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梨园故居多城南

早先年间说: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说是梨园行唱戏的名角住在百顺胡同的和韩家胡同的多。这样说,自然是没错的,仅仅短短的一条百顺胡同,40号是著名武生俞菊笙的故居,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也曾经在那里安营扎寨;36号是文武老生程长庚故居,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在那里;38号是武老生迟月亭故居;55号是青衣前辈陈德霖故居。

  其实,梨园行的名角不仅住在这两条胡同,不过,倒都是住在附近,几乎遍布前门外大栅栏这一带,彼此相距不远。在我看来,原因有两点:

  一是乾隆下江南,带回来四大徽班,这便是北京京剧的最初发端,当时四大徽班都落户在城南。首先进京来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以后,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再以后,顺理成章,号称清同光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城南前门外,如四喜班的老板兼须生时小福,住在百顺胡同;春台班的老板兼须生俞菊笙,王瑶卿、姜妙香的老师陈德霖也都住在百顺胡同,俞振亭和他办的斌庆社住大百顺胡同。这样群居的连锁效应,和他们都是梨园行的有关,彼此传染,相互照应;也和千金买宅,万金择邻的传统观念相关,和如今住进新楼盘里都是不认识的生面孔,老死不相往来的居住现象,绝不相同。

  第二个原因,和清禁止内城开设戏院有关。当内城的戏园子都被关闭的时候,所有的戏院都开设在前门一带。这因前门一带紧靠着皇城根,六大部的衙门口近在咫尺,全国各地人员进京办事做生意而住的会馆,大多数在附近,无形中方便了城里城外人看戏的方便。再加上本来四大徽班进京后,便都在这一带安营扎寨,群居效应的带动,梨园行的名角们,自然也就扎堆儿就近把家安在了这里。在民国时期,大概前门一带住不下,才另毗邻为居,渐渐蔓延出前门,西至椿树胡同周围;东至崇文门外;南至大吉片。

  在前门之西,由于前些年椿树胡同拆迁,原来住在那里的余叔岩和尚小云的老宅已经见不到了。同样拆迁的原因,海柏胡同里的叶盛章故居、棉花头条贯大元故居、棉花三条于连全故居、棉花六条赵桐山故居,也都已经不在了。但是,棉花五条武小生叶盛兰故居还在,至于棉花七条铜锤花脸裘盛戎、武老生李少春故居、棉花八条梨园名宿金少山故居、棉花九条另一位前辈马福禄故居,老宅还在不在那里,由于多日没去那里,心里忍不住有些担忧。

  此外,椿树胡同附近的山西街甲13号的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故居,门口挂有宣武区文物保护的牌子,虽然四周拆得七零八落,但故居的房子幸而保存完好,鹤立鸡群,很醒目。紧挨着山西街的西草厂88号,是名丑萧长华故居,保存不错的四合院,院中一株沧桑老枣树,院门正对着新开张的沃尔玛大门,很好找,也幸运健在。铁树斜街149号,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祖居;大外廊营胡同1号,是著名老生谭鑫培的故居;培英胡同20号,是梅兰芳的老师号称“剧坛盟主”的王瑶卿故居;红线胡同17号,是老生杨宝森故居。如果再往西北,西河沿215号,是铜锤花脸裘盛戎故居;幸运得很,虽然历经沧桑,大多也都还在。

  在前门之南,北大吉巷里,有京剧名宿李万春先生的故居和他的鸣春社老院。和李万春做街坊的,还有几处梨园行的老宅:39号住过刘连荣,他是和梅兰芳配戏的名角,《霸王别姬》,梅兰芳的虞姬,他的楚霸王;7号住过时慧宝,清末著名青衣时小福的四子,他是武老生,又是梨园界有名的书法家,樱桃斜街梨园会馆门簪上“梨园永固”四字就是其作品。此外还有,保安寺街15号,是疙瘩腔的创始人老生高庆奎故居;后兵马司街13号,是名旦张君秋故居;平坦胡同3号,是须生奚啸伯故居。

  过前门外大街往东走一里地,鞭子巷有梅兰芳和李多奎的老宅,可惜胡同早拆,无从寻访了。但在东兴隆街南的奋章大院胡同,53号是架子花郝寿臣的故居,堂皇还在。当年,郝先生花了两千大洋在那里买下的这块地皮,大约一亩,盖起的四合院,只是当时地名不雅,叫粪场大院,郝先生给当时北平市市长写了一封信,希望改为奋章大院,三天后便被批准,奋章大院的街名,便一直叫到了现在。因为郝老先生生前便立下遗嘱,把老宅捐献给幼儿园,幼儿园一直健在,得益于孩子的保佑,那座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保存完好,连大门上面精美的砖雕,都完整无缺,颇值得一看。

  还特别值得一看的,是北大吉巷22号李万春的故居,京城里典型的倒座四合院。大门朝北,门框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过去了,依然清晰,色彩未褪;门柱上方有戗檐砖雕,下方有汉白玉墙腿;大门两侧,西有一块、东有四块拴马石。虽然大吉片已经拆迁得一片瓦砾,但此院鹤立鸡群还在,非常扎眼。这院子原是余叔岩的老宅,当初余叔岩看中了李万春,收为义子,亲授《八大锤》,并让李氏全家搬进这座老宅来住。相传李万春的父亲花了4500大洋买下这座院子。两代梨园名宿,雕梁画栋,廊檐下全部画的是戏牌,是别的老宅绝对没有的。这座院子,正房为南,倒座房为北,各三大间,当年都带有宽敞的走廊,正房的这一痕迹非常明显,当年是李万春父母住,后来虽然廊子都搭建成了房子,但西边要通向后面的小院,所以必须留出空间,一根朱红色的廊柱,像是旗袍开缝中伸出的一条腿,便露在外面,泄露出逝去时光里的一些秘密。通往后院的是一个门道,门洞上方的墙上有一块硕大的菊花砖雕,逸笔草草,刀锋流利,是民国早期的风格,有些韵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西跨院西边三间房,和院子里所有的房有女儿墙,门窗都是砖券拱形,西洋的味道很浓。这是当年李万春住的房子,据说前几年墙上还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字迹,字迹从来比人活得年头长,李万春都去世几十年了,字还在墙上顽固地留着。可惜现在看不见了,应该留着它才好,那是历史的物证,是流逝的岁月留存到现今的眼睛。

