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四篇,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
是以大夫丈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说明:
1,第二十一章的全部经文在通行本的《德经》第三十八章中。
2,把“下德无为"的“无”字改为有。
译文:实际行为品质达到道的标准而不只是强调表面形式上的道德规范,因为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具有高素质的道德素养,实际行为远距离道德标准而只是强调形式上的道德标准,因为这样整个社会必然失去高素质的道德素养,
实际行为品质达到行为标准的大道顺应自然而不作为,因为这样达到无为而治好像整日无所事事,
实际行为离开无为的行为规范制度而实行有为的潜规则,整日为让人们达到标准而日理万机,
制定有为的仁义的道德标准,而让人们达到这些标准整日忙碌有为,
制定有为的义的行为规范标准,因为让人们达到这样有为的标准整日忙碌有为,
制定有违大道的礼的行为规范标准,结果导致没有人切实响应,于是更多的人情绪激奋捋袖伸臂将礼抛弃,
所以人类社会的政治历史是因为淳朴的大道之治丢失了之后而不得已推行德治,在德治丢失之后不得已推行仁治,
在仁治丢失之后而不得已推行义治,在义治丢失了之后不得已推行礼治,
连礼道都全盘抛弃的人,那是诚信忠实意识淡薄的人,而且必将成为战乱的带头大哥,
能够识到前面这些道理人而不去做,那是道德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者,而这种不诚实的华而不实的品质是导致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愚昧的开始,
正是因为这祥,所以大丈夫置身于诚信的厚重而不处华而不实的轻薄,置身切实执行道德标准的实际,而不处身于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所以奉劝人们舍弃淡薄不实之风而取法脚踏实地的厚重与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