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感觉的训练 2024-05-31 14:15:35 广告 陈式太极拳第二路—炮捶 作者:顾留馨 京东太极拳要练出效应,须关注感觉的训练。根据体悟,先谈谈感觉训练的几种表现。如果习拳者在训练中出现下列情况,则说感觉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一是手心有热、胀、麻感,这种感觉起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后来逐步明显起来。二是丹田有内外旋、上下翻之感。笔者这里的丹田采用多数人的说法,是指下腹区域,即从百会至会阴画一条直线,然后从命门至神阙画一条横线,以两线交点为圆心覆盖两肾的区域。太极运行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主宰,每一动作尽管是微动都应有丹田旋转的训练,继而有所感知。古人称“腹有良谋”、“满腹经纶”不是没有根据,现代医学已检测出腹部对中枢神经的延伸作用,并称腹部为第二大脑,因此练丹田感觉实质上练了中枢神经,练了大脑,练了聪慧。 三是动作运行有在水中、稀泥中动作之感。就手臂而言,手掌伸展如铁板,手指并拢如铁锤。手如铁锤时,臂如木柄;手似乎脱腕时,臂如灌铅,手推手拉手转手动又似乎在水中运作。以脚而言,前进、后退、撤步及并步、插步都似乎在稀泥中移转,有一定阻力,一脚轻虚,另一脚又必沉实,形成猫步。四是整个身子有轻灵与舒适之感,一套拳打下来不应感到疲惫、劳顿、烦躁、憋闷、郁闷、躁动等,而是感到愉悦、轻松、灵便、宁静、平和、舒适、惬意,似乎意犹未尽,越打越精神。五是有内听与返观之感觉。习拳者在画弧走圈中,对外物、外声浑然不觉。耳听呼吸之声,听自身血流奔流如虫鸣之节律、如钟鼓之余音,很静很净中又似乎连小草拔节、蚂蚁爬行的声音也能听到;双目似乎返观体内、四肢百骸,对身后之物也似乎能看得见。如果习拳者有上述五种感觉(当然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感觉),则证明拳已练到一定境界,只要继续沿着拳道正理修习久练,太极拳祛病延年、增智开慧的效果则指日可待。太极训练感觉与一般感觉有共同点。一般感觉依赖人体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受性,还要依赖外部的刺激,两者结合构成感觉域限。太极感觉也受一般感觉的规律支配,但与一般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其表现主要有两点。1.心意主导性。意向性在太极感觉中起主导作用,当客观并没有刺激物刺激时,依靠心意导向,仍然可以引起感觉。比如,练拳中练搠式如风行于水,练按式如揭箱盖活叶然后如按玻璃屏风,练挤式如钱投鼓,练捋式如箭穿莲,练白鹤亮翅、练风摆荷叶、练倒撵猴等时,尽管没有白鹤、荷叶、猴子出现,但都要有相应的感觉。2.虚幻性。这是太极感觉的重要特征,既真实又虚幻,若有若无,真中有假,假中含真。在太极训练拳境中,要做到老子所描述的恍兮惚兮,有象有物有精有真,但真中含虚妄、幻影。这是依靠心意达到的境界,如果这种感觉全真必执著,而正是这种虚幻才使太极感觉比真还要真。明确了太极感觉的特点,下面谈感觉的方法。1.意引气行法。用意的前提是意境,即用意之境。有些习拳者不太注意意境,认为打拳则拳境自来,这是错误的。有的人练拳好多年还不能入境,这是很遗憾的。注意境界的感觉训练对于初习者及成熟的习拳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子日:清静为天。故意境主要为入清静拳境。至于清静境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进入与维持清静,是任何习拳者始终须关注的内容,有兴趣者可参看笔者发表于《武当》2011年第2期上的相关文章。2.虚实互导法。此法在感觉训练中占重要地位。虚实有十余种演化形式,含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旁方圆等,根据动作招式又有复杂的表现,无非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互含互导互转互化,既有动作本身的虚实,又有身形的虚实,还有比拟物的虚实,这几种虚实和谐统一在一起构成运拳者的感觉训练。比如,我们常讲脚下训练沉劲、手上训练掤劲,沉劲向下、搠劲向上向前,当两种内劲结合训练时,必定有运拳如在水中的感觉,这种感觉稍为鲜明一些,上虚下实、左虚右实、外虚内实、内实外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都会得以合化而练,拳味自现。3.阴阳主辅法。虚实已涉及阴阳,这里进一步谈阴阳主辅。总体而言,太极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但阴阳又是调和的,不应有一亢一衰。阴阳的关系要处理好,这是太极感觉训练中的难点。以笔者体悟言,抽象孤立地看阴阳之理就会觉得玄乎,但将阳阳落实于动作中就很实在、很真切。我的主要办法是在十组矛盾中落实“避阳走阴,以阴带阳”,注意运用阴中阴。这十组矛盾是:刚柔、动静、开合、快慢、上下、方圆、内外、左右、大小、曲直。这十组矛盾,就刚柔而言,是“刚中寓柔柔蕴刚,刚柔一体柔即刚”。就动静而言,是“动中求静静中动,动静相依互为根”。就开合而言,是“开合无定开中合,合中有开开中合”。就快慢而言,是“快中有慢慢中快,快慢相间内里求”。就上下而言,是“三盘九节上下随,无上无下方是随”。就方圆而言,是“出圆成方方化圆,化圆成方圆即方”。就内外而言,是“大无外来小无内,一呼一吸通内外”。就左右而言,是“欲左先右右养生先左,左右相应两不离”。就大小而言,是“大中容小小寓大,大小同时变无穷”。就曲直而言,是“直中有曲曲中直,随曲就伸妙变化”。当然,还有一些矛盾,如出与入、呼与吸、吞与吐、高与低、紧与松、轻与重、偏与中、进与退、前与后、聚与散、打与化、收与放、蓄与发、沾与黏、棚与按、捋与挤、采与捌、肘与靠等等,但上述十种矛盾是主要的。