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会形成逻辑思维?
*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致敬!
知乎里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觉得这问得有趣,我便好为人师的做个答复。
-01-
要回答一个问题的前提是先将其定义清楚。
在回答“为什么会形成逻辑思维?”这个问题前,先得弄清楚“逻辑思维”指的是什么?它由“逻辑”和“思维”两个概念合成——
先说思维,指的是人的大脑将通过感觉器官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改造的过程,即是思维。比如新型冠状病毒刚爆发的一阵子,人们看到的确诊数据、死亡数据,听到的“封城”消息,经历的口罩抢购、感受着周边人的恐慌……大脑将这些接收到的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然后得出了“这个病毒挺可怕,容易要人命”这个结论的过程就是思维。
再说逻辑,指的是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思维规律,它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呢?如手机从手上滑落了,就会朝地上掉,这是地心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再比如此次防疫,认识病毒-分析成因/传播途径-采取防治措施——就是解决问题的逻辑的展现;在感染病毒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全力治疗,病情好转则治愈出院,病情恶化则了结性命——这是人体与病毒对抗进程的规律。
合在一起通俗的理解逻辑思维,即是通过尊重和利用人脑的客观思维规律,对感觉器官收集到大脑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改造的思维方式。
-02-
逻辑思维的形成是人类在社会实践里慢慢进化和发展起来的。要了解逻辑思维的形成,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梳理:
其一,逻辑思维产生于人类的思维之中。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先有了思维,通过思维对世界进行认识并能动的改造——改造失败时,所应用的思维会被逐渐摒弃;成功时,所利用的思维模式会被留存传递下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可以直接使用,逻辑思维就属于后者。
比如,防疫中对感染者的治疗,刚开始仅是住院观察,结果不但没有看到症状好转,反而还传染给了更多的人。于是改进治疗方式,进行隔离并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才使得感染者治愈率逐渐提升。
其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不自觉地用到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对逻辑思维应用的程度不同,要将逻辑思维掌握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达成。
比如,病毒感染者出现症状后,普通人的应对措施是去医院找医生;而受过系统训练对病毒传播规律有所了解的医务人员则会先行自我隔离,等待其他医护人员做好了防护之后,再通过收治规则来进行治疗。
其三,逻辑思维重在社会实践中的强化。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人们从哪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基于感性经验增加思维资料,再经过逻辑思维得出结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逻辑思维,会被反复使用并不断强化。
比如,防疫过程中,通过逻辑思维推导出来的全民防疫措施“戴口罩、保距离、勤洗手、常通风”当取得理想效果了,就会强化得出该措施的逻辑思维方式。
-03-
接下来看看掌握逻辑思维有什么用?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属于人类理性认知事物本质规律和高效处理问题的思维形式。
怎么理解呢?比如,现在防疫过程中建立了雷神山、火神山、小汤山等3个临时医院,每个医院有900有效床位,现在要统计这3个医院共有多少个有效床位?我们一下子就能得出答案2700个,因为我们知道算数里面的乘法规律3*900=2700。但是,如果我们不懂乘法规律,要得出结果,就得一个个的数起来。前后两种方法在统计数据得结果时的效率对比是显而易见的。
认识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处理问题,对于结果的得出及其准确率来讲都是起促进作用的。
拿最近防疫措施的制定来说,通过逻辑思维来看这件事,则“先定义-再分析-最后制定措施”就是一个符合防疫目标的思维过程,其中分析出防疫的核心在于“阻隔传播途径”。那如何阻隔呢?根据病毒的传播源头、过程介质、被传染者感染的方式三个方面共同抑制,于是针对性的有了“戴口罩、保距离、勤洗手、常通风”的具体措施。严格地以此措施应用到生活和工作防疫中,更有利于防疫目的的达成。
-04-
这里在介绍逻辑思维在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两种模式: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
演绎逻辑指的是通过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过程。在应用时只要给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无可争议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一个必然结果,该结论也就有了一定的说服力。
还拿我们关注的防疫来说。大前提:防疫工作中只要疑似病例的数量不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控制住了病毒的扩散;小前提:(假如)近几天疑似病例每日保持零增加;结论:病毒的扩散已经被控制住了。
归纳逻辑可以理解为在一群事物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个体属性里面寻找它们群体的共性。
比如此次防疫中,(假如)各省上报公布的数据如:北京近3日无疑似病例增加、天津近3日无疑似病例增加、河北近3日无疑似病例增加、山东近3日无疑似病例增加、山西近3日无疑似病例增加……可以归纳得出结论:各省近3日内都已控制住了病毒扩散。
-05-
关于“如何符合客观实践而产生其作用?”的问题。在于逻辑思维的应用是否达到了认知事物的本质规律,并以此来制定措施或组织报道内容,如果认识到的本质,那么措施或者报道内容就一定可信,反之亦然。
结合第-4-部分的两个例子,如果去掉“(假如)”,条件和数据都是真实的,那么这样思考和表述就一定是可信的,反应出的结果就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反之亦然。
这里,最终结论的真假,不影响逻辑思维的应用,而在于所提供的加工资料是否真实可信。
上面这段话就是用逻辑思维看待问题的应用——如果论证(该逻辑思维)是有效的,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真,前提为假则结论也为假。在工作和生活实践尝试应用,并时刻检验便一定能受惠于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