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隆冬冰上活动乐(文/张垣)
【郁氏文化】隆冬冰上活动乐
作者||张垣
冬至起九,遥想少年时代,每当三九严寒光临之际,也是冰封大地之时,对于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讲,无论如何厚的冰是封不住他们手脚的,因时而宜,火热的冰上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敲冰应该说是一天中最早的一个活动。海门的沙地人家,都被宅沟水面包围,富裕人家有吊桥安置在南宅沟中间。而一般人家则在富人家置吊桥的位置打一个泥坝,俗称桥门头。住宅后头和左右侧的宅沟滩,都设置脚滩,从脚滩延伸到宅沟水面还有水桥板,便于住户拎水淘米洗菜汰衣服。那个年代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冬至前后宅沟封冻得结结实实,早晨下脚滩上水桥拎水淘米,得先敲开个冰洞,这个活计我自告奋勇承担。冰厚,木榔头敲上去只留一道白印,非得用铁榔头或石榔头不可。我把母亲舂米的石榔头杠上,如打铁的铁匠那样挥动两三下,在嘭嘭嘭的声音中敲出了冰洞,冰块滑到了冰面,然后可在冰洞里淘米洗菜啦。每次敲出冰洞时,额头上汗津津,口里直冒热气,驱走了寒气,不啻是有效的晨练。
此时,敲冰洞敲出的冰块,又可作为下一个水上活动的器具啦,我趁兴捡起一块冰块,用力向宅沟的冰面甩过去,只听唰唰唰的声音响,冰块顺着宅沟的冰面快速漂去,漂得很远很远,因此这个甩冰块于冰面的游戏,沙地人叫做漂冰。这个活动在星期天的中午特别热闹,东西两三宅的小朋友聚在水桥畔比赛漂冰,看谁漂得远。冰块快速漂冰面的唰唰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连大人见此场景,也为孩子们呐喊助威加油,有时也跃跃欲试漂几块冰呢。此时此刻,手抓冷冷冰块漂冰,心里却热乎乎,应该说那是当年有趣的冬练活动。
当年隆冬时节,结了厚冰的宅沟成了天然溜冰场。小朋友们往往从住宅后边的水桥头走上前宅沟冰面,一下子溜到后宅沟。再或左或右在东宅陇或西宅陇沟面溜,一溜溜到桥门头,把整条宅沟溜了个遍才过瘾。我也活跃在冰面,常常溜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不过,沙地人对此溜冰叫做"攀冰",也许要有攀登高山的勇气的才敢宅沟溜冰,毕竟冰下有水,若遇结得不厚的冰面,那有踏碎冰面掉进冰洞的危险。因此是否能在宅沟冰面溜冰,往往有大人把关,我家的宅沟从没发生过溜冰人跌进冰洞的危险事。
抗美援朝时期,远在朝鲜的崔莹冬天在河面溜冰跌进冰洞,幸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发现了,奋不顾身跳进冰洞,救活了崔莹,自己却光荣献出了壮丽的青春。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学语文课本上学到过,因此我们除了崇敬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外,还记住了崔莹跌冰洞的教训,尽管爱在冬日宅沟溜冰,但安全还是放在第一的。大人们往往拿着长竹竿站在岸边看孩子们溜冰,告诉大家一旦跌进冰洞喊救命,大人将竹竿伸过去,抓牢竹竿定能救人上岸。
如今的冬天,再冷的天,似乎也不会冻出能溜的厚厚冰,加上家家有自来水,谁还举个榔头去敲冰取水,也没有人拿着冰块漂冰去了。上世纪50年代的冬日冰游戏早就画上了句号,留给我们这些古稀人的只是美好的记忆而已。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