  即便胡同大面积拆迁,但现在到前门外这一带走走,许多京剧界名宿的老宅,依然健在,都还能够见到,虽然人去楼空,老屋颓败,京腔京韵的那种感觉飘忽还在,能够让你迎风怀想。只是,我要给你提个醒儿,要去得趁早,拆迁的速度,有时快于我们的步子,越晚,你看到的地方肯定会越少。

(0)

相关推荐

  • 悦 读 | 母亲节,带你寻访北京最应去的“母亲”名人故居

    人类有着并非源于生物本能的思想记忆.怀古幽思,追寻往昔,便是这种记忆最艺术的体现. 历史虽然久远,但它却可以复生.在淘洗掉那些已经故去的斑驳泥沙后,把亮丽的光影,如诗如画一般地留下来. 它可能残破不全 ...

  • 著名京剧旦角荀慧生:一生行善,晚年凄凉

    旧时梨园中人地位极低,若身体出现问题或年迈退休,生计便成大问题,甚至死后连安葬都成难题."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成名后,时常资助生计艰难的艺人,还曾发起募捐购买义地的活动,由&qu ...

  • 8处居所,几度搬家:在北京,梅兰芳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人生?

    原标题丨北京与梅兰芳:八处故居与精神遗产 作者丨毛忠(梅兰芳纪念馆副研究员) 梅兰芳的人生与艺术活动主要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其去世仅有十余年.那么,梅兰芳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与影响力,使 ...

  • 坐上京戏开山祖师头把交椅的票友第一人:张二奎(泠风)

    原文地址:[转载1]坐上京戏开山祖师头把交椅的票友第一人:张二奎(泠风)作者:梦笔山人 在众多杰出的汉调票友中,有一个来自工部的小小官吏,他的名字叫张二奎.作为新兴京戏诞生前的第一代著名票友,张二奎是 ...

  • 城南旧事之南京老门西(二)

    上回说到了 南京 城南的门西,走中华门地铁, 中山 南路,集庆路,水斋庵,殷高巷,钓 鱼台 小学,看长干门,进饮马巷,谢公祠,鸣羊街,进高岗里,走高岗里到头,看了魏家骅故居,进殷高巷.走饮马巷,半路进 ...

  • 重访林海音故居  肖复兴

    . 夜光杯2021.8.30 重访林海音故居 肖复兴 林海音在北京居住多年,故居应该有多处,如今,硕果仅存,只有南柳巷一处.其实,说故居,也谈不上,1931年林海音的弟弟因抗日被日本鬼子杀死在大连,父 ...

  • 肖复兴:重访林海音故居

    站在南柳巷40号的院门外张望,在这里,林海音离我那么近:在这里,文学比在书店和图书馆离普通人更近. 林海音 林海音在北京居住多年,故居应该有多处,如今,硕果仅存,只有南柳巷一处.其实,说故居,也谈不上 ...

  • 母亲的世界 | 肖复兴

    文/ 肖复兴 一 四十多年前,我从前门搬到洋桥,尽管那里离陶然亭公园不远,但明显属于城乡接合部的郊区.如今,那里已经成为高楼林立的闹市.沧海桑田,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造化,足以看见城市化进程的足迹,远非雪 ...

  • 节气接上地气 文丨肖复兴

    . 节气接上地气 文丨肖复兴 . 立夏.夏天来了.立夏和立春不大一样.立春的讲究更多一些,要咬春,踏春,打春牛,等等,因为那是一年之始,自然要隆重些. 立夏,很平易,没有那么多的讲究.绚烂的春花开过了 ...

  • 肖复兴 || 一壶时叙里闾情 ——序董华新作散文集《十里不同乡》

    老友德宁推荐董华这本散文集<十里不同乡>给我.书分四辑,分别书写自己的师友和至爱亲朋,以及难忘的乡间童年.先读书中的第一篇<正大圣殿,我的文学之母>. 很长的篇幅,读起来却并不 ...

  • 分发三个平台《肖复兴散文》:年轻时候最不懂的是父母

    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 ...

  • 前门九章 | 肖复兴

    热闹的前门大街   繁华平广的前门大街就从正阳门开始, 笔直向南,好像通到中国的心脏. --李健吾 一 作为前门大街的象征,前门楼子(也就是正阳门)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建的,它位于帝京中轴线的地 ...

  • 过年前他才会让人把这果子打下来,给梅兰芳送去 | 肖复兴

    文/ 肖复兴 一 小时候,入冬后,常吃的果子,不是现在的苹果.香蕉.梨之类.那时候,香蕉少见,苹果和梨还是有的,只是比较贵,买不起,很少吃罢了.常吃的是黑枣和柿子.这两样果子很便宜,而且经放,保存的日 ...

  •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阅读答案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