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自大难于长进 禺草号汉阳
前天,老同事从宜昌传来九码头的“人民旅社” 被拆的照片,看来,隔壁的“滨江剧院”也危危可及。看照后,五味杂陈难受好一阵。
位于九码头的“人民旅社”和“滨江剧院”,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当年从从公安县抽调上来,第一次登上九码头,映入眼帘最漂亮的建筑就是这—“人民旅社”和“滨江剧院”。
2021年4月原“人民旅社”被拆后的现场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造就人:记得戊申年腊月初一(1969年元月18日)离开武汉的那天,乌云密布,天阴沉阴沉的,临开船黄昏分,天空开始飘雪,湿露的十九码头货场内外人声鼎沸,拥挤不堪。船离开码头的瞬间上下哭声一片,悲戚戚,风雪寒。儿此去兮,何时还……
腊月二十六(二月12日)下乡二十一天恍若隔世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回家过年。说走就走,东剅、联丰、新生三队知青,中午在斑竹垱集合,经弥市到埠河。在埠河大堤上,隔江观看沙市万家灯火,不由产生真大的感觉。在队里仅踹了二十一天,竟有如此反差,仿佛十八年来所形成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二十一年的历练给颠覆,竟会觉得昏暗灯光下的沙市还真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宜昌市的九码头“人民旅社”
自进厂后,就能享受政策颁布的探亲假,每次乘船回家,都要上九码头去买票或侯船。有时还会上“滨江剧院”打一头,遇到合适的时间还可进去看场电影。至于旁边的“人民旅店”门前的烟摊和茶水,更是少不了的关顾之处。
在那百废待兴的日子里,岳母带着云云从成都来玩,记得当年在修东山大道,汉宜路上车水马龙热闹得很。从宜昌走上水的船,一般系天亮后过船闸(葛洲坝),乘客原则上控制在下半夜上船。家住伍家岗的我,只有早早乘车赶到市里(唯一的1路公汽九点收班)适合老小可呆的去处,自然是就近的“人民旅社”了。该店灵活的经营作风,展现人民旅社为人民的服务本色。半天的服务经济实惠,还使我们免受风餐露宿,船码头上熬夜蹲守的痛苦。进店入驻后,服务员立马嘘寒问暖送上茶水,还登记下船号和上船时间,以便到时间好提醒我们(上船)。热情的服务,宾至如归的感觉,时隔四十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危危可及的宜昌市“滨江剧院”
那年厂部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组织全厂职工,学习观看红色电影“闪闪红星”,包的就是滨江剧院。一连几天的包场,使全厂上下如同过节似的;要知道当年的“岗民”一年难得有几次往市里跑的机会,成天宿舍车间两点一线,呆在贫瘠的岗上,实感腻烦。上市里去,如同过年打牙祭,开心劲就别提。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切生活物资靠计划供应,什么都要凭票,哪怕买一包小小的火柴,也要交付一张指定号数的豆腐票。我们单身职工属集体户口,所有计划供应的票证全在食堂,食堂做啥吃啥。在那缺油少粮的日子里,敢囫囵吞下毛皮猪,那可是常期存在的心理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一种现象。
当年,宜昌市最著名的“满意楼”,和市工会前的“红卫食堂”时常有点限量供应的“尖板眼”( 卖),但得赶早排队,只要去的巧,运气好就可抢到,如:三鲜面、鱼糊粉、粉蒸肉、蒸排骨(每天特色不一样)。
上世纪三十年代宜昌惠通路(解放路)
电影那天上中班,自然失去上馆子良机。所安排的场次是早场。为赶(上午)九点钟那场时间,七点钟不到就得起床,待赶车到九码头,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散场已是近中午时分,赶到参馆去“扫篮子”实不合算,不好还会白跑一场,干脆一心回厂食堂啃老米,要实在可靠得多。
