文本直接面对面交流,开启他们的智慧,引发他们的情感,促进他们的思考。显然,学生的提问已经超出了预设的知识目标,也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但肖老师并没有逃避或敷衍,而是顺水推舟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课堂的生成恰到好处,展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和魅力。通过这样的课堂“生成”,肖老师总结出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点启示,即尊重学生、激活文本和巧妙引领是提升课堂精彩和超越的重要途径。

上述的两个案例本身并不复杂,案例的故事情节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但我们能够从两名教师的案例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价值。事实上,无论是后进生的转化还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应该说是经常性发生在我们中小学身边的俯拾皆是的教育现象。那么,我们两位老师能够善于观察与思考,把这些及时捕捉到的零零星星、俯拾皆是的教育现象付诸笔端,形成文字,而不是想想而已,这就使得平凡的教育变得不平凡,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变得更加弥足珍贵,其教育教学也就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这,就是教育案例的价值体现。

(待 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