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破除自恋,走出亲密关系的孤独
人与人的相处,常常是一场误会。
这个世界上最深切的误会,莫过于"我爱你,但你却感觉不到"。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误会更是屡见不鲜:父母爱孩子,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压迫;妻子依赖丈夫,但丈夫感受到的却是挑剔.....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明明和爱人生活在一起,但却总是感觉孤独?
事实上,这种错综复杂的误会,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不能听懂别人的表达,也无法用别人听懂的"语言"和对方交流。正如《爱的五种语言》的盖瑞·查普曼博士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爱的语言"。
正是因为"语言不通",才导致了人际沟通中层出不穷的误会。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们就"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中心以及如何实现正确的表达自己"这个话题做一个讨论。
在讨论之前,先看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来自于一个向我倾诉和男朋友关系不好的女生发来的双方的聊天截图。
男:我中午休息会儿,今天下午有会议,客户约的晚。
女:什么意思?你是说你晚上要谈客户吗?
男:嗯。跟客户约的下午四点多。可能会有应酬。
女:哼!好了一天就打回原形了。
(交代一下背景:两个人异地,最近几天男方工作很忙,只有昨晚有时间跟女方通过电话)
男:今天还好吧。至少今天有时间能睡个午觉。
女生在向我倾诉的过程中,反复提到男生"自私",这段对话就是她认为的"证据"之一。而在我看来,这是一段两个孤独者的对话,他们两个人,带着各自的自我中心进行着无意义的交流。正是这种自我中心,让他们失去了"看见"别人的能力,所以,无论他们的沟通多么频密热闹,在心灵上却各自孤独。
1.不能被"看见":关系中最深的孤独
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婚恋关系,只要有"关系",就必然涉及一个共同的话题:看见与被看见。虽然我们都不是真正的盲人,但是却常常扮演"心理盲人"的角色——我们缺少看见别人的能力。
不能看见对方,就会导致沟通的无效,情绪的波动,以及体会到刻骨的孤独。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件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人人都需要关系,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所以,我们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回应,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所以弗洛伊德才会说"回应就是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缺少回应,缺少的是真正和我们同频的回应。所谓“被看见”,就是我们能在关系中得到别人恰当的回应,对方能看到我们的需求,读懂我们的情绪,跟我们进行真正的交流。
只有我们感觉自己被"看见",才能在关系中找到切切实实的存在感。
回到刚才的那个例子,为什么我说他们都没有看见对方?这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以为正确的方式解读着对方,但是谁都没有真正的读懂对方的需要,给出恰当的回应。
比如女孩,在这通对话的前一晚,她刚和忙碌的男友通了一次难得的电话,对于这么低的沟通频率,她心怀不满。所以,当她得知男友晚上又有应酬时,她马上想到的是"他今晚又不能和我通话了",并因为这个推测进入到不满的情绪中。她并没有验证自己的推测到底会不会真正的发生,就马上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她说"哼,好了一天就打回原形了"。
而男生,也同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认为女友说的"只好了一天"是指自己连日忙碌,只有昨天有短暂的休整,今天又要进入忙碌的生活状态,甚至,他认为女友的表达是在担心自己的身体,所以,他的回答是"还好,至少今天还能午休。"
这是一段典型的鸡同鸭讲式的对话。女生活在自己的臆想和推测中,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男生活在自以为是的解读和猜想中,给予错误的应对。
他们都没有看见对方。
我问女生:当男朋友这样回答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她说:失望,愤怒。我觉得他很自私,根本就没有关心我的情绪,说来说去话题都在他自己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女生当场就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以评判的态度说男朋友"自私,只关心自己睡不睡午觉,不关心我心里的失望",那么男朋友会是什么反应呢?隐忍?道歉?解释?还是争吵?
我猜大概率情况下,男朋友会觉得委屈和气愤。因为男朋友的回答,貌似在说自己能不能睡午觉,但其实他更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很好(今天可以睡午觉),所以你不用担心。换句话说,男朋友实际上也有体谅女生心疼自己的心。
两个人明明很相爱,女生对男生有依恋,而男生同样也在意女生,怕女生担心自己,但结果,却因为各自都读不懂对方而一塌糊涂。
亲密关系中的孤独,就来自于此。我们无法看见对方,不能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绪,同时别人也无法真正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于是,亲密关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2.无时不在的自恋:"关系"中看不见的高墙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真正进入亲密关系,无法看见他人的需要?
