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枫文集一冒峰山 第二章 流溪河博击
紫枫文集一冒峰山
第二章 流溪河博击
11 大哥送我去求学
大哥从乡政府那里了解到解放初期禺北地区的中学只有番禺五中和四中,在禺南有一中、二中、三中和相勤师范学校,禺南的四所中学都在县城市桥,由于市桥离家太远,在那里又没有认识的同伴,家庭经济条件差,就放弃考市桥读书的念头,本校的52 、53两届毕业生马容辉、马杞之、龙锦坤、陈金友、陈永军等都考上了五中,考五中读书即成为当时同学中间最大的心愿。
母亲是多么希望我能够到外面去读书,考试前几天,就向祖宗神位烧香拜佛,她还把我拉到龙潭佛庙去拜大佛。(龙潭佛庙系珠江三角洲有名的佛庙1958年遭毁掉)
八月下旬中考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送达下来了,枫下小学20多人应考,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却只有马孝慈和廖记友二人,我久久没有接到通知,去问老师也不知道,我一时渺茫。每天只好埋头去地里做农活。不去多想,或等明年再考。
令人欣慰的是,九月一日学校开学后过了两周,我收到番禺五中向我发来的一封“备取生”的通知,那时中考和高考招生都有“备取”的制度,被录取的生员在一个月内不去报到时,则由“备取生”补上,我终于在九月中旬接到学校的通知去报到上了五中。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
一家人为我考上五中感到高兴,当天下午哥哥去九佛圩给我买了一双解放鞋,晚上母亲为我收拾行装,那时家里没有我穿得出去的体面衣服,找到一套哥哥去黄埔打工时在广州“天光圩”(即跳蚤市场)买来的旧衣和大姨父穿过的旧式唐装。我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将那些旧衣服的开线处一针一针的缝补上,母亲还不时的唠叨着说:“看人家儿子外出威武英姿,论到自己的儿子外出这寒酸样子,都怪他父亲命不好,就盼望今后儿子出头。”。又吩咐我外出起居饮食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项,叮嘱到了星期六下午早点回家等等,说着说着母亲忍不住流出那辛酸泪。此情此景正如唐诗上所写的情景: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记住母亲的嘱咐,对母亲忧心好言相劝:这次我外出不是去打工而是去读书求学的不必挂念,倒是母亲应倍加注意身体才是,田土活儿等我星期六回来再干,犁田耙地的重活找互助组堂兄弟帮忙。父亲已经去世四年,母亲支撑着这个家的生活重担不容易啊!
第二天,哥哥和我提着舅父行医用过的藤箱子装上衣物,表哥汤醒中用过的旅行袋装些日用品就出发了。一路上哥哥与我有说不完的话,追朔到家境贫穷、父亲早逝、世代没文化、村民没有文化,山村贫穷,落后,无知、宗族间斗欧、恶霸的欺人等等。
他说,我们家为什麽世世代代受苦受难,皆因几代人没有文化,父亲读过二年书,1947年才办起学校,村头东约的马南苑家族有钱有势皆因几个儿子有文化又外做官,我家虽不与他们高攀但西约的马敏辉、马容辉兄弟是仿效的榜样。
我恳求说:“不可能同他们攀比,桂新父亲马南苑是村里第一财主,拥有几百石土地,马容辉父亲开过蒸酒月饼铺很有家底,而我们父亲刚去世,又欠下财主大笔债务,走一步算一步吧,交得起学费就往下读,实在不成我就跟着你去车坡打工吧。”
哥哥严肃的说:“千万不能这样想!黄埔的荷兰埠老板、车坡棠下的有钱人、中山大学的工程师都是有文化有学问的人,不读书是绝对无前途的,我愿意在外做一辈工也得供你读书。”
我牢记哥哥的话,还教我为人做事的准则,初次出门多交几个朋友,有困难时找朋友相助。中午时分到达竹料,龙锦坤同学带我去报到、注册、住宿、买饭票,在学校食堂吃过饭后哥哥赶路回家,第二天哥哥又赴车坡打工了。
12 流溪河博击
番禺五中位于流溪河畔,流溪河发源于从化县,流经番禺的新和、钟落潭、竹料、人和 、蚌湖、江村等村庄,与珠江支流北江汇
合。五中位于竹料村,四中位于江村的高塘镇,竹料和江村都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单从竹料圩市场繁荣景象看,与凤凰乡地区相比有贫富之差距。
凤凰乡土改后不少农户分到了土地,也有农民自由开荒,开垦山岗种植菠萝等经济作物。好日子只过了两年,1955年下半年后农村又发生变化,村政府号召土改后一家一户的分散农户组织互助组,目的是防止农村的两极分化,半年后又发展成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接着又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村形势的急剧变化,农民还没回过味来,组织合作社实际是废除私有制,改革为集体所有制.拥有土地证的农民不知所措,大家又只好靠挣工分过日子,如果家里没有青年人参加合作社的田间劳动,应然很穷,山区农村大批青壮劳力又只得到黄埔港外面打工。我幼小心灵不明白解放了为什麽还这样苦?为什么山区农村难以翻身?
