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宗和许斐平,两位爱“较劲”的钢琴大师
重述鼓浪屿的故事 | 重温鼓浪屿的光芒
「鼓浪屿的故事,是可以串起来的」
一、两位爱“较劲”的钢琴大师
上一串我们聊到鼓浪屿相对高端的民宿通常都有一个标配,那就是钢琴。这是对鼓浪屿“音乐之岛”的呼应。
尽管如今的鼓浪屿已经难得能再听到钢琴声,大多数配有钢琴的民宿,更多是一种摆设。
但这样的摆设依然有意义,那是对鼓浪屿曾经的音乐之美的致敬。
鼓浪屿的音乐,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走出了一大批钢琴家,其中以殷承宗和许斐平成就最高。
殷承宗
许斐平
题目为什么说这两位钢琴大师爱“较劲”呢?
他们的“较劲”,是从住家开始的。你看,殷承宗他们把家安在鸡母山上,许斐平他们就把家安在笔架山上。
9岁的时候,殷承宗就在鼓浪屿毓德女中礼堂举行了独奏音乐会;6岁时,许斐平就在鼓浪屿三一堂公开演奏。
12岁的时候,殷承宗考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7岁的时候,许斐平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
1979年,许斐平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深造;1983年,殷承宗也去了美国。
殷承宗是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节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许斐平是钢琴界最悠久的赛事阿图尔·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
1957年,大许斐平11岁的殷承宗和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一起回鼓浪屿招生,学校老师推荐许斐平应试。此时5岁的许斐平不肯在陌生人面前演奏,就推他的三哥许斐星说:我哥哥也会弹。
结果两个人错过了第一次直接“较劲”的机会,这叫什么?这叫“王不见王”。
他们的直接“较劲”,要等到1969年殷承宗领衔创作,许斐星也是创作组成员之一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全国巡演时。
当时殷承宗等人顺势打了一份报告请求组织把被下放的许斐平调到中央乐团,让许斐平发挥所长。结果报告被批准了,许斐平中断几年的钢琴生涯得以恢复。
他们这样的“较劲”叫什么?叫“惺惺相惜”。
在后来的钢琴教学生涯中,殷承宗曾指导过郎朗;许斐平曾指导过李云迪。
他们还组团PK。殷承宗的哥哥殷承典是音乐教育家,担任过厦门市音乐学校常务副校长和厦门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弟弟殷承基是男中音歌唱家。
殷承宗的大姐殷彩茂是原鼓浪屿怀仁小学、毓德小学的音乐老师,二姐殷彩恋也是一位歌唱家,上世纪20年代曾灌制过《何处呼声》、《歌吾入梦》等唱片。
许斐平的二哥许斐尼是小提琴家,三哥许斐星是钢琴家,侄女(许斐星的女儿)许兴艾也是卓有成就的钢琴演奏家。
他们伯仲之间的“较劲”,有够激烈的。
当然,“较劲”是形象的说法,说明他们走上钢琴之路的人生轨迹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因为他们的“较劲”,鼓浪屿更多了一份神奇。
二、殷承宗:从鸡母山到天安门广场
1941年,殷承宗出生,大约3岁左右,他就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
7岁时,殷承宗正式开始学钢琴,9岁就在鼓浪屿毓德女中礼堂举行了独奏音乐会,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殷承宗在家里使用的钢琴,是姑父林文庆先生特别从欧洲定制的。
林文庆是新加坡爱国华侨,当年受陈嘉庚之邀出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6年。后来厦门大学从私立转为国立,林文庆也结束校长任期回新加坡。
回新加坡之前,林文庆把早年从欧洲定制的钢琴从自己位于笔架山的别墅家里寄放到大舅子殷雪圃家中,没想到这成为殷承宗走上音乐之路的第一架钢琴。
殷承宗的家有一个名称,叫圃庵,位于鼓浪屿鸡山路16号。
圃庵的设计者是殷承宗的大哥殷祖泽,当年他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一说哈佛大学)学成回国后出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由于圃庵的选址在鸡母山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负责设计的殷祖泽巧妙地根据地势把这幢别墅设计成单层和带地下室的双层。
并且就地取材,用开挖地基时采出来的花岗岩条石砌墙,又辅以闽南红砖加以配饰,使建起来的别墅既有闽南清水红砖的传统之美,又具西方文艺复兴那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别有乡间花园别墅的味道。
这样一个诗意的家,更助力了殷承宗的钢琴学习。
1959年,殷承宗以“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无懈可击的技巧”(获奖评语)获得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节钢琴比赛金质奖。
1960年,殷承宗赴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深造,并在这里获得“莫斯科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亚军(据说因为当时中苏关系紧张,所以只给了亚军)。
这还引发了一段趣事。殷承宗得奖之后,一位苏联教授不明白为什么殷承宗的钢琴造诣会达到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位教授为此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想探个究竟,在来到鼓浪屿住进殷承宗家里之后,他说他找到为什么殷承宗的演奏总让人有强烈画面感的原因了,那就是这幢小楼和鼓浪屿这座小岛独特的气质对他的熏养。
