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名控制孩子,其实就是在间接地毁掉他

文/墨然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也了解了一些孩子的心里。

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孩子好不好,有很大部分是父母造成的,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都是会根据父母的样子去有一些作为的。

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以爱为名去控制孩子的言行,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心意来。

可能在父母眼里这是为孩子好,其实殊不知这是一种道德绑架,或者是间接的毁掉一个孩子。

记得之前看过一档教育类的纪录片,讲的就是一个孩子很优秀,而优秀的背后自然是离不开父母的教导,更加离不开妈妈的掌控。

从小到大,他都得按照自己母亲的要求来,每天做多少作业,什么时候能够出去玩,什么时间上补习班,什么时候睡觉,都是规划好的,严格按照要求来。

有时候就连他喜欢的课程,只要他妈妈觉得不行,就坚决不让他学。

为了满足妈妈的喜好,让她开心,这个小男孩不得不顺从,渐渐地他也成为妈妈心目中的样子,可是却再也看不见他脸上的笑容。

虽然在别人眼中,他是别人家孩子,但他最羡慕别人家那种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意愿来的氛围。

在别人眼里,他是天才少年,殊不知背后他却早已经被压力和各种不喜欢的东西填满,不能反抗,只能压抑着。

后来已经情绪达到一个极点,这个少年就完全崩溃了,后来母亲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可惜后悔已经晚了,孩子已经回不到最开始的时候,精神已经崩溃了。

不得不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的道德绑架,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很多父母,会把自己年轻未完成的梦,强加到孩子身上,在他们身上寄予希望,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的理想,就会各种打击埋怨,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完成理想的道具,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选择,并不是要按照父母制定的一切来过自己的一生。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都说明爱孩子并不是你觉得为他好,就是为他好,要孩子觉得才是真的好。

虽然说,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不能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有自己想要过的人生。

在《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一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真实的案例,都说明了一些道理,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以爱为名的控制,而是应该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孩子有一些行为,其实有时候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可惜很多方面都误解了孩子真实的想法。

就像,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的很调皮捣蛋,父母就会一味的责备,但从来都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他们更多的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异常的反抗父母,更多的是在讨爱。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两个生命盒子,一个装着“我不值得被爱”,一个装着“我值得被爱”,不被爱的人,自然就会通过很多方式来获取爱和关注,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叛逆的孩子,更多的是因为缺爱。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从孩子长成大人,其实我也特别反感一个人控制我。

可能一开始我会按照父母的意愿来,但一旦达到我内心的那种防线,我就会开始反抗,不再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而是和他们对着干。

书中详细描述过,孩子诸多行为背后,其实更多的是在讨爱。最开始引起注意,然后挑战规定,再者报复,最后放弃自我。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爱,那种简单的关心,懂得他的想法,会满足他的心理。

所以说,当你觉得孩子无药可救的时候,应该静下来想想,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找到问题,再好好沟通,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讲道理的,有时候是因为父母的方式不对,才让孩子更加反感。

那种强制性的要求,其实就是变相的命令而不是沟通。

勉励一个孩子不是控制他,要试着和孩子做朋友,换我思考,适当勉励,说不定孩子什么都愿意跟你说,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改正。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急不来的,也不是靠一味的控制就行的。

更多的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适当的顾虑和关心,让他的内心感受到爱,自然孩子也能够在有爱的环境成长,就不会有太多的叛逆。

那么通过这本《打开爱的生命盒子》就能够真正了解到孩子内在的真实想法,找到问题所在,把停滞的爱再补回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