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错了吗”:谈阅读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女孩被妈妈带到书店,泡了一天,看了八本书。书店早晨10点开门,看到下午还不想走。
同样的场景,我的同事曾向我抱怨,说带孩子去图书馆,但是孩子毫无兴趣,即使人在那呆一天也不看书。
有人把这种差异归结为天生性格不同,不过在我看来,后天的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更是功不可没。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孩子阅读兴趣的话题。
1.孩子不喜欢阅读的原因
很多父母都知道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但实际上,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一点:阅读本身是一项高级的脑力活动,换言之,热爱阅读并非人类的天性,而是一项需要后天培养的技能。所以,引导和培养阅读习惯, 也就成了家长一项重要的功课。
① 根本原因:缺乏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孩子缺少阅读兴趣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少阅读的兴趣。只有有了真正的兴趣,阅读这件事才会顺其自然,成为孩子“心向往之”的事情。
虽然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事实上,很多家长却在做着与之相反的事情。那么家长的什么行为会扼杀孩子的阅读的兴趣呢?
第一:控制(目的、期待)。
前段时间我曾经在悟空问答上回答了一个问题。提问者问道:“每天要求孩子在家读书,书目不限,时间不限,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样做真的错了吗?”
在这个提问者的提问中,他用了一个词—— “要求”,虽然他随后用了很多“不限”,貌似给出了宽松的阅读条件,但实际上,这个“要求”和随后的目的(培养阅读习惯)交相呼应,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家长的目的性和与之相伴的焦虑、控制等情绪。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没有真正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包含着真实的成分”一样,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表达,实际上暴露了家长赤裸裸的目的性和控制性。家庭教育就是这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的初心,本应该不带任何目的性,纯粹让孩子因感受到阅读的美好而爱上阅读,但当家长一旦带有目的性时,即使日后面子上做的再佛系,里子里也难逃控制或期待。
有控制(期待、要求) ,就会有逆反。父母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内容很容易被孩子敏锐的捕捉,从而使孩子丧失阅读兴趣。正因为如此,这个提问者才会在最后挫败的追问“这样做真的错了吗?”,很显然,虽然他各种“不限”,但结果却与他的初心相去甚远。
第二,急迫。
很多父母因为带着目的性对待孩子的阅读,所以不可避免的带着急迫的心理。比如,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买很多名人故事、古典名著,以“熏陶”孩子的阅读兴趣。但是父母的这种急迫往往会起反作用,使孩子丧失阅读兴趣。
孩子的阅读必须遵循ta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撕不烂”的婴幼儿卡片——“撕不烂”的婴幼儿读本——订阅婴幼儿刊物——订阅小学生刊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总喜欢读同一本书感觉很焦虑,觉得这样孩子就不能学习新知识了,也有的家长总迫切的希望孩子少读闲书,多读“有意义”的书…..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无形当中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
第三,功利。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阅读这件事也被渲染了很多功利的成分。比如父母教给孩子故事、儿歌,就让孩子复述、背诵,在亲朋面前表演等等,这些行为,都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把简单的事情搞的复杂化。
很多父母会无形当中使用很多奖惩制度,定额制定,将孩子的读书和这些功利性的事情联系起来,这种行为同样会极大的损害孩子阅读这件本应该纯净的事情。
所以,如果孩子缺少阅读兴趣,不爱读书,多半是父母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需要家长自省。
② 重要原因: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很多家长自己本身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刷屏,但是却希望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书,对幼儿来说,是个看不懂的物品,如果没有引导,孩子自己是无法认识“书是用来读而不是玩儿”的。而且,阅读是件需要耗费脑力的辛苦事,远不如电视卡通这种被动接收型娱乐轻松省心,如果没有家长陪伴其发现阅读的乐趣,孩子是不会主动弃易从难的。所以,孩子能不能养成阅读习惯,最大的障碍,是家长有没有毅力陪伴阅读,坚持得足够久直至它变成行为习惯。
很多父母把给孩子讲故事当成是一件“苦差”,在讲故事的时候难免敷衍了事,甚至用现成的故事机取代父母讲故事,但事实上,父母如果对孩子敷衍怠慢,孩子就一定会敏锐的感觉到,从而对阅读丧失兴趣。越小的孩子,这一点越明显。2岁以下的孩子,不需要优美的语句、跌宕的情节,更不需要“王子公主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完美结局。而需要对周围世界准确的认知以及自我掌控世界的自信和把握。当父母绘声绘色的给孩子讲故事,把故事书里的图片和名称反复和孩子建立固定的联系时,孩子就会产生极强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图书,自然,也就帮孩子建立了对图书的信任和喜爱。可想而知,如果父母自己没有耐心,只是照本宣科,以为干巴巴的给孩子读了故事,就能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有父母是真正热爱阅读的父母,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热爱阅读的孩子。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绝不仅仅是给孩子买很多豪华书籍、高级的读书空间、调和到最佳的灯光亮度….更主要的是父母自己本身有热爱阅读的习惯。
③ 孩子的阅读障碍
孩子词汇量小,所以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过多的生僻字会影响孩子对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减弱,同时也慢慢对阅读失去了兴趣,自然而然也就不再愿意看书了。
除此之外,还有约20%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症。阅读障碍,简单说来是一种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但他并不是智力低下的孩子,相反,可能智商极高。只是阅读障碍在幼儿时期家长不容易发现,一般进入小学后才发现孩子阅读非常费劲,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可能非常容易误会他是“笨孩子”、小马虎、太粗心、不专心、不用功……,从而第一反应是责骂、批评孩子“笨”还不用功不肯尝试,造成孩子对阅读更加害怕和恐惧。正如耶鲁大学莎莉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阅读障碍常被家长误诊为孩子的努力水平、环境因素等等。
但在孩子入学之前,很难识别出阅读障碍的迹象,阅读障碍通常在小学期间被诊断出来,只能通过阅读专家或心理学家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正式诊断出来。但当孩子被确认为患有阅读障碍时,他们的阅读问题和自尊心已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小学早期识别症状非常重要。
