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头疼家里的“熊孩子”?这件事你可能做错了

父母有一种“绝望”叫做孩子在长大。

眼看着面前的小可爱,一点点长大,变成了叛逆又倔强的“熊孩子”,还是出厂后无法退货的那种,越不让做什么,却越要做什么:

孩子爱挑食,自己不吃饭,家长追着喂饭满家跑;

带孩子出去玩,看到喜欢的玩具,不给买就满地打滚儿;

辅导孩子写作业,一小时过去,只写了几个字,全在跑神儿。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大人们往往容易变得失控,轻车熟路狂飙狠话。

事实上,打骂惩罚孩子的方式,并不能使Ta心甘情愿地服从,只是短期有效。

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研究发现,年龄段在7岁前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脑的认知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还无法形成站在他人视角看问题的思维。

直到7-12岁以后才能慢慢形成。因此,处于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大人看来,他们过度关注自身,难以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不服管教。“熊孩子”的“熊”其实是大脑功能和思维认知的发展局限。

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在教育引导孩子过程中,有自然结果逻辑结果两种导向,二者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逻辑结果”是:家长人为地推测并夸大孩子行为可能造成的有害结果,威胁孩子,逼迫Ta顺从自己的管教。

而运用“自然结果”引导孩子的家长,不再强加干涉孩子的选择,给Ta机会感受并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让孩子自然而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这种方法往往事半功倍。

父母的教育通常容易走入过分强调逻辑结果的误区,为孩子人为地预设一个不良结果,威胁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越强迫孩子服从,孩子就越是叛逆。而且,这种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还会在孩子内心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该如何机智应对孩子的各种“不听话”?

醒醒吧!是时候让你家的“熊孩子”吃点苦头啦。

下次碰到孩子挑食,不用再绞尽脑汁。试试让孩子体验其行为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正面管教》这本书中,记录了3岁的乔尼吃早餐的经历:

他只可以选小麦圈或者麦脆,孩子吃了一口并不喜欢。妈妈并没有说教,也没有娇惯他更换其他食物:

“你去玩吧,午饭再见。”

潜台词是:“宝贝,你不吃那么早餐结束,即使你待会儿饿了,午餐前也没有食物可吃了。”

没多久,他跑回家说饿坏了,妈妈也没有用“ 我早就告诉你”的口吻责怪他,而是说:

“我猜你肯定饿了,但我相信你可以挺到中午。”

孩子可能开始还不理解你的做法,但是,很快会亲尝这样做带来的恶果:没有到饭点就提前饿坏了。当Ta第一次如此体会,并在之后得到一次次加强,就会逐渐明白,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刚开始,从逻辑结果过渡到自然结果的教育方式,孩子多少会有不适应,但是当坚持实践一段时间后,会看到孩子身上切实的改变。

孩子学习社会规则需要自我感知、探索、思考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主要通过四种方式: 切身体验、模仿参照、抽象逻辑、同理共情。2-3岁的孩子主要靠前两种,而后两种则是高级智力,需要到3-5岁才能逐步发育。

1岁的孩子尚未掌握语言功能,智力能力无法理解你言语的意思,Ta是通过感知觉来了解世界的。

比如,你说:热水壶烧开了,非常烫,不要触碰。只有在某天,不小心真的被烫到了,孩子才能体会到。

同时,通过你焦虑担忧的眼神和生气的态度,Ta渐渐明白这是不好的事,即来自他人的社会参照系统

渐渐地,随着对“烫”的感受和体验越来越丰富,孩子会建立起因果逻辑链:接触加热的东西-感觉很烫-皮肤受伤。

小孩子没有办法对父母所讲的道理建立逻辑思考,对于一些规则,实践才能出真知:

如果孩子非要摸热水杯?那就摸一摸吧!让他体验一下,到底烫不烫?

非要吃大人带辣椒的菜?行!用筷子头蘸一点儿辣椒,来尝尝?

大冬天非要穿单衣出门?好!那咱们就穿上,站门口,感受一下刺骨的寒风吧!

极端强烈的触觉,味觉,对于缺乏相关生活体验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概念。

与其白费口舌讲大道理,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不安全?为什么你要好好吃饭?为什么冬天必须衣服穿厚点?

不如让他自己去尝试,特别是孩子3岁后,逐渐有了独立意识,要适当放手让他自己去探索世界。当然凡事有度,要在安全范围内。

正面管教的亲子互动模式,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让孩子有规矩也有自由,在自控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

以自然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态度坚定,让孩子独自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很快当Ta认识到这种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会自然地调整行为。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孩子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变的那个人。”

所以,珍惜你身边那个“不听话”、有主见的“熊”孩子吧,多一点耐心,舍得让Ta受苦,允许Ta花多一点时间去适应这世界的规则。

本文图片皆来源网络

(本文为三明治妈妈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与你走散

请按照以下步骤“星标”一下我们

获得妈妈群体一手心理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