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基础丨16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大汇总!
髓外钉固定系统
1. 外固定架固定
2. 加压空心螺钉
空心螺钉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固定具有一定的抗弯曲、抗扭转、抗剪切力和秉载能力,利用三枚空心钉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创伤小,愈合时间快。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老年患者,骨折线较股骨颈骨折更靠近外侧壁且多伴有骨质疏松,使用三枚空心钉容易失效。该法仅能对Ⅰ、 Ⅱ型骨折且高龄、全身状况差的患者使用。
3. 多枚针钉类
4. 动力髋螺钉
以一根粗大宽螺纹的拉力螺钉与套管钢板及加压螺钉连接。在复位及骨折愈合过程中可使两骨折端靠拢,产生静力加压作用。对于顺转子间骨折线骨折可获得动力加压作用,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DHS加防旋空心钉:
DHS 动力髋螺钉主要优点:
①螺丝钉在股骨头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骨质疏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
②套筒内滑行机制可避免钉端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力直接传导至骨。
③动力滑行装置保持骨折复位嵌紧,减少不愈合。
④有加压和滑动的双重功能,具有动静加压作用。
DHS 动力髋螺钉的缺点:
① 抗旋能力较差,术后常穿丁字鞋或高分子托外固定。
② 术中骨膜损伤大、广泛剥离软组织,破坏血供,有报道认为头颈部骨质因固定螺钉较粗致骨缺损较大,影响头颈部血运循环,拆除内固定后易导致骨折发生。
③ 固定时需要在粗隆下开槽,绞刀损伤骨质较大,其头颈固定螺钉粗大,直径约为15mm,故不能多次开道,以免头颈钉固定不起作用,内固定失败。
④ 其颈干角固定为130度或135度,无法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颈干角进行调整。
5. 微创内固定技术
①微创固定系统(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是指小切口行钢板内固定的一种系统,是一种术式。于使用体外螺钉孔瞄准器,使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②具有成角固定作用的自钻螺钉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固定。
③微创固定系统适合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尤其对骨质疏松患者和假体周围骨折的固定更有其独特的优势。
④LISS 是“生物力学固定技术(BO)”的典型代表。
⑤LISS的优点:一是特有的锁定性固定有利于骨折复位后的更好固定与维持;二是LISS肌肉下置入减少了伤口的并发症与感染率。
6. 经皮微创加压钢板
研究发现, PCCP( 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 PCCP) 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手术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而且术中暴露于 X 射线的时间更短。此外, PCCP 还特别适合于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PCCP 可以作为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而可靠的方式,是治疗外侧壁完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
该系统可以很好地与股骨外侧皮质贴合,而且钢板带弓形设计可以使其对骨质的覆盖达到最大化,拧入股骨颈的锁定螺钉与接骨板结实牢靠的锁定减少了螺钉松动的发生率, 还可以减少钢板对骨膜的损伤和对骨面的挤压作用,能够更好的保护骨折的血运从而利于骨折的复位和愈合。目前该法最大的缺陷是国产锁定钢板还存在一些设计局限,如螺钉易打出股骨颈外,近端头颈部螺钉的方向设计还欠佳等。
注意:该法还需要股骨粗隆后内侧骨的结构最好保持完整,对于有移位的小粗隆骨折最好能进行解剖复位,如无法良好复位术后应延长患肢的负重锻炼,否则容易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
8. 动力踝螺钉
股骨粗隆下骨折——DCS固定:
DCS和95度切割钢板治疗反转子骨折:
DCS 动力髁螺钉主要优点:
①它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螺钉的入点,手术操作方便。
②动力加压拉力螺钉与钢板呈近直角,符合髋部的生物力学要求。负重时负重力首先加于钢板的短臂,然后再分散至各螺钉上,应力分散,固定异常牢固。
③DCS 螺钉骨折处数量稍多,增加了牢固性,骨折区可桥接固定,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髓内钉固定系统
对于稳定骨折,髓内固定相对于DHS没有优势,术中髓内器械相关并发症如股骨上端外侧及股骨干骨折,限制了髓内器械的应用。
