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竞赛自主招生亟待加快改革
自2015年起,全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开始实行重大改革,取消了多项直接加分,考试安排在高考之后的几天。当年高考结束后,就出现了学生奔赴各省高校赶场子,争取多几次考试机会的情况。
2016年,有自招权的高校纷纷把自招测试时间集中在6月10-13日,导致大多数考生只能选择一个学校参加考试,能参加两个的都很少。报名平台上有的高校规定可以报10个,简直就是开玩笑。中国人民大学规定报了他们就不能报其他,看起来刁难,却也是实事求是。
当前竞赛的体制安排很不合理,各地高中学校应如实向上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下面就是一些家长的反馈。
一、学科竞赛的复赛决赛时间安排和名单公布问题
各科竞赛的省级赛区复赛应该在8月下旬全部结束,并在3天内公布获奖名单,省队人选名单。拖得越长越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公众的信心。以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为例,在江苏省赛区,考生需经历预赛、淘汰赛、国初赛、省选三次比赛,最后才能参加国决赛。8月28日结束了国初赛。前50名要参加3轮集训(其中前25直接参加第2轮),决出最后的12人代表省队去拿金银铜。而确定你是否代表省队的时间是10月底,战线拉得太长,持有化学竞赛证书参加自招还受到各种限制,高校普遍只考数学、物理内容。一些已经获得江苏国一的学生家长表示不想再折腾下去了,高三已经开学,两个月的时间太宝贵,弄到最后可能什么也没捞着。
在9月4日,江苏由各高中学校公布了能参加后面比赛的人员名单(全省前50名),其他人的成绩(即江苏省一等奖及以下的奖级)却要到9月30日才能查询。不少家长表示质疑:如果说卷子没有改出来,几十个全国一等奖又从何来?如果都改了,又为何不全部公布省一、省二、省三的名单?为何还要三次历史两个月才决出决赛资格名单?
至于数学、物理学科,竞赛放到9月中旬,虽然没有耽误高三学生太多时间,却也没有必要拖到暑假以后,要知道孩子们整个高中的寒、暑假及此前的平时周末都扑在竞赛上,完全可以赶在高三之前全部搞结束。
因为特别优秀的学生还要参加后面的全国决赛。而这个决赛又普遍安排在10月底乃至11月。全国决赛应在9月中旬安排完毕,尽量缩短复赛与决赛之间的时间,减少竞赛对高三复习的影响。
二、竞赛获奖证书的利用问题
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奖项是很不容易的,参加高校自主招生仅有报名资格,最终只有很少人在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获得优惠,大多数人的竞赛证书并没有用,这是不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自主招生的录取能否借鉴正常志愿的填报方式?即由省招办归口管理,高校给各个省一定的名额,每个学生填报3-5个志愿,专业与所获得的证书相匹配。同时,由于在同一平台报考,考生可以知道报同一大学同一专业有多少人,明确竞争激烈程度,作出适度调节。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高校自主,学生也自主,实现双向选择的成功对接:
1.学生有竞赛证书在手,不受证书科目限制,都有想报的高校、专业;
2.有竞赛证书,最终都有至少一所高校录取,几个高校可以向同一个学生发出优惠等级邀请,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个。
实际上,自招高校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导致自己看中的学生并没有被录取,从而浪费了自招名额:最后有些高考高分考生,他们并没有使用自招高校给的优惠条件(当然有的优惠太少没什么用),去了其他自招高校或裸考能去的高校。这样就更需要有几个志愿备选了。在有几个志愿的情况下,考生可以自选,高校可以征求意见,成功对接的几率更大。
三、高校的笔试面试问题
在国外,多所大学向同一个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是很多的,在基础资料齐全且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申请即可。但考生并不需要亲自到每个大学去笔试面试,中国的学生申请外国名校也是这样。考生有权作出选择,并回绝其他高校。这是什么?这就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我国的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证书已经说明学生的学科特长,如果教育部门和高校认可竞赛的含金量,各个高校就可免去笔试,直接实行面试,或者直接录取(目前获得全国决赛金牌的大多数做到了免高考直接录取)。当前学生在高考后立即奔赴高校,开始自主招生笔试,状态不能立即调整到竞赛水准,不能测出真实水平,且由于高校自招考试时间基本撞车,不可能在多个高校参加笔试、面试,再说由于各人的证书不一(学科),参加同样的笔试并不公平。
对于确实需要笔试,以测定学生除竞赛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实力的名校,可以按照填报志愿情况,由高校到生源地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确定时间,报名者集中测试,然后择优就地面试。其他高校在该省自招的,也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笔试、面试。减少考生舟车劳顿,也避免远距离的高校无人报考的情况。
至于面试,目前国外一些知名高校采取了网络远程面试的方式,希望我们的知名高校也能借鉴。现在完全有这样的条件,让考生在家里就能与高校招生官面对面接受考核。实际上,标准化的笔试也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式考试。
赞同本文的请为今后的中学生转起!因为高招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说不定到你那一届还存在严重问题。有其他见解的请留言。希望高校和教育厅、教育部的领导能倾听到民意。拒绝无聊的评论、争论、谩骂,骂官方也不行,有理说理,有建议就拿出你认为合理的办法来。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做有温度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