那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农村没有副业和工厂,土地贫瘠,产量低,在生产队里哥哥为最壮劳动力,标准劳动日每天劳动工分值为10分,而母亲劳动一天只能挣得7分,年终结算平均每个劳动日只值0.5元,一年下来能分到20元钱就算较好的家庭。靠母亲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钱是绝对维持不下四口之家的生活,连五元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母亲毅然向万福里生产队长提出希望队里为我外出读书补助学费,队长认为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中学生,同意每月补助两元钱生活费用,加上学校也得到两元助学金补助,这样学费和伙食费得到了解决。为减轻家里负担,我星期六放学回家后马上下地帮母亲做农活、上山打柴,有时星期日挑上百斤木柴到竹料圩上出售挣到学杂费,每担能卖到8、9毛钱,每月挑两次就能挣到学杂费用。
在竹料村居住的冯奕才、冯达星同学非常同情我和马孝慈同学,孝慈同学家庭更困难,土改时田产被平掉,与母亲相依,家庭成分是富农,生产队没给他学费补助,在校有时每天只吃一顿饭,同学很同情。二冯提出让我和孝慈两人到他家搭伙,我认为都是穷苦人家,不如每周回家挑够所食用的粮菜在冯奕才家搭,这样的中学生活持续了两个学期。
13 我要报名参军
1956年底农村青年掀起大规模的参军热潮,班上的刘灿培、原枫下小学毕业的陈金发、陈永军都去参了军。家境的贫穷使我无法再读下去了的念头,我毅然回到村里报名参军,村长询问起我参军目的,我说:“为了保卫祖国!也因为交不起学费。”村长没有同意。村长吩咐要生产队继续支给我学费补助金。在欢送全村青年入伍的大会上给我发了一个印有彭德怀国防部长签署的预备兵役证。
14 勤工俭学
1956年春还有一年就初中毕业了,无论如何支撑下去吧,星期六下午我同马如山同学到广从公路竹料公务段询问务工机会,果然公务段同意我们去打工,第二天我们加上龙锦坤,马锡泉,马钧朝参加,下流溪河水上筛沙、以及维修全段的沙石公路路面,每周干一天半能拿到2元工钱。这个工钱在那时打工是一个很丰厚的。靠勤工俭学挣钱终于坚持到初中毕业。
1957年秋我顺利的升入番禺四中读高中,四中位于江高镇高塘村离家40公里,星期六走山涧小路步行回家时要走八个小时,家境困难如故,我经过三年五中的锻炼成熟了许多,还是课余打工挣钱坚持勤工俭学去完成学业。在龙伯荣等人帮助下联系江村公路局找到活,下流溪河捞沙出售挣回学费,艰辛的三年又挨过去了。六年的中学生活磨难,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是一种灾窝,我坚信只要有所追求、有理想则是意志和精神的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