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我们无法破除自己的自恋。可以说,自恋,是导致无效沟通最根本的原因。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自恋无处不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恋和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依据自己的外部条件,比如身高、外貌、学历等自傲的意思并不同,它是一个心理学词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心理特征,简单说,就是认为世界是围绕自己旋转的。正因为此,所以,自恋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自我中心。
比如,在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一下女生的自我中心的逻辑。
女生对男生的回答非常失望和愤怒,是因为在潜意识里,她认为男生"应该"明白并看到自己的不满,尤其是自己已经表达的那么清楚的情况下。那么,既然男朋友知道自己不满,他却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安抚,反而将话题转向他自己中午能不能睡午觉上面,这难道不是自私吗?
因怨生嗔,因嗔又生怒。
但是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男生根本没有按照女生以为的方向理解女生的意思,他不知道女生那句话是在表达不满,反倒以为是对自己的忙碌表示关心。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女生在这件事中的自我中心。
首先,她的不满情绪是建立在"今天晚上又不能打电话"这个假想上,但是男生只是说晚上要应酬,但是是不是因为应酬,两个人晚上就不能打电话——其实并不一定,但是女生就自动活在了自己的推理之中,并因为这件未经证实的事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其次,女生并没有清楚的表达自己,包括自己对男朋友的依恋、对不能打电话的担心,以及自己假想画面的不满。她只是用一句阴阳怪气但并不清楚的"好了一天就打回原形"表达了自己全部的情绪。
第三,女生理所当然的认为男朋友"应该"接收到了自己的不满讯号,并且"应该"对自己表示安抚。
第四,女生在听到男生的回答之后,陷入了第二轮未经证实的推测之中:她认为男生是故意不回应自己的不满,认为男生只关心自己睡不睡午觉,不关心她.....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女生的这一套逻辑完全是自动化的思维,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这就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中心都很难觉察的原因,如果我们将它拿出来仔细分析,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很多不合理信念——那些情绪,有很多都不是客观事实,而出自我们的臆想。
这就是自我中心的典型例子。自我中心的人,会习惯性的按照"我以为"的逻辑看待事情,理解事情,并会产生很多"应该"性的思维,比如他应该懂,他应该哄我等等,这种"应该"性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典型特征。正是因为这些应该,所以我们才产生了那么多不满和情绪。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妈妈让孩子多穿件衣服,因为外面降温了。但是孩子自己并不感觉冷,他会将妈妈的唠叨解读为"妈妈又在控制我",而妈妈则会因为孩子的顶嘴伤心不止,认为"这个孩子是个白眼狼"。事实上,很多沟通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都是自我中心的产物。
再比如,很多女生习惯于用指责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依赖。其实她们潜意识的台词是:我太依赖你了,如果你还不够好,我就会感觉不安全,所以我想用挑剔的方式让你变得更好——这和很多妈妈对孩子的焦虑,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自我中心在于,她们自以为是的认为挑剔对方,对方就能变好——这当然是一种谬误。同时,她们还自我中心的认为对方"应该"读懂他们挑剔背后的苦心,这当然也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自我中心的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缺乏同理心。正是因为如此,使他们成了看不到对方的心理盲人。
3.掌握一门"外语":深入"关系"的秘籍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被爱,被看见,被欣赏,被鼓励...是每一个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这种需要不分年龄、性别、种族,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真正的爱的滋养。
关系是相互的,滋养也是相互的。我们只有看到对方,读懂对方,才能给到对方ta需要的沟通和回应,让对方产生"被滋养"的感受,反之亦然。
所以读懂对方语言背后真实的需要,并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系统输出给对方,就成了保持一段深入的关系的必修课。掌握了这门"秘籍",也就掌握了和对方沟通的"外语",当我们能和对方用双方都能听懂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关系才能真正的展开。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自己的能力。
① 深刻的觉察自己的自我中心
准确的说,自我中心人皆有之,所谓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断的对自我中心进行觉察,修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入"关系"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自我中心是一个自动化的,不经思考的过程,所以,觉察并打破它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提醒"的方式尝试切断自我中心的链条。这个提醒的方式,就是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比如失望,愤怒,不满)时,按一下暂停键,给自己提个醒,看看自己的情绪来源,有多少来自于自以为是的理解和想象,有多少来自于真实的客观事实。
如果这个方法也很难做到,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事后觉察。一般来说,在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很难保持理智,但是当事件过去之后,我们可以对这件事进行一个复盘,这个复盘的过程,就是觉察我们自我中心的过程,通过复盘,我们能找到自己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当找到了他们,就知道自己那些情绪来的多么没道理了。
