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三十八(图)

论语六则
   春秋  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注释、说明】
   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以……为耻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默而识之: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识,记。之,指学习所得。
   诲:教导,教诲。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⑥出自《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善者:指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刘孟学)
【赏析】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
(0)

相关推荐

  •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

    论语十则讲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想要了解论语十则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论语十 ...

  • 【论语】为政11:学习的捷径

    <论语>为政篇的第十一章,是孔子的一句话.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的为政篇第11章啊,孔子的一句话,我们都学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学习.温习过去的知识,收获新的启发.感悟,这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了.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丰富后,再次翻阅曾经看过的书籍,如<论语> ...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为什么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

    让自己变珍贵的方法 2021-01-25 11:21 跟随大师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随古圣先贤学习孔夫子的<论语>.我们继续跟随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学习他所编写的<论语集注> ...

  • 教师要提高自身知识转化力

    当了多年的教师,在积累经验和智慧的同时,突然发现也积下了许多痼疾. 做老师的好为人师.尽管专家总是提启发式教学,但我们做老师的还是喜欢在教室里用讲授法对孩子们"满堂灌",总想把自己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三十(图)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六十八(图)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其父迁家蒲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四十八(图)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三十九(图)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三十五(图)

    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三十四(图)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旧唐书>作王瀚),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十八(图)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 画作 [作者简介] 张继,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作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七十(图)

    桃花园记 晋·陶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五十(图)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五岁时,其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