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新学,刘冠三致力培养人才(2)
学校遭毁后,刘冠三师范学堂的同窗王讷、鞠思敏受其之托,重整旗鼓,重建山左公学。1913年,山左公学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解放后改名济南一中。这些是后话。
当年,被清政府下令缉拿的刘冠三到了德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青岛。青岛自1897年被德国强占以后,清政府不便干预这里的事务,这成为有利于同盟会革命党人进行活动的有利条件。
1907年冬,同盟会会员陈干决定在青岛创办培育革命人才的学校。刘冠三来到青岛不久,李曰秋、王林肯等一些革命党人也相继来到青岛。陈干提出的办学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刘冠三有办学经验又有威信,所以众人推举他与陈干一同筹划办学事宜。在东京的山东同盟会负责人之一丁惟汾得知消息后,认为青岛的地位重要,可影响全省形势,便于1907年夏天陪同盟会员、栖霞人栾星壑来到青岛,以宗教活动为掩护,参与联络组织。
德国殖民当局对同盟会在青岛的活动已有耳闻,唯恐革命党人危及其在胶澳租界的统治,酿成大患。因而当刘冠三、陈干等人去德国政府提督府要求为学校立案时,遭到德国当局的拒绝。革命党人巧妙的严词斥责后,德国官员只得同意立案。为了避免德国当局的注意,立案时,他们隐蔽了办学宗旨,也没有署刘冠三、陈干等知名革命党人的名字。
1908年正月,同盟会会员聚集于胶州街(今胶州路)一处租赁的房子中正式召开学校的成立大会。学校定名为震旦公学。
震旦公学文武并教,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
青岛震旦公学日后确实成为山东革命党人所建学校中影响较大的一所。
当时,陈干和刘冠三分别担任学校的正副总教习,陶成章担任国文教员,并负责革命宣传。震旦公学“注重国民真正之精神教育”,课程紧密结合革命斗争。学校还开设了军事学和军事技术训练,由商震教授。教员们学有所长,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章太炎在日本曾经派张继前往震旦公学讲授社会主义理论。
新思想充斥学校,以至于学生对“社会主义略能领略”,虽然这种“领略”可能过于肤浅,但是谈到社会主义,大家都赞成。
震旦公学的教职员都是自由聘请而来,多是义务授课,没有薪金,食宿与学生相同,生活非常简朴。他们通力合作,把资金都用于购买军械炸药,暗藏于学校及一些可靠的地方,以备来日用于武装斗争推翻清政府。进行军事训练时,教职员与学生们一起练习,他们经常到郊外僻静的地方练习射击、投弹等军事技能。师生们的装束也与清朝文人们的长袍马褂不同,都留短发、穿军装,看起来精神抖擞,尽显威武之气。
震旦公学创办不久就显示了一派生机,赢得了社会上的称誉,各方“蜂起加盟,争会震旦,震旦以革命导之,其势力日厚”。
留日学生回国后,前往震旦公学学习的人数日渐增多,学校发展很快。师生们加强同各界的联系,努力扩大革命影响。随着学校与教会、教徒的关系日益密切,教会学校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的学生也多来往于震旦公学。
震旦师生还注意同工人群众交往,曾联络船厂工人举行了一次反德国人压迫的罢工斗争。工人等各界群众时常到校串联集议。
反对德国侵吞山东采矿权,学校被查封
震旦公学的发展和影响引起了德国提督府的注意。殖民当局雇人充当密探,暗中监视震旦公学师生们的一举一动,并设法刺探他们下一步的动向。
这一年,德国殖民当局在已经获得清政府承认的胶济铁路沿线三十公里地区内采矿权外,又谋取诸城等五处新的矿区开采权。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又默认了这一蛮横的要求。这件事情激起了山东各界民众的强烈抗议。夏秋间,刘冠三、陈干和济南的同盟会员、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教员于洪起奔走串联全省学界,倡导成立保矿会,同时发动规模较大的抵制德货的运动,痛击德国人的侵略气焰,维护民族权益。
陈干的行动引起了德国人的密切关注。陈干深知保矿会的行动会进一步激怒德国当局,招致对学校的干预和镇压。他误认为德国当局仅会注意他们几个办学的革命党骨干,于是决定暂时离开青岛以保全学校。为此,他写信给济南的同盟会负责人,要求他们速派人到青岛领导学校的事务。正当陈干准备离去的时候,德督署差人招陈干前去,并公然提出关闭公学的要求。陈干针锋相对地与他们理论了一番,使得他们更加气急败坏。他们派出巡捕包围了震旦公学,驱散了学校师生,又四处搜查,企图找到革命党人的武器枪支。此时,枪支早已被师生们转移走了。成立不到一年的震旦公学就这样被查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