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元春晋封贵妃,秦钟夭逝黄泉,强烈对比的用意何在?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贾府迎来泼天富贵的同时,秦家最后一点血脉正在生死线上挣扎。

曹雪芹其实挺残忍的,因为不需要迎合某些人而写作,便可以用冷峻的笔触,来写残酷的人性。

把元春封妃和秦钟夭逝写在一起,让对比强烈的两个事件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我们先来看这两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元春晋封贵妃没有任何预兆,好像是天下突然掉下一块馅饼,砸到了贾府。这一天是贾政的生日,“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突然接到太监传旨,也不说什么事,把贾政叫进宫去了。

这皇上也是喜欢捉迷藏,不怕把人给吓死,“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

然后从管家赖大嘴里得到答案:“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关于元春,之前只通过冷子兴介绍过,“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贾府大概也没想到,元春会有封妃的一天。

就在贾府“鼎沸不绝”之时,作者笔锋一转,转到了秦钟身上。

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因此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如果用视觉来呈现,这两个场景的转换对人的冲击力度相当之大。87版的黛玉之死的灵感,也许就来自这里,一边是鼓乐喧天的热闹婚礼,一边是痛彻心骨的凄清离世。

贾府呈上升之势,秦家却正在走向衰亡,而衰亡的起点是秦可卿之死。正是因为在秦可卿的葬礼上秦钟与智能私通,才会有智能私逃看视秦钟,从而把秦业气死。秦家只剩下一个本就娇弱的秦钟了,又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夹攻,“更又添了许多症候”。

元春封妃和秦钟卧病,都与宝玉息息相关,只是在他心中,此时并不知道元春封妃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在孩子的心性里,当然更看重挚友的病情。

一边是鼎沸,一边是凄清,对比已很强烈。作者犹嫌不够,又用贾琏、阿凤等人因省亲而谈论接驾和秦种弥留之际与宝玉告别来进行对比。

对于贾府来说,元春封妃已是意外之喜,贾府上下都因之身份拔高,比如王熙凤就已经称贾琏为国舅老爷了。

古语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如果封妃后不找机会大肆张扬一下,就只是人们口头上传说的虚空,起不到炫耀作用。因此,作者别出心裁,精心设置了省亲这一前无古人的的情节。

历来女子进宫,一旦成了皇帝的女人,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娘家了。作者用皇上孝顺太上皇、皇太后时感同身受的方式,开了先河,允许妃子们回娘家探亲。

这真是个好消息,但却是个有条件的好消息:“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可见哪个时代都拼爹,如果娘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建不起大宅院,也就没资格回娘家了。

作者的辩证思想,就这样不露痕迹地写进了细节里,如不用心精读,很难体会。家里出了贵妃,是天大的好事,但同时意味着高额的支出。

以贾府当时的经济状况,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第二回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已经明说了:“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意思是贾府只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实际上已经入不敷出了。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建宅院迎接贵妃,这钱从哪里来?

作者又通过赵嬷嬷之口说出来:“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说者无心,其讽刺之意立现:花钱买虚热闹!

有读者把赵嬷嬷的这句话理解成皇帝会拨款,所以不需要自己掏钱,这种理解稍显断章取义了。如果皇帝拨款,那么提出的那个“凡有重宇别院之家”的条件就完全没必要了。皇帝肯给钱,谁家建不起个院子来?

所以,“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道出的是官场腐败:要么挪用公款,要么搜刮民财。

仅此一语,就为贾府日后被抄家埋下了伏笔。

所以,元春封妃,表面看是贾府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实际是加速了贾府的衰亡。

这边在热热闹闹地筹备省亲,那边的秦钟,却在凄清中与宝玉做最后的告别。

秦钟在文本里并没有给读书留下什么好印象,父亲靠东挪西借把他送进了贾府的学堂,他却掀起了闹学的风波;姐姐的葬礼上,丝毫不见悲伤,反而看到二丫头时说“此卿大有意趣”;姐姐停灵之际,他居然在神佛的眼皮底下与小尼姑智能私通。

现在,他还把老父亲给气死了。

从他的行为来看,败家子无疑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样一个看上去一无是处的公子哥,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予宝玉忠告:“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是书中第二个彻悟之人,第一个是甄士隐,经历了家败人散,遇见跛足道人,追随而去。秦钟的彻悟是以两条人命为代价:被自己气死的父亲以及自己,再加上不知结局如何的智能。

秦钟之悟不可谓不深,但悔之晚矣,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番话说给宝玉听,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当然是没有,宝玉并没有因为挚友临终前的忠告就改悟前情、追求功名荣耀显达了。

回头再看元春封妃和秦钟夭逝的对比意义。

秦钟虽然出身不如宝玉高贵,但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和宝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前文有交代,秦钟是秦业老年所得之独子,自然爱如珍宝,未免娇养过度。

同样,宝玉从一出生,就倍受荣宠,也是被娇养之人。

秦钟的身份被拔高并得到更多玩乐的资源,是因为他的姐姐秦可卿嫁入宁府成了少奶奶,使他结识了宝玉进了贾府义学并有机会玩弄智能;

宝玉的身份被拔高并得到更多玩乐的资源,是因为他的姐姐元春晋封了贤德妃,使得他进入了大观园这座极致乐园并有机会将享乐进行得更彻底。

可卿嫁为宁府少奶奶,并没能为娘家带来实际利益,只是虚名;

元春晋封贵妃,也没能为娘家带来实际利益,只是虚名。

秦钟命运的转折,是姐姐秦可卿之死,使得他的人生迅速衰落直至死亡之时才彻悟。

宝玉命运的转折,应该也是姐姐元春之死,他的乐园失去,他的亲人一个个离开,直到走投无路才彻悟。

所以,作者不但用甄士隐的人生预示了宝玉的一生,而且用秦钟的人生预示了宝玉的一生。

稍有不同的是,秦钟起到了当面示警的作用,只是示警无效,宝玉的冥顽不灵使得他领悟不到。

假作真来真亦假,表象是假,实质是真。元春封妃,给了贾府荣宠的假象,实质却是因荣宠而消耗,亡得更快。秦钟夭逝,是隐藏在荣宠表象下的真相:“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

世人都如秦钟宝玉,自为见识高过世人,却不知是在自误。

元春封妃,使得贾府人人得意,岂不是在自误?还不如一个赵嬷嬷看得明白:花钱买虚热闹。最终将如秦钟一样,悔之晚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