在 “红星闪闪放光芒,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雄壮歌曲声中,大家徐徐走出影院大门,正巧遇上在“宜昌医专”读书的邻居,柳家的姊妹两,他乡遇故知,少不了请她上厂里看看。当年,乘车难,散场后赶车就更难,等我们挤上车一看,女友确未挤上,好在等车的全是厂里的同事,连忙掏出二元钱丢给车窗外的叶小立,请他火速转交给没带钱的女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好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深入,老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邀三朋四友上“满意楼”、“红卫参馆”叫上几个菜,喝上两盅已系简单不过的平常事。逐渐宜昌市的餐馆也很快多了起来。那天和马志斌一块家访,不知不觉已过吃饭时间,回家吃饭为时太晚,干脆在解放路新开的一家酒楼坐坐,记得那年副食店所售黄霜的四川“关刀肉”1.5元/斤,伍家岗私人鸡蛋1毛钱/个,菜场的猪肉价格每斤也就八毛多。市场繁荣,人们脸上很快就脱去了饥色。
宜昌市旧城改造卫星图
不久调入厂工会工作,在参加电影放映工作时,鲍师傅教我学会放映、骑摩托(车)。也曾上剧院取片子(电影胶片)机会增多,和师傅们慢慢熟了起来,进出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滨江剧院”的印象。近四十年来,跑片赶时间的情景,历历在目一直没忘。
近两年来,随着作为政绩考核GDP的不断攀升,网络间不时传来旧貌换新颜的宜昌;桥梁通途的三江、高楼大厦的宜昌全景,和磨基山及对岸的新颜。宜昌在变,而且速度太快,快到市民难以适应。要想寻觅下脚的步伐,稍不注意,就会停在往日的记忆里找不着北。眼观大厦耸立,车水马龙的宜昌,已难寻觅往日的宁静,那记忆中的味道依旧历历在目。可叹,白云苍狗一去不复返,失落或惆怅在心中涌起,不断地漫延开去……
城市老建筑是地标、名片、化石。小桥流水人家,就是因为有家、有桥、更有潺潺流水绕城而过,才具景致,还富有诗意......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味道,也就是过去的历史,那是不一样特定的文化底蕴,需悠久文化历史所造就,千百年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是无数名人志士及圣贤难得的生活轨迹,诸多庶民的生存故事等,这些如同生活在这里老人脑海中的记忆一样珍贵。岂能用,日夜加班造建的繁荣所取缔,如同金钱买不到爱情一样。那些火柴盒似的大厦,毫无底蕴可言;更不可能沾上“文化”二字,这些为GDO突击而来的建筑,将成为垃圾,遭后人所唾弃!这是后话。
宜昌儿童公园九曲桥
据我所知,宜昌市不少街道、建筑历史悠久,均有很不错的内涵和出处。清学者吴省钦赋诗《墨池书院》:
精舍依尘市,莘莘学子居。
竟传元右客,勤课右军书。
叶润蔬添圃,花繁菊照庐。
若为春候暖,涨墨染池鱼。
仅宜昌的墨池巷、尔雅巷典故就多。相传晋代郭璞避居夷陵,在撰《尔雅》时,曾洗墨于此。郭璞的旧居尔雅台距洗墨池相去一里。至于宋代苏轼、黄庭坚二位书法大家曾于此学书,池中洗笔,也确有此事。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夷陵州牧陈宣在洗墨池上建亭,题曰“墨池书屋”。清康熙年间,彝陵知州宗思圣创建“墨池书院”。乾隆年间又数度修葺,“浚引池沟”,在墨池“周遭砌石条如式”。到了清·道光年间,墨池书院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郡诸生会课于墨池”是当时东湖县著名的胜迹之一。
拿市中心解放路来说,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辟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就有了通惠路,这是一条旧城区与商埠区之间的主要通道。其名取自《左传》:“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有人说:“通惠”二字是指:用“恩惠”获取人心、拿“德政”去安抚周边的民众。此名用直至1949年,后更名为解放路。