对于不稳定骨折,髓内固定的力学性能更好,力臂更短,术后器械相关并发症如股骨头切割、髋内翻、短缩和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概率更低。
1. Ender 钉
Ender钉由多根细的髓内弹力圆钉所组成,从股骨的内侧髁做一小切口,将其插入股骨的髓腔,通过股骨端到股骨头,多根弹力圆钉在髓腔内呈扇形展开,是一种非坚强内固定法,应力的分布较为均匀,利于骨痂的形成。但其生物力学强度较低,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后的并发症较高,容易导致膝部或髁部疼痛或髋内翻等,近年来已很少使用。
2. Gamma 钉
3. 股骨近端髓内钉
该法的优点是主钉、股骨颈螺钉的直径缩小,从而不但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还能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第二个优势是可有效减少股骨头坏死的概率;除此之外,股骨近端髓内钉的近端细小,不易发生移位或旋转,固定牢靠,降低了髓内钉应力集中的情况,增强了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然而该法只适合于对简单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复杂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该法治疗会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4.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 PFNA)是新改进的PFN 系统,一方面继承了原PFN的优点,生物力学特点相同,另一方面在具体设计上有所创新,令固定更有效、操作更简单。
标准型 240mm
短型 200mm
超短型 170mm
加长型 300mm、340mm、380mm、420mm
主钉改进:
① 主钉设计为空心,置入方便。PFN的主钉为实心,入钉点定位需准确,如果入钉点位置不佳,常导致主钉偏离髓腔中心或骨折移位,致插入困难,因此,PFNA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符合微创原则。
②主钉有尽可能长的尖端和凹槽设计,可使插入更方便并避免局部应力的集中,减少出现断钉及钉尾处再骨折的发生率。
螺旋刀片:
①同时具有抗旋转和成角稳定。
②刀片具有宽大的表面积和逐渐增加的芯直径(4.5~9mm),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填压以及理想的锚合力,打入刀片时可明显感觉到填压的过程,增强锚合力。
③生物力学实验证明可提高抗切出能力。
④与PFN两枚螺钉比,更适用于股骨颈细的患者。
经转子骨折(31-A1和31-A2)
反转子间骨折(31-A3)
股骨颈基底部骨折
高位转子下骨折
低位转子下骨折
转子部合并股骨干骨折
病理性骨折
5. Intertan
6. 人工关节置换
转子间骨折在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折粉碎程度较高时,可考虑行人工假体置换,但对于活动要求不高、而且预期寿命不长的老年患者而言,这一较大手术就显得没有必要。对于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即使类风湿关节炎未累及髋部)发生转子间骨折时,通常考虑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而不是采用修复的处理方法。
比较明确需要置换假体的指征:
患侧髋关节既往存在有症状的病变,如股骨头坏死;
骨折呈严重粉碎性、闭合复位困难,骨质严重疏松、内固定难以保证质量者;
内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
手术时机:
有关术前等待对死亡率影响的文献报道和观点尚有分歧。大多数老年患者常有多种内科疾病,术前花费12-24h进行内科疾病的诊治较好,并受广泛支持,但术前延误时间不能太久。
7.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不仅能够更加准确、直观地观察骨折端的型态、骨折分型等立体结构;增加手术操作的精确度、 减少切口的长度和组织的损伤,还能够使患者减少接受 X 射线照射的时间。但其也存在不少的弊端,如必须有高度清晰的 CT 成像系统和3D 打印系统,而且 3D 实体模型的打印耗时较长,甚至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手术期。该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确切的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8. 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
该技术与常规手术相比,不但可减少手术的风险、术中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还可以提高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满意度, 内固定物的安置位置更加理想,而且术前计算机成像可在手术中多次使用。但其专用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操作相对繁杂, CAOS 学习曲线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