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从贾敏到贾夫人,林黛玉的母亲,一生都活在“假”中

有人问:为什么贾府的夫人们,如邢夫人、王夫人等,不被称作“贾夫人”?

读红楼,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书中的“贾”指向的就是“假”,所以,“贾”这个字,不能随便用。书中唯一的“贾夫人”这个称呼,给了黛玉的母亲,就在第二回的回目名里:“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府是个假府,被冠以贾姓的人,都活在各种假里,比如贾宝玉其实是假宝玉,而贾府小姐元迎探惜四春,没有一个真正享受到了贾小姐的待遇,反而把贾小姐的待遇给了林小姐黛玉

每一位贾家小姐,都拥有一次跳出贾府摆脱假象的机会,唯有黛玉母亲,在娘家是贾敏,出嫁后是贾夫人,一生都没能摆脱这个“贾”字,一生都活在了“假”里

作为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一直是作为背景人物存在的,从未正面出场,关于她的文字也很少,但我们依然能从廖廖数语中,勾勒出贾敏的人生。

贾敏不敏,这个“文”字辈的贾府千金,名不符实。

贾敏是贾府第三代“文”字辈的千金小姐,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贾府到了第三代,儿女们都具备了贵族气质。同时,贾府也到了最为繁盛的时期,所以,贾敏的闺阁生活,富足且无忧,“金尊玉贵”而又气度非凡,远非第四代元迎探惜可比

这样一个富贵至极的姑娘,本身资质如何呢?作者曹先生给了她一个“敏”字来形容。我们知道,曹先生在为人物取名上,非常之考究,颇得春秋笔法的精髓,微言大义,一字以寓褒贬。因此,想要了解黛玉的母亲,书中又特别指出了她的姓名,那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下这个“敏”字了。

《国语辞典》对“敏”字标注了三个解释:

作为形容词,“敏”字解作疾速、灵巧,引申为聪慧。

作为副词,“敏”字解作勤奋、勤勉。

作为名词,“敏”字解作才能、才华。

如果集这三个词性于一身,那么就是一个因为天生聪慧后天勤勉,因而拥有杰出才能的人。以贾府的富贵,确实应该出一个这样的人才,而且出在第三代也极合情理。

然而,曹先生在“敏”之前面,冠以“贾”姓,一切就反过来了,贾敏并非天资聪颖、勤勉好学、极具才能的人,她所带给读者的印象,都是假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印证。

贾雨村说:“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说明黛玉深受母亲的影响,她的言行举止,简直就是母亲贾敏的翻版。

那么,林黛玉是不是一个天资聪颖、勤勉好学、极具才能的人?只能说,“敏”的三义,黛玉只占其一,即聪慧,勤勉与才能她都不具备。而聪慧属于天赋,与后天的努力无关。有理由相信,黛玉的聪慧天赋来自父亲林如海,是林家的书香一代代孕育出来的

另外,林黛玉的忧郁气质,也深受母亲贾敏的影响:“孤高自许”、自命不凡

贾敏的忧郁气质从何而来?从生活的巨大落差而来。从“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到吃穿用度不如娘家的三等仆妇,“假敏”的贾敏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经常向女儿黛玉描述娘家的富贵,并在这个过程中日渐消沉,直至抑郁而终

黛玉最大的问题,是放不下执念,她母亲贾敏同样放不下执念,母女都死在了执念里

嫁为人妇的贾敏,无法胜任夫人的职责,活成了贾(假)夫人。

有人说,贾敏死后,林如海“再无续室之意”,是因为他对发妻贾敏用情至情,不肯再爱他人。读书,最怕这种自我感动,把一个标准的儒家仕子臆想为情圣。

有研究表明:越是婚姻幸福,在丧偶之后,越想尽快再次走进婚姻,重新享受婚姻生活的幸福。反之亦然,如果婚姻生活带来的体验以痛苦居多,那么就会尽量避免再次进入婚姻。

这也是人性的必然规律:幸福的体验才想拥有,痛苦的体验则想远离

林如海“再无续室之意”,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全心全意投入到巡盐事业中,因此才想把黛玉送走,“正好减我顾盼之忧”。

妻子死了,女儿送走了,林如海再也没了后顾之忧。巡盐的工作繁重且复杂,容不得分一点心。何况这是皇上钦点的差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年到半百无子嗣继业,也只能用自己的余生报效朝廷了。

也就是说,林如海不需要一个内助,因为他从妻子贾敏身上,没能看到内助的作用,反而更多的是负累

作为“金尊玉贵”的国公千金,贾敏大概从没想过她的人生会出现这么大的变故,不但远离故土,而且下嫁给了地位和财富都远不如娘家的林如海。习惯了娘家的“金尊玉贵”,突然要改变生活习惯,热闹不再,奢靡不再,更多的是操劳

贾府的规矩,姑娘比媳妇尊贵,姑娘们并没有过操劳家务上的实习,对于贾敏来说,从尊贵的贾府千金,到清苦的林家夫人,落差实在太大。她无法适应,也不想适应。

可以想象,她和林如海的婚姻生活过得有些别扭,她每日活在对娘家富贵生活的回忆里,而林如海无法让她过上她想过的生活。

也就是说,贾敏无法适应身份的转换,她一直以贾家千金的身份活着,没有因结婚生子而转变为林家夫人

这就是造成贾敏早逝和两个孩子都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贾府进入林家的贾敏,就和从林家进入贾府的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与环境格格不入。

贾敏从贾府小姐到林家夫人,生活待遇变了,心态却变不过来,依然把自己当贾家姑娘,向往着“金尊玉贵”的娘家生活。同样,黛玉从林家姑娘到贾家姑娘,生活待遇变了,心态却变不过来,贾府早把她当成了自家人,她却总以外人自居,明明享受着贾府的最高生活待遇,却总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

正因为这种现实与心态的严重扭曲,造成了母女俩共同的抑郁。贾敏的健康就是这样损伤的,在一日胜似一日的愁闷中,不但耗损了自己,而且所生的两个孩子都先天不足,一个三岁就夭折,一个侥幸活了下来,却需要长期靠药物维持。

可以说,直到病死,贾敏都没能适应“林家夫人”的身份,活成了一个假(贾)夫人,既没做到相夫,又无能力教子,没有承担起夫人的职责

其实,每一个女性都需要经历从闺阁姑娘到嫁为人妇的历程,这个历程的转变,需要调整心态才能适应。闺阁姑娘,多数时候只需要为自己而活;嫁为人妇,却需要在太多的约束中失去自我,上孝公婆,中相夫君,下教子女。能够适应的,便顺利变身为夫人;无法适应的,便在这个过程中耗损至死。

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是如此,从孩童到成年人,从只为自己而活到背负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必然的历程。如果固守着年少时的心态不肯去成长和转变,就将如贾敏这样,不但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孩子。

这就是林黛玉的母亲,从贾敏到贾夫人,一生都活在“假”中,从来没有真实地活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