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本书的书名的最后两个字是“对照”——不要小看了这两个字意义!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了谈到中西文明的一些差异时,经常使用的是另外一个词“比较”,然而,“比”往往要有高低上下,“较”常常要分胜败优劣。也就是说,在使用“比较”这个词语时,必须要有一个结果。而这种求必的思维,自然是片面的,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却往往在这个“比较”中丧失了正确的认识。
自从清代的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之后,西方文明被人们捧上了天,无论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度”,都是在向西方文明看齐。即便是,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的“德先生”“赛先生”也是中土无有之物,更有胡适的“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百多年前形成的“向西看齐”有增无减,然而国人对中国文明的认知却已经渐行渐远了。以至于台湾学者龚鹏程先生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说道“中国在感情上诚然仍是中国人的家园;但在理解上甚或精神旨趣上,当代中国入,尤其是知识分子,其心灵的故乡,却大有可能不在中国而在欧洲、在美国。除了技术器用层次、制度层次之外,在精神、信仰、知识层面,也早已离开了中国。”似乎昔日的“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已经被穿在身上的“洋装”所同化。
然而就在国人仍然“固执己见”的同时,世界文明的格局已经趋于多样化,从而人类对文明的认识也已经提高,昔日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已经遭遇到去西方化的反动,多元文化的互相尊重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要想跟上这个世界趋势,国人也就需要重拾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但是,重拾中国文明并不是让我们重新回到“天朝大国”的梦境中去,而是能够以理性的视角,从历史的角度全面认识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不同趋势,这就是“对照”的好处。
在以往的中西比较的著作中,有人曾提出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区别,然而这样的区分其实还是比较笼统的。因为大航海时代序幕的开启,无疑是西方文明依靠掠夺而强盛的开始,截取这一部分来与中国文明一较高下,中国文明无疑是处于下风的。然而一个文明的发展,往往是缓慢的有渐进历程的,只截取在上升期的段落进行比较,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所以,必然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梳理中西文明各自发展的脉络——因为“道并行而不悖”。从这个角度来讲,但愿许倬云先生的这本《中西文明的对照》可以让人们在“西风残照”之中,能看清“汉家陵阙”的价值所在。
提取码: 2s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