2. 如何引导孩子的阅读习惯
文章最开头那个女孩的妈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她的回答。她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第一,妈妈爱看书;第二,妈妈从来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第三,妈妈从小告诉孩子:最有趣的事情,最好的答案,都在书中能够找到。
这位妈妈的答案,非常好的诠释了父母该从哪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大致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父母的榜样作用
这一点毋庸置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由注意、保持、复观和动机四个过程组成”,班杜拉认为,幼儿具有极强的观察模仿能力,因此榜样在儿童行为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实在家庭中,亲子阅读不仅仅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和孩子一起培养亲子关系的方式。是否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和孩子一起阅读那些成人感觉枯燥乏味的书籍,不仅代表了父母的阅读习惯,更体现了父母是否对于进入孩子的世界感兴趣的态度。
相反,如果父母本身热衷于刷手机、玩游戏,而要求孩子多读书,那样,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更加得不偿失。
② 注意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找到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读物。
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一般是在4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来临,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会超过6岁。6岁后的阅读相比于6岁前,孩子更难养成兴趣习惯,所以6岁前也称为儿童阅读的黄金期。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都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我们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需要特别注意。
很多家长对儿童读物最大的误解是,只要是花里胡哨卡通图的益智书就是儿童读物,事实上,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都不同,对应的阅读关注点也不同,尤其是低龄幼童,一岁、两岁和三岁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八岁和九岁。这就要求父母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找到适合孩子每个阶段的读物。
孩子2岁以前,可以通过指认等方式,让孩子建立和书籍的亲密关系,而6岁以前,因为认识字不多,绘本是最佳的启蒙读物。而家长需要有辨识优秀绘本的能力。那些讲大道理的绘本,很可能不是孩子喜欢的。
9个月-1岁:色彩鲜艳的大图案硬纸书(纸板书),刺激大脑发育,父母可以通过让宝宝一边看,一边说出事物的名称,为宝宝说话打好基础。
1-2岁:大幅图画的图书,最好跟日常生活相关,比如炊具、电器、家具、宠物、玩具等,更利于孩子阅读和接触。
2岁-3岁:父母适宜给孩子阅读一些简短、有趣的故事,力求用孩子听得懂的口语表达出来,而不是书面语。
3岁-4岁:给孩子选择有细节和情节的故事,但注意最好还是以大量图片为主,图片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有助于孩子喜爱上阅读。
4岁-5岁:推荐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比如《西游记》等,有情节有图案,不仅吸引孩子眼球,还能让孩子持续阅读下去。
5岁-6岁:这阶段孩子会对科学类的儿童故事比较有兴趣,有助于孩子思考,还能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孩子有此类需求时要努力配合,否则孩子会由于各种阻力而放弃。
6岁-7岁:幻想类童话一方面能满足孩子想象力驰骋的需求,孩子还能在有趣和轻松中感受愉悦,有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海洋。
8岁-10岁:可以适当接触历史故事了,并且也到了孩子可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可以让孩子养成独立看书的习惯。
10岁-12岁:除非是非健康类书籍,建议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阅读类型,只要孩子喜欢,大可放开手,开卷有益,有助孩子建立广泛兴趣,建立更全面的知识。
③ 以“游戏”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美好。
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需要让孩子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它。因为每个儿童的天性都是热爱游戏的,反之,很多家长把阅读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对待,甚至会不由自主的给阅读增加很多功利的色彩,这样,孩子自然不喜欢阅读。
从大的角度说,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找到适合孩子的绘本,首先自己热爱,然后才能投入的读给孩子,接着,再教给孩子一起读,很多孩子小时候并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却能够用手指着字,一字不拉的读(背)下来。这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书籍非常感兴趣。父母后期可以帮着孩子一起读,并且在讨论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而刺激孩子的自由联想能力和大脑的发育。
真正的阅读是无痕的。父母在其中施加的“力量”越小,孩子对阅读就越感兴趣。当家长以游戏的态度轻松的阅读,孩子也会把阅读当成是和吃饭喝水一样必须而普通的事去看待。如果孩子没能坚持读完一本书,或者总是虎头蛇尾,家长不要表现的特别焦虑或着急,而应该以轻松的态度看待这件事,这很可能是孩子在挑选自己更感兴趣的书籍。
家长的心态越轻松,孩子的阅读越简单。
同样,在孩子的阅读范围的问题上,家长也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家长的职责是确保阅读材料无害,除此之外,应该尽量多的给孩子选择阅读的自由。读书本身的意义,是在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家长不要把过多自己的影响施加到孩子读书的事情上来,比如给孩子买大量的名人传记、古典名著希望孩子读完,而应该让阅读成为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成为一辈子的修行,有静候花开的心态。事实上,日积月累的阅读才能培养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让孩子坚持阅读,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那朵花。而家长要做的,很多时候只是安静的等待。
很多父母把“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当成一个课题来啃,但是却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心态对孩子阅读产生的影响。如果父母把阅读当成一件美好而不可缺少的事,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会把阅读当成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