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籍 “治病” 的医生,都有哪些 “独家秘药”? 【古书复活记1-2】

善本、图档、竹简、戏曲抄本等古籍,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妥善保护它们并使之传承下去,成为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

这些古籍能够重获新生,离不开每一位古籍修复师的努力。据《齐民要术》记载,书籍修复的方法至少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而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蓬勃发展,修复技艺也伴随古籍千年流传。古籍修复师们用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手艺,守护这些黄金般的书叶,使之历经沧桑而又历久弥新。

《古书复活记》采访、跟拍数十位国内一线古籍保护工作者,纪录他们在工作中的行动与努力,探寻背后的付出与坚持。他们中有的人妙手修补,让破损的古书复活;有的人翻山越岭,寻找遗失的珍宝;有的人穷究数年,揭开中国传统手工纸背后的秘密。

在他们眼里,片纸只字皆是生命,全力挽救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籍,重新赋予其活力,是自身的使命与责任。

第一集  古籍医生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一群为古籍续命的医生在这里工作,厚重的安全门和特殊的安保制度,彰显这间办公室不同寻常的地位与神秘。在这里,老师傅们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技术,让他们只需要通过手和眼,就能对这些破损古籍的“病情”作出诊断。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永乐大典》《赵城金藏》等镇馆之宝,在这里得到妥善修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

朱振彬,中国最顶尖的古籍修复师之一,他正在修复一册名为《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的珍贵古籍,它曾贵为皇家藏书,如今却变得糟朽。朱振彬需要把每一张书叶揭开,此时只要稍一用力,书叶就会像点心皮一样脱落,这考验着修复师的技术和耐心,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外科手术。

除了老师傅,这间办公室里也不乏年轻面孔。他们有着多样化的专业学科背景,并希望用自身所学,为这个古老的行当带来改变。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被应用到古籍修复工作中,也给年轻修复师们更多的发挥机会。

经过揭、补、压平、衬纸、钉线等步骤,古籍书叶上呈现的清晰字迹讲述着它的新生。这册诞生于五百多年前的古籍,将继续它作为一册书的使命。

第二集 匠情永传

几年前,国家图书馆准备修复一批珍贵的唐代典籍,但由于迟迟找不到相匹配的修复用纸,项目一度被搁置。后来,古籍修复师杜伟生找到了一家手工造纸坊,他和纸坊的主人贡斌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研究古纸制作工艺,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严苛的酸碱度测试,最终复原出了适合修复这批唐代典籍的纸张。

经历了数百上千年的时光,让古籍的书叶由乳白变得暗黄,修复师就需要选用合适的染料,将补纸染成和原有书叶相近的颜色。作为国图文献修复组副组长的田婷婷,近几年一直在寻找最为合适的天然染料,经过多年的取样、试验,她发现板栗壳在染色过程中稳定性更好、酸碱度更平衡。在她的倡议下,国图修复组所用的染料,已经逐步换成了性能更好、更易获取的板栗壳。

古籍修复的技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老师傅们相继退休,更多的年轻人要肩负起保护古籍的重任。他们在创新的同时,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工序,这是这门手艺无法动摇的准则,也是他们一直坚守的匠心、匠情和匠人精神。


来源:央视纪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