解放路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据老同事罗洪波说:2007年10月21日,他在滨江公园双亭至望江楼码头散步,偶发现两块青石残碑嵌在护岸坎(石坎)上。用水洗去灰土,其文字依稀可辨(模糊处用引号):“……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六日告示……”“……去打球场必由之路……黄者贫民将之旁挖成巨壑……致人为坍塌往来不便……南门关外……”等字样。翻拍下来,对照查阅相关史料得知,南门关外,就是今天的环城南路以下,在当时是个球场(网球场),是开埠初期洋人所用。其位置,在今天群艺馆附近,即:解放路文化广场附近。他还查阅女探索家,艾米莉·乔治亚娜·肯普(英国)于1909年出版《晚清中华面貌》,从中看到一段这样的记载:“宜昌当时有相当大一片欧洲人群的聚居区,这些欧洲人渴望在镇子外(注:即宜昌城)修一条好路以便做礼拜,或去观看打球。”(注:其网球俱乐部,就现解放路文化广场附近),这就是解放路的雏形(注:现在的云集路中段、解放路下段和二马路)。罗洪波考证后强调认为,网球作为当时新兴的体育运动,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从城里去看球或打球的人日趋增多,慢慢硬是走出来了一条路来,这条路,实际上就是宜昌通惠路(解放路)的前身。
宜昌市邮政巷
至于隆中路,系原北洋军阀张福成住过而取名。据史料记载:张福成自命不凡,借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在家门口悬挂一块“高卧隆中”的匾额。后来开辟北边这段路时,将其取名为“隆中路”。
民国六年(1917年)所修建的福绥路,据说“福绥”二字,取于《诗经·小雅》上“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寓意得到富裕安康和长久。1917年商埠局还修建了怀远路。其名取自《左传·僖公七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又有,以仁德经商,远则怀之,近则迎之的儒家中庸思想。
位于宜昌老城区的中书街,据《东湖县志》载,因明代中书王璲曾在此建立中书坊,故得“中书”之名。中书街历来是名流之士的居住之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胜利一路
而得胜街,原叫半头街,这里往来或住的,都是穷家小户和卖菜的。有一位姓石厨师,绰号石半头,为人很好厨艺强,满清时,大户人家均很喜欢请他当厨(师)。年长日久存得了一点银钱,其住地逐步发展成几间茅草房。人们根据其主人绰号,就把这条街喊成了“半头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部门更名为“得胜街”。
据朋友介绍,宜昌市政府正作手唱一曲大戏,准备用打造仿古城,来拯救当下的“解放路步行街”。乍一听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希望那些习惯跟屁股思维,爱拍脑门的杜撰者收敛点,多听听民众意见,在创建仿古城时,添进宜昌已有的人文景观,增加已知的文化内涵,使其观之有趣、品之有味,受益匪浅,不枉到此一游;景点不光耐看,还要耐咀嚼,尝出老味来。在凸显徽砖汉瓦马头墙的同时,还应感受楚风汉韵之精髓和时代的风彩。外观是一方面,更重要有经典内涵。货真价实才是好货!切不可吹毛求疵,难达预期效果。
宜昌著名的“三游洞”,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史称“前三游”,后至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俗称“后三游”。洞内留有大量名人题字(镌刻)。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欧阳修在此留下不少诗篇。
三游洞 欧阳修
漾戢泝清川,舍舟缘翠岭。探奇冒层嶮,因以穷人境。弄舟终日爱云山,徒见青苍杳霭间。谁知一室烟霞里,乳窦云腴凝石髓。苍崖一径横查渡,翠壁千寻当户起。 昔人心赏为谁留,人去山阿迹更幽。青萝绿桂何岑寂,山鸟嘐嘐不。松鸣涧底自生风,月出林间来照席。仙境难寻复易迷,山回路转几人知。惟应洞口春花落,流出岩前百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