下面以刚柔为例作些说明。首先须明确主辅,柔为主,刚为辅,“以柔胜刚”是太极拳的本质特性。刚柔又是互含互转的,刚柔同体,互和互济。笔者曾拜师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旅美太极推手专家李品银先生。笔者让先生用两指敲打臂部,先生手指举上举下很柔、很轻,似乎没有用劲,而敲打在臂上却如小铁锤,停止敲击后我的感觉又极舒适,可见其柔中有极坚刚。欲练刚柔须注意两点,一是炼内气,将内气与天地浑元气结合,这当然需要正确的方法与下工夫,久行必养“我气浩然”,与天地共往来。二是动作的松柔练习,手、步、身、腰都要很柔很柔,步行如猫一样轻灵,手出如脱腕随机,身子如猴机灵,腰如转盘灵活,外观有气势,内里藏刚猛,柔往往看得见,刚常常摸不着,运行拳架如随风摆柳,又如风起浪涌,刚与柔俱在其中。极坚刚靠什么得来?靠“专气至柔”获得。这个柔与刚的主辅关系就是阴阳的主辅关系的具体化,通过刚柔便可了解其他九种矛盾的演化。十种矛盾的演化是辩证的,练感觉实质上就是练智慧、练灵敏度。老子告诫人们的人生大智慧是什么?根据阴阳关系,老子主张一个“藏”字,不要锋芒毕露,要隐藏自己刚的一面,做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曲,大辩若讷”,还要注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至“大智若愚”。这种辩证法的根本是由“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决定的,其最核心的内容是“有无相生”。故我们在练感觉中必须十分重视“有无”的相生、相转、相对的关系,用“有无”转化原理处理好十组矛盾,使阴阳主辅得以具体落实。上述三种方法不能赅全,更不能孤立训练,实训中往往相互渗透、圆融运作,习拳者可根据提示加强体悟与体解,久行则有效。 赞 (0) 相关推荐 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 一.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二.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 ... 学太极拳得先懂这些词(1) |每日太极 1.什么是太极? 太极是中华文化经典理论.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太极观念认为世界是"动态的"是 ... 太极拳 “感觉” 的训练很重要 根据体悟,先谈谈感觉训练的几种表现.如果习拳者在训练中出现下列情况,则说明感觉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 一是手心有热.胀.麻感,这种感觉起先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后来逐步明显起来. 二是丹田有内外旋. ...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高臣.于汶水在<武魂>杂志1995年第6期的文章"意拳与人体仿生学"指出:中华武学内在力量的根本就是从动物运动机制中提炼出的抻筋拔骨的训练方法:恢复先天本能状态的训练手 ... 太极拳步法的训练 太极拳步伐训练传拳不传步,传步打师傅!手势两扇门,全靠步赢人.可见步法在武术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去研究太极拳的步法,一是失传的原因是许多的练拳人知道步法的练法,二是一部分人只是在哪傻练,看不 ... 太极拳落地生根怎样训练 练拳讲究"落地生根".这其实也是一种比喻,也就是练拳要注重脚下的稳定.太极拳拳论中讲:"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深渊."这也是一种比喻.是讲步法的轻灵.要做到&qu ... 太极拳的基本功训练更重要 太极拳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拳种,它本身是中国文化在武术上的表现,也就是"天人合一",身体力行的突出表现,它蕴藏着养生与技击的双重意义. 太极拳是内家拳, ... 这些太极拳的基本功训练有大用 练好基本功是打好太极拳的基础.练拳之前做做这些动作,既能提升太极拳的基本功力,又是一种热身活动,更能有助于健身,受益无穷. 感觉统合训练 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些话? 1. "我的孩子三年级了还不会系鞋带是什么原因啊?" 2. "我的孩子站不稳,身体感觉软绵绵的,总是容易摔倒是怎么回事啊?" 3. & ... 初练太极拳感觉身体不舒服,应如何解决? 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是毋庸置疑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必然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如果不是以要求达到某种高度的技击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来练习太极拳,以我个人的体会跟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是刚学者应该正常 ... 怎么给孩子作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分为前庭.视.听.嗅.味.触觉及本体觉7大块.要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需要根据孩子先天的基础情况,配合感统器材进行一系列的脑部及肢体训练.如父母有时间,可以在家里给孩子进行简单的感统训练,但如孩子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