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宅家寂寞——和你一道温习诗词韵律
宅在家里无所事事,宅友们如有兴趣,不如和闲云一道来温习诗词对联的基本知识吧。(连载)
平仄声律基本知识(一)
初学者学习诗词楹联,都绕不开平仄声律方面的知识,现有的书刊典籍中,讲授这方面知识的不多也不系统,因此我想讲一下我学习平仄声律的心得体会。
一、何谓平仄
古人将字的读音声调分为五声,即:上平(阴平)、下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上平和下平统称平声;上、去、入统称仄声。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平仄读音和现在的读音有许多地方不一样,另外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了,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读音中较多的是读上声和去声(仍属仄声),但也有一部分字改读平声。
本来,在唐朝以前的诗和散文中是不讲究平仄的。从初唐开始,人们写诗和骈文时就开始注意到字的读音。也就是说,人们在写作、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注重文字的含义,而且也同时注重字句的读音。人们发现,读唐诗宋词和骈文与读魏晋以前的古文古诗不一样,前者增加了一种抑扬顿挫、声调和谐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从唐朝以后的诗词骈文中注意了平仄声律的缘故。
二、唐诗中最基本的平仄句式
从唐初起,骈文和近体新诗开始出现,这时人们发现诗句中字的读音需要平仄相间,相互转换,这样读起来才比较顺口,听起来比较好听。诗人们发现以每两个字平仄转换一次为好。例如,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句子,由于此句中每隔两字平仄转换一次,所以读起来就觉得声调和谐琅琅上口。反之,如果将这个句子改为“人间仲春芳菲多”(平平平平平平平),虽然语义也很好,但读起来很拗口,听起来更别扭。
再后来,人们在写诗和楹联时发明了对偶句,发现对偶句的上下联中相对应字的读音相反听起来效果最好。例如上面的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它的对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随之而出。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成了唐诗中和对联中两种最基本的句式。
在专业书中,“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基本句式被称为a型句,而“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则被称为B型句。(请注意,a和B大小写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以后还要讲到。)
由于唐诗一般是由四句或八句组成,如果光是上面一种平仄句式,读写起来未免觉得太单调,于是唐朝的诗人们又创造了另外两种基本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同样的,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被专业人士定为b型句,而“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型则被命名为A型句。
这样,a、B、b、A四种句式就构成了唐诗中最基本的句式,我们后面讲到的七绝、七律和七言对联的格律,都是由上面这四种基本句式所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