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是“中国”一词出现的最早见证
文/莫军炜整理
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或康王,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的青铜器,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其内底铸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在新营建的东都成周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即“宅兹中国”,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在何尊铭文中。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统治者总是把自己居住区域视为“天下之中”,而称它族居住区域为东、南、西、北四方。《新书·属远》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何尊铭文中的“或”是“国”的本字,从字面讲,它由城池和干戈构成,表示“执干戈以卫社稷”。那时,人们已经认为,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属于自己的城池,而且要有军队,时刻来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臣民,这才称得上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外加“口”以为国界,属于文字上自然演变。在古代,“国”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国家。“中国”原意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在这里是指西周王朝所辖领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先秦时期的诸侯国自称“中国”,将东南西北地区,不属于“中国”地区的住民分别成为东夷、南蛮、西狄、北戎。《尚书·周书·梓材》中也有周成王所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后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又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就是说,四方之民都可以通过学习浸润文化,而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中国”一词中的文化概念突破了地域概念的束缚,变成了华夏民族的另一个代称。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一词和中国实现了相互应对,唐代孔颖达疏中有“华夏为中国也”。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从有史、物可证的夏(距今约4000-3600年)开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产生了周、秦、汉、唐等几个最为重要和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朝代。周朝(公元前11世纪中期-前256年) 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周朝是上承夏商,下开秦汉,以“制礼作乐”确立中华礼乐文明的典范,使“礼制”成为嗣后历代王朝政治与文化的基石。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在西周的古遗址发掘的青铜窖藏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做工精致,铭文内容丰富,历来被考古界所重视,为我们研究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来源。其中的不少青铜器上的铭文文记载,更是为西周历史重要事件提供了关键的时间界线与实物证明。
何尊是西周早期宗族中的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是一件珍贵艺术品,也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1963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公社贾村大队(今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高 38.8 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何尊内底部发现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残损三字,现存一百一十九字,青铜铭文,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可以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其铭文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营建都城,适逢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下,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何尊是周人留给今人的珍贵遗产,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旷远智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与何尊铭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相吻合;《逸周书·度邑》武王:“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与何尊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相佐证。
其实,不仅“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而且“德”字也是第一个出现的。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在这之前,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则阐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日月轮回寻踪,斗转星移追梦。三千年后的今天,何尊依然耀眼生辉,展示着青铜器与金文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讲述着民族融合以及发展各族的中国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