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馆与医生股权关系攻略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第 297 期
▼
■ 问安中医创始人 李晓迪
2011年创业做高端spa和养生馆,2015年筹备问安中医馆,并于2016年1月开业。
2017年12月,问安中医和谦川中医,强强联合战略重组之后,谦川中医专注于学术研究和传承,问安将统一运营诊所体系。
曾经作为金融精英的她,如何赢得那么多中医大夫的信任,对于“中医馆合伙人”有什么样的见解?
2018 问安中医年会
➤ 机制、股权、期权、比例等问题,书面要如何落实?需要经过第三方认定吗?
李晓迪:
这些方面的问题,其实就是一家公司的股东或者合伙人之间的权益关系的问题,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最公开的一种形式,就是去工商局做股权登记。也可以通过几方之间签订协议和合同来表达。
如果在拟定的阶段有一些条款不清晰,或者不太确定如何来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的话,可以通过律师事务所或者是商务咨询机构来帮助我们拟定这些章程、合同、协议等文本。
➤ 具体的合伙人机制是怎么操作的?
李晓迪:
医馆股权架构里常见的三种角色:创始人、投资人、医生。按照这三个角色的关系,可以把他们放在股东的不同位置上。具体怎么分配股份和权益,可以自行商量。
➤ 股权怎么分配?
李晓迪:
股权分配其实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公式来计算,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几方的沟通和对这件事情达成的共识,从而产生一个合适的股权分配机制。
沟通的过程非常重要,沟通中可以再次确认大家对于这家医馆的未来愿景和盈利期望是否一致,然后各自未来在这个工作中的角色是怎样分配的,讨论中可以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
我觉得对于创始人来说,如果你倾注全部心血的话,可能占股的比例会多一些。一方面是把握决策权,另一方面是你要考虑自己投入和产出的比例。
➤ 医生持股是资金入股还是技术入股好?
李晓迪:
医生持股可能技术会占的比重多一些,因为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如果分配给医生的股份比较多的话,我个人建议也要有一些资金入股,这样可能双方的关系会更稳固协调一些。
李晓迪在医馆
➤ 客户体验和疗效如果是医馆全部的话,会怎么进行分配?客户体验到底有多重要?
李晓迪:
每一家企业,都有最根本的目标,以及用户对它的最重要的期望。
比如我们去一家餐厅吃饭,餐厅的环境和服务比较重要,还是食物美味比较重要?我想,安全、美味应该比服务和环境占的比重更高一些。毕竟我们对一家餐厅最根本的诉求,还是吃得好。
对于医馆来说,作为医疗机构,疗效应该比服务、体验感要更重要一些。相应的,如果是一家养生馆或者spa馆,可能服务体验会占比更重要一些。
不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多数医疗机构的体验感还有待提升,所以在这个领域,我们如果做一些努力的话是很容易被看见的。而且对于运营者来说,医生的疗效和水平,我们可以把控的机会比较少,如果在服务体验上下一些功夫的话,很容易出效果,被用户感受到,从而体现出差异性。
➤ 医生又资格证书,但操作技能远跟不上证书级别。而无资质证书的医生操作技能高出有资质的几倍,聘请谈试用,请用哪些合适?合理安排稳定医馆实用发展性,按劳取酬,有资质心理一定不平衡,该如何处理?
李晓迪:
我开办医馆初期也有同样的疑问,但是开办医馆三年多以来,以及跟行业里的同仁们交流,我认为开办医疗机构,必须非常严格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没有资质没有证书的医生,是不可以在医馆进行医疗工作的。违规违法的事情,对于馆来说是致命的风险。
因此我们在招聘医生的时候,应该是在有资质的前提条件下,再考察相应的操作能力,诊疗经验,对医疗风险的把控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请到好的医生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好医生一定会越来越多。
问安中医产品
➤ 青年医生自己开医馆有什么风险需要回避?
李晓迪:
医生自己开医馆,在经济和法律方面可能没有那么熟练,团队里最好是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是医生自己做运营的话,也最好聘请一位法律顾问,他可以帮助医馆规避一些风险,避免一些经济纠纷。同时在制定各种合同、协议方面都可以帮我们把关。
关于青年医生自己开医馆的,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背景,或者是师承,也有自己的治疗经验、擅长领域。我觉得中医的特色就是百家争鸣,每个医生都很难复制别人的方式,也很难跟别人保持完全的互相认同。
因此如果一个医生自己开医馆,可能会出现两种模式:百花齐放,兼容并包,接纳更多不同风格的医生在医馆这个平台上发展;另外一种是自己在学术上有完整的体系,可以自己培养人才,给更多青年医生很好的学习及事业发展路径。
➤ 一个人开一个小的医馆,有什么建议?
李晓迪:
第一,面积不要太大,把房租各方面的成本尽量控制下来。第二,请一个非常得力的馆长,他能帮你处理行政和市场方面的一些事情。你作为医生,可以专心致志地看病。如果你的馆长,她有兴趣跟你作为事业合伙人一起发展的话,入一点股份也是非常好的。
另外可以从应届的学生,青年医生中筛选一两个人,作为自己的助手,帮你分担一些诊疗中的基础工作,也为诊所的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另外,一家小医馆,我觉得也可以考虑几个合作方法。第一,就是跟其他技术上能够互补的医生达成一些合作,可以他们每个月过来,一起会诊一些疑难病症,这样可以强大自己的技术力量,还能在学术上交流互补。第二,采纳一些其他机构做的比较成熟的产品,作为你们医馆的补充。因为规模小的话,可能自己不太会有时间去做产品研发和生产。第三,药房。如果处方量不是特别大的话,可以考虑跟中央药房合作,这样会节省经济、人力、空间的成本,前提是药材质量过关。
李晓迪和问安大夫活动留影
晓迪说:
我们在筹备医馆的时候,从装修开始就遇到很多问题。这些大家可能都遇到过,各种经历都是财富。
回顾过去三年,我自己认为比较值得反思的是,应该不断地去调整医馆、创始人、医生之间的关系。培养青年医生时,要充分地尊重每个医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及他对职业生涯的期望。没有一个固定适用所有人的模式,因为那样不符合中医人才发展的规律。另外就是我觉得大家要一直去研究政策的变化,不断适应政策。
所以这三年,对我自己来说是很好的成长经历。工作就是我们最好的修行,尤其是我们做医疗行业,面对患者、面对疾病,也要面对自己。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法,如果觉得过不去,不妨“反求诸己”,往自己的内心看,思考:我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过不去?一定是自己出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恰恰是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当我们去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提升了自己。
最后一句话总结小医馆的道路:坚守初心,关注细节,不断完善,发自内心地把患者当做亲朋,把同事当作战友伙伴,一起共建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