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世甚烹茶(六)

(二)“何世为合适之诗歌王朝

1)诗歌王朝之盛唐气象

启功先生有言:唐人理直气壮。唐人果气壮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谓生离死别,自古同伤。古代限于交通、时世、医疗等等,于离别认识之深,绝非今人所能感知。江淹在南朝对“别”的结论是“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这让我们不禁想知道数千年之中华,于“别”皆为“意夺骨惊”乎?气壮之大唐,于“别”亦壮否?

《松颜诗话》乃以历代主流“离别”诗求证之。

上至源头《诗经》,离别诗之祖《燕燕》如下: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诗奠定了后世无数离别诗的几大常用写法,一则泣泪,二则瞻望,三则渲景,四则勉励。其基调之深婉哀痛,合于江淹。

再看一首《诗经》之《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这首诗奠定了后世离别诗的又一常见写法——赠物(赠言赠柳、赋诗属酒,皆为赠物)。《渭阳》虽出于《秦风》,因言及“别”,其“悠悠之思”,合于江淹。

逸诗《骊驹》(《骊歌》)云:“骊驹在门,仆夫俱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因未见全篇,其情未明。后世两首能与之并列者,王维《渭城曲》与李叔同《送别》,气象却是不同。《渭城曲》千载如新(《诗薮》),《送别》一唱三叹。前者出于盛唐(安史之乱前),后者出于民国(1914年),后者合于江淹矣(又及:《骊驹》为告别诗,《渭城曲》与《送别》为送别诗,当别之)。

汉之苏武《留别妻》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铁汉如苏武,于“别”亦合于江淹矣。

南朝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才高一斗的谢灵运,纵清新脱俗,于“别”仍是合于江淹。

南朝张融写了一首下启《登鹳雀楼》的《别诗》: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

欲识离人悲,孤台风明月。

姑不言格律(南朝格律尚未成型),单以气象而论,王之涣尺幅千里、昂扬千古,正所谓诗歌王朝之王气彰显!而张融之“离人悲”,合于江淹。

初唐李世民《饯中书侍郎来济》: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

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堂堂唐太宗,囿于唐初,于“别”亦“深悲独叹沾巾泪”。联想起初唐四杰之王勃,虽大力反对“上官体”,虽喊出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其实仍是纠结于眼泪,未离乎江淹。因为,“忘适之适”方为真适。

从《燕燕》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仿似无不印证江淹?且看盛唐之离别诗,能否让我们眼前一亮?

高适《别董大》气壮而云: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清新而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潇洒而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再有《赠汪伦》欢快而云: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清而云: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再有《送柴侍御》脱尘而云: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此诗对比初唐王勃《秋江送别》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初唐盛唐,迥然气象。)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豪迈而云: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离情别绪在盛唐的主流离别诗中,竟真的做到了“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盛唐之气,诚壮也!

安史之乱后,盛唐不再,是谓“东风无力百花残”。

晚唐许浑《谢亭送别》乃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再往后,乱象横生之五代十国,南唐李后主遂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之叹!北宋为避唐后之割据乱象,重文轻武奖百工,一时间内经济繁荣,士大夫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乃有欧阳修之《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抑或宋祁之《浪淘沙·少年不管》: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一时之间,仿佛除却“多情”,更无离别(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然,靖康之耻,恰如当头棒喝,“风流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国人耻而后勇,让“媚科之词”激发了雄性荷尔蒙,蔚为壮观!其间离别诗词以陈亮之《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最可相映盛唐。惜“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豪放词毕竟昙花一现,其代表人物辛弃疾唯有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郎中赴召》)。又回复江淹矣!

再往后,有“响珰珰的铜豌豆”——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云: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纵然关汉卿“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一腔豪气也只有“眼阁着别离泪”。

让“等辈伏低”1的王实甫拟离情绝唱《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注1:语见贾仲明《凌波仙》

美则美矣,仍不离江淹。

明· 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云: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不过杂糅前人意象,仍在江淹左右。

掠过清朝民国,纳兰容若“秋风画扇”、再若弘一法师之“长亭古道”,终归“黯然销魂者”!

一番求证,发现一个简单的道理——国家给力,诗歌才真正给力。

盛唐之气何以壮?

盖经“贞观之治”积淀,唐王朝的政治经济达到了彼时世界领先的地步:蜀地李白、中原杜甫为代表的南北文化相惜,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为代表的中外文化汇流,拓宽并升华了盛唐气象。毫无疑问,强悍的综合国力是盛唐气壮的根基。“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胶漆”。盛唐气象,如何不壮?时至今日离别场合上我们常引用的的诗句,往往都引自盛唐。原因无他,爱其壮也。

“相见时难别亦难,别时容易见时难”。粗观千年主流离别诗,盛唐气象,再难复制。其烟花破空,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0)

相关推荐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能“孤篇压全唐”吗?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被人誉为"孤篇压全唐",跟下面两位学者的评论有关. 清末学者王闿运评其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 ...

  • 唐诗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概况

    肖旭 唐诗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公元619--713)约一百多年时间.初唐的中心问题是: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唐诗开辟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初唐诗歌是沿着三条路线发展的 ...

  •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丨经典作品简要四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政治开明. 唐代政治较为开明,特别是前期的唐太宗,武则天,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空前开明的繁盛政治气象. 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科举制的兴起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一)

    诗.时.史.世,识也.<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章太炎言:"六经皆史也",都谈到了史世之重要性.&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二)

    二. 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文变染世情" <文心雕龙>有云 "文变染乎世情",此言"世代之情可染变于文",公论. (一)"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三)

      二.身临其世甚烹茶之"杏花对骏马" 所谓骏马秋风塞北,杏花烟雨江南,南北文学之春兰秋菊,在诗歌上的体现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c1] 谈到&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四)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何世为合适" (一)"何世为合适"之魏晋风(疯)度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谈到了魏晋风度与五石散的很多关联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五)

    (3)五石散后遗症其三    诗人与虱人 虱子以优雅姿态登上文学舞台,是在魏晋,原因在上文已有提及,主要即是五石散之后的个人卫生问题造成(诚然,虽有乱世之"铠甲生虮虱",然,中国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七)

    (2)诗歌王朝之"贫贱不移" 水涨船高,船之高定于水之高.李杜诗篇万口传,民之口,甚之川,万川之口,方能推得李杜登峰造极.假如唐王朝没有高素质的民众鉴别能力,任凭欺世盗名之辈混淆视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八)

    (三)"合于世"与"迎合于世" 整体而言,诗者几乎都是"合于世"的,乃有前文之"百代之千秋"."文变染世情&q ...

  • 身临其世甚烹茶(九)

    (四)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言中国之西高东低也!汉诗歌中,每多风物,皆缘中华之世事.世事之渊深,博学如六一居士,亦有"夜半钟声到客船&quo ...

  • 身临其世甚烹茶(十)

    3.关于"<登高>"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