我的老师常说"觉察即疗愈",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烂泥潭却不自知,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在烂泥潭中。当我们有了这层觉知,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② 同理心:就是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世界。
同理心常和慈悲联系在一起,因为当一个人有了慈悲心,就能放下自我的执念,把目光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转向他人。
我们想要获得和他人有效的沟通,完成关系的深入,就必须掌握别人的"语言",我们得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而如何做到使用别人的语言,首先就是要有同理心。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我们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更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理解问题。
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妈妈带小孩出门,回来让小孩画一幅画。小孩在画纸上画了许多条人腿,妈妈刚开始非常诧异,因为在她的眼里,马路上是很繁华的,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但是后来她明白了,小孩因为身高所限,所以ta眼中的世界就只有一根一根的人腿,ta看到的世界和妈妈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缺少同理心,就不会理解为什么小孩的世界里全是人腿,而想要获取同理心,就必须有意识的提醒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看看ta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出于自恋,我们常常会盲目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样子,那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但真相当然不是如此,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即使看同一个事情,各自的角度、解读都不一样。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没有绝对的真相,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知道了这一点,也有助于打破我们虚假的自恋。
③ 读懂语言背后的需求:沟通的关键所在
语言是具有欺骗性的,但是人们往往特别相信语言,这样做的结果是会忽视语言背后真实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常看不到,也看不懂对方。
在沟通中,语言所占的比重其实非常小,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语言之外的内容,比如表情,语调,声音,肢体动作等等。如果说语言可以掩饰,那么这些内容则更接近于真实的潜意识,是真正能表达对方真实需求的。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除了要听来访者的语言陈述,更要注意这些语言之外的内容,它们往往藏着事实的真相。其实在家庭沟通中亦是如此。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这当然还是需要打破自我中心,尝试走进对方的世界。比如说,孩子说我不想写作业。Ta要表达的就是不想写作业吗?这个不想写的背后,是什么呢?对作业太多的不满?对作业难度的恐惧?对于写完作业还要接着做练习册的逆反?拐弯抹角的表达不想此刻写作业(也许想再过一会)的情绪?
很多家长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就进入到愤怒模式,开始讲道理:学生怎么能不写作业?你说不想写是什么意思?凭什么就不想写了?
但是很少有家长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一看ta此刻发生了什么,ta这句话背后想表达的诉求是什么?有多少情绪和需要。
如果不能看懂对方语言背后真实的需要,就很难产生高质量的沟通,当家长开始喋喋不休的埋怨或者讲道理的时候,实际上孩子被推到了更远处,产生了更大的情绪,这样的沟通,无论家长说的道理多么正确,都毫无意义。
④ 完整而真实的表达自己,并学会向真实求证
很多人貌似在表达,其实就像文中的女生一样,他们只是自以为表达清楚了,其实根本没有表达清晰自己的意思。
我们需要完整且真实的表达自己,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这是一门修养,也是人格成长的必然结果。
比如那个女生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我对于最近联系很少有不满情绪,今天我是怀着期待的,想晚上继续跟你打电话,但是听说你要应酬,所以有点失望。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确实无法打电话了呢?
当女生用这种方式表达的时候,就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诉求,期望,以及不带评判的态度和对方求证。这样,她的男朋友就不会对她的表达进行误读,自然也就不会说出"我中午能睡午觉"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回复。
事实上,很多人都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原因,比如表达自己的期望会勾出自己的羞耻感,认为自己是在"求"别人,比如曾经的自己,负面情绪是需要被压抑的,不允许表达,那么现在也会认为表达负面情绪是一种错误等等。所以,这不是一个技巧,其背后支撑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完整程度。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的修炼来提升自己的表达。当我们越能突破自己,真实表达,我们的内心戏就会越少,被压抑的情绪也会越小,而那种因为自我中心的臆想产生出来的误会,也会越少。
这是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功课,即使一时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可以不断的锻炼自己这项能力。
【写在最后】
人是需要关系的动物,我们需要在关系中确认自己,找到自己,疗愈自己。最深的孤独,莫过于在亲密关系中的孤独,不管是在婚姻中貌合神离的夫妻,还是在青春期感觉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这种深处亲密关系,但却怎么也亲密不起来的孤独都让人心生绝望。
其实这种孤独感,常常是一场误会,或者说,是我们总是感觉很孤独,但其实爱并没有真正走远,只是对方使用的方式,我们读不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的在关系中找到爱、链接爱的过程,我们需要学习别人的语言,确保自己能听懂别人的语言,同时也要学习如何把自己的语言讲给对方听。
如果有一天,我们明白了其实自己一直生活在爱里,只是自己以前不懂,看不到它,可能就意味着我们真正的觉醒和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