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是地方豪族,何必法家寒族?

好了,这是个拖更许久的部分,主人公曹操,字孟德,最近文章不出意外应该都是以他为主题,不排除心绪来潮的时候。

写在前面,时常有人提及曹操是“法家寒族”,一个源自陈寅恪的说法,本文就此稍作辩驳。顺便推荐仇鹿鸣的著作,很喜欢这种严谨钩沉的风格,引用其书中整理的《士族指代语词使用频率表》,整部《三国志》提及1次“世族”,5次“大族”,2次“豪族”。

没有一处关于“士族”的记载,所谓“士族”在此时也没有严格的概念,更无从与“寒门”相对立。说起寒门,张既就是寒门出身,家资殷实却还要担心自己的仕途,16岁的时候只是郡中小吏,没有什么晋升空间。还要靠着为郡中大吏提供刀笔等物,才获得赏识,像这种富贵人家还被称作“寒门”,归根结底只是祖辈仕途无人。

“自惟门寒,念无以自达,乃常畜好刀笔及版奏,伺诸大吏有乏者辄给与,以是见识焉”——《三国志·张既传》注引《魏略》

再反观曹操所在的沛国曹氏,祖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父亲曹嵩花一亿钱买了太尉当,此前他也是属于九卿之一,曹仁祖父曹褒为颍川太守,父亲曹炽为侍中、长水校尉,曹洪伯父曹鼎为尚书令,曹休祖父为吴郡太守,就没有一个是二千石以下的官职。

多么显赫的一个家族,看曹操这一辈人,曹操年方二十就被举为孝廉,曹纯18岁出任黄门侍郎,轻松踏上仕途,沛国曹氏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沛国曹氏只能算地方豪强,还比不了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

究其原因,在于家族底蕴,弘农杨氏治《欧阳尚书》,汝南袁氏治《孟氏易》,而沛国曹氏却缺少这样的家学。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四世三公级别的家族,这也使得他们门生故吏极多,桃李满天下的状态,在汉末重视德行的环境下,这些故吏也成为了他们关系网络的一部分,而曹嵩这个太尉只当了半年,相差甚远。

汉末察举名额大多在当地豪强的控制下,寻常人家想出头很难,倒是可以考虑现在乡郡扬名。如曹操去找许邵点评也是为了扬名,许邵的月旦评远近闻名,所点评的又几乎都是汝南人士,正常官员考核是三年才一期,就像梅陶所言“月旦,私法也”,可以说月旦评能影响到州郡察举,而当地豪强也没有放过这个途径。

再提一下“法”,曹操确实很注重刑罚,诸葛亮和曹操都被称作“刑法严峻”,乱世当用重典,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法家。典选人才时,选用清正廉洁之士,说是唯才是举,实际依然考虑德行,也涉及了儒家思想,不如说研习《小杜律》的颍川郭氏更像法家。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三国志·毛玠传》

何必,奈何。

鲁肃足迹:鲁肃:你了解我这一生都去过哪吗?

地震统计:你知道三国时期发生过多少次地震吗?

周瑜足迹:你知道周瑜一生的足迹是什么样吗?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