回国之后,殷承宗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1965年毕业后被组织安排到中国中央乐团,不长的时间即开始担任首席钢琴演奏师。
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期间,有一次毛主席接见一个文艺青年代表团,殷承宗是这个代表团的领队。
在接见会上,毛主席特别勉励他说:你琴弹得好,以后要多搞一些民族的东西。
这极大地鼓励了殷承宗。
1967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殷承宗和几个朋友突发奇想,把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现场按观众的点播演奏。
其中有一个观众说要听钢琴演奏的京剧,这一下子把殷承宗难住了。
如何把西洋乐器和传统民族艺术结合?这位观众的要求让他想起毛主席对他的勉励。
于是,殷承宗决定试一试,他连夜赶写了一段《沙家浜》,第二天到天安门广场演奏,没想到一炮打响,观众反响十分热烈。
从鼓浪屿鸡母山孕育的钢琴声,就这样神奇地飘到天安门。
在那个文艺生活相对匮乏的时代,殷承宗中西结合的演奏,成为现场观众如痴如醉的天籁之声。
在天安门连演三天之后,殷承宗和小伙伴们又到建国门表演,同样引来热烈反响。
受这次成功的启发,殷承宗又创作了钢琴伴唱的《红灯记》以及后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1968年7月1日,新闻联播为此专门做了播报,《人民日报》更是以头版头条作了特别报道,殷承宗一下子火遍全国。
后来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当时周总理听他演奏《黄河》到一半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说:冼星海复活了。
如今,已经79岁高龄的殷承宗依然活跃于乐坛上。据说几乎每年他都要回鼓浪屿,在鸡母山上的家中住一段时间。
三、许斐平:从笔架山到林肯艺术中心
1952年,许斐平出生,他们的家,就在鼓浪屿笔架山上,编号笔山路19号。
5岁的时候,在教堂当司琴手的母亲开始教他弹钢琴。
6岁时,有一次在三一堂,礼拜就要开始了,却发现没人弹钢琴。本来要和大家一起做礼拜的许斐平就主动上台坐到钢琴前,把母亲教给他的赞美诗在钢琴上“背”了出来,一下子引起轰动。这也成为许斐平人生中的第一次公开表演。
1959年,许斐平被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破格录取,在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范继森先生的调教下,短短三年许斐平就完成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钢琴课程。
有一次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来访,团长听了不到10岁的许斐平的演奏,当场把他抱了起来,对他说:你就是钢琴界的加加林(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可惜,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断了许斐平的钢琴之路。由于恩师范继森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年纪轻轻的许斐平也受到波及,他被下放到乡下参加劳动。
直到1970年,当时红遍全国的殷承宗正带领包括许斐平的三哥许斐星在内的成员组织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全国巡演。
他们想到了正在乡下向贫下中农和工人老大哥学习的许斐平。于是向组织写了一份报告请求调他到北京参与演出。
报告被批准了,许斐平得已重新坐到钢琴前继续他的音乐之路。
1979年,许斐平到美国伊斯特曼音乐学院深造,两年以后考入最顶级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因成绩优异,他获得茱莉亚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
1983年,许斐平获得钢琴界最悠久的赛事鲁宾斯坦国际钢琴赛金奖,这也是继刘诗昆之后,2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钢琴家。
毕业以后,许斐平开始职业演奏生涯,30岁不到,他就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成为第一个在此献艺的华人音乐家。
此后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和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也向他发出邀请,短时间内征服美国这三大音乐殿堂,许斐平的钢琴功力可想而知。
《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许斐平:一个完全成熟、卓越的演奏者,以罕有的才华将火热的情感与细腻的技巧融为一体。
对于自己屡屡在国际重要音乐赛事上斩获大奖,许斐平在给三哥许斐星的信中这样说:
显然,无论在国外多久,许斐平的“中国心”始终不变,对故乡的思念始终不减。在一篇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1998年,许斐平回到故乡鼓浪屿,并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所有的收入全部捐给了正在遭受洪灾的同胞。
可惜天妒英才。2001年11月27日,在从哈尔滨去往齐齐哈尔一所钢琴学校讲学的高速路上,许斐平不幸发生车祸去世,年仅49岁。
许斐平去世之后,全世界各地都纷纷举行追思音乐会纪念他,可见他在世界乐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