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神秘的权力
从南方古猿跨越奇点成为人类那一刻起,时间支配权已经存在了大约200万年,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权力中最古老的一项。200万年的时间长河,人类的可支配时间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化而递增,而是在递减。找机会我们再谈这一点。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全部时间的支配权。也就是说,在一天当中,每个人可以完全支配属于自己的24小时。时间支配权的前提是“自由支配”,因此,必须减去那些不受自己控制的时间,包括必要的睡眠、进食、排泄和工作等。剩下的,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支配权。
这叫做时间支配权的让渡,一部分要让渡给身体,一部分要让渡给老板,真正留给自己的,并不多。
可支配时间的额度
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出让一部分自由。
所有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时间,大约可概括为四个时段:工作时段、睡眠时段、生理时段、损耗时段。
1、睡眠时段: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一个人的日均睡眠应不少于8小时,包括一切睡眠时间,比如午休或“眯一小下”;2、工作时段:在工作日,一个人的日均工作时间至少需要9.5小时,包括上下班通勤的时间;
此时,时间支配权余额为27%
3、生理时段:一个人的日均进食时间至少需要1.5小时,包括一日三餐的做饭(或订餐)和用餐时间在内;而一个人的日均排泄时间也需要大约0.5小时(30分钟,保守估计);4、损耗时段:一个人日均大约会产生1个小时的正常损耗,包括穿衣、整理衣服或造型、挖鼻屎、挠痒痒、望天空、伸懒腰、由自我哀怨引起的发呆等损耗行为。一天24小时,减掉这些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时间之后:我们也可以把这3.5小时称作一个人的自由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一个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日均3.5小时的自由时间,只能是一种梦想。
不受控的假性自由
自由的前提是可控,不受控的假性自由不属于自由。
比如成瘾性行为(不受意志控制)就不包含在自由时间范围内。
以毒瘾者为例,他们受身体所分泌的激素控制,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是不自由的,处于一种被“瘾”奴役的状态。
与之相比,另一种成瘾性行为更为普遍。
如果你有3.5小时,你会用来做什么?
有人可能会用来健身,有人会用来阅读,有人会用来约会……或许更多人会选择把这些时间交给手机。
刷手机真的是一个自由行为吗?这一点很容易判断,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自己不去刷手机?在今天,刷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成瘾性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受控的刷手机,处于一种假性自由状态。
自由时间的四大杀手
智能手机时代的便捷之处在于,一部手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与此同时,一个人几乎无法离开手机。手机可以下载很多APP,对于APP开发者而言,他们的所有努力就只有一个目的——抢占你的时间。一个APP有多大的市场价值,是以用户数、日活、留存率和日均在线时长等数据来衡量的。其中人均在线时长是最为核心的指标——它意味着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这上面。而时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人均在线时长最高的四大APP类型是:微信、手游、短视频、直播。它们可以说是自由时间的四大杀手,杀的时候不声不响,时间过得如梦如幻。据统计,短视频日均在线时长超过2小时,手游超过3小时。据此估计,一个人日均3.5小时的自由时间至少有2/3会被短视频、手游和直播偷走。手游、直播、短视频都具有一定的成瘾性。换句话说,刷短视频和玩手机游戏其实是一种假性自由,是不受控的。当我们把每天的时间支配权让渡给生理、睡眠和老板之后,还需要拿出差不多两个小时,让渡给自己的“瘾”。
重新认识自由
鲁迅先生说:自由固不是钱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从来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多。我们以为自由额度是每天24小时,实际上可能只有1.5小时。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由。自由有四个前提,分别是时间、健康、人身、自由意志。自由的第一个前提是:时间。换句话说,自由是建立在时间之上的,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自由。自由的第二个前提:健康。诸多想法需要健康的支持。比如一个人想工作,但身体带病,就会无法进行;比如他想旅行,但身体带病,也会无法成行。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足以支撑起更多自由。自由的第三个前提:人身。囚犯显然是不自由的,即便他有时间,有健康的身体,但他只能困在狭小的囚室内。自由的第四个前提:意志。有很多人,人身是自由的,却被思想困在原地,被欲望左右行为。比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按照我们的自由意志在生活?还是说我们被迫过上了我们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它和金钱无关)。我们究竟是在自由的选择生活,还是在随波逐流,顺着别人的印迹而生活?抑或只是生活在他人为我们设定好的生活模式里?
自由选择和按照别人的引导作出的选择完全是两回事。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由的拥有,只是一种错觉。
重新认识生命
柳比歇夫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仔细分析,又发现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积累起来的。当我们在思考自由时,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生命意味着什么?以最严谨的方式来定义——生命是一段以时间为衡量的长度。假设我们都能活到80岁,换算成天数,每个人的生命约为29220天,换算成小时,我们的生命为701280小时。如果一个人今年20岁,那意味着已经度过了人生的1/4,剩余生命长度为:如果一个人今年30岁,那么剩余生命长度为438300小时,如果40岁,剩余生命长度为350640小时;50岁,剩余生命长度为262980小时。并且这只是绝对意义上剩余生命长度,随着年龄增长,一个人的自由会越来越多的让渡给健康。我们经常感叹时间过得飞快,但我们又总有一种时间还有很多的错觉。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觉,它们全部来自于我们的想象: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已经很少了;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我们的时间,然而可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之少,很多人甚至日均不足1小时;在我们的想象中,人生的差距好像是突然拉开的,然而更普遍的情形是,在命运背后有一只时间之手,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但还不到显现的时候。直到机会同时来到两个人的面前,一个人的命运背后有时间之手帮助他把握住了机会,而另一个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走,甚至压根就没发现。
我们以为差距来自于命运,然而事实上,差距却来自于3.5小时的累积。
生活从来没有简单过,觉得生活简单的,往往只是头脑简单。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信息,这会引起信息中毒。其症状是越来越丧失掉思考的意识,机械地漂浮在信息的海洋中,等待着沉落。信息中毒会让人时常焦虑和慌张,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越是慌张,就越迷信捷径。很多人总是期待咸鱼能在一瞬间翻身,在此之前一动都不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的标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其实我们不必太在乎与其他人的差距,因为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然而我们确实应该去把握更好的人生,让我们不至于浪费生命这个小概率时间,不至于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感到懊悔——我明明可以更好,而我选择了退缩。当下的距离确实不应该太在意,但如果这样的差距每天都在拉大,就会陷入马太效应——越是跑在前面的,越自控,越自由;越是跑在后面的,越沮丧,越放纵,不断的消耗自己,让渡更多的时间支配权,直至完全丧失自由。如果想改变,就要在当下,就要在一切可以把握的力量之中选择最稳定的——时间的力量。于此有五句箴言:5、不要担心太晚,更好的生命就藏在你正在努力的下一秒。
送给不向命运低头的、渴望超越自己的、热爱生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