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汉刘备算正统王朝吗,细心的你会发现其实不是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的,都非常喜欢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等一众蜀汉英雄人物,对蜀汉政权抱有好感,也对最终蜀汉政权没能统一天下而感到惋惜。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更是让后人感动。

  然而,蜀汉政权算正统王朝吗?

  也许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会觉得,这个是毫无疑问的,肯定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三国鼎立

  先看看历史上古人是怎么看待三国历史的

  《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而此书是明朝罗贯中写的,这正是当时明朝的人真实的思想写照。但事实上,在之前的历史,古人对魏蜀吴三国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

  首先是最接近三国时期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跟《三国演义》里的截然不同,尊曹不尊刘,但也不贬刘。当时的人,都是把曹操当作英雄来看待。而事实上,曹操对于北方生产以及人口的恢复,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文治武功确实是可圈可点。反观刘备的蜀汉,到灭亡的时候,人口基本没怎么增长,停留在90万左右,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

  不过从南北朝开始,对曹操的抹黑也出现了,这点从各朝各代的史书中可以看出。比如近史《三国志》之类对于曹操评价最高,未记载曹操有什么“黑历史”。但到了南北朝,关于曹操一部分“黑历史”就突然冒出来了。比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这事三国近史是没记载的,但到了南北朝时期,突然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了,流传得很广。可信度实在受到质疑且不说,而且莫名其妙地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曹操名言“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也突然在南北朝时期一并冒出来了。

  但这些也只是边角料式的抹黑,还没彻底撼动曹操的地位,这导致这个时代的古人对曹魏的评价要远高于蜀汉。

唐太宗李世民

  到了唐朝,仍然尊曹,但也逐渐出现了对曹操的一部分非议。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他既肯定了曹操的为人跟贡献,又非议曹操晚年不真心匡扶汉室。对于蜀汉或者说刘备一众人的评价,也还算一般,但民间开始对诸葛亮之类的忠臣开始推崇起来,这里以当时的诗人队伍最为明显--杜甫就是其中一员。

  但这些还是相对客观的,唐人也没有歪曲事实,去抹黑曹魏,也没有特地地去拔高蜀汉。

  不过到了宋元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程朱理学的崛起,古人正统思想逐渐兴起定型,这导致大规模神化蜀汉、黑化曹魏的行动出现。慢慢地曹魏变成篡汉的反贼,蜀汉变成了正统的地位,被人们所仰慕。于是曹操变成了奸雄,又莫名其妙多了疑心病特别严重,好杀人,这么一些恶劣的缺点;刘备也变成了正人君子,满口仁义,百姓纷纷归附,乃民心所向云云。

  随着《三国演义》的出现,这种神化蜀汉,视其为正统,抹黑曹魏,视其为反贼,达到了高潮,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不绝,依然很盛行。

  真实的蜀汉

  而事实上,真实的蜀汉,并非《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而《三国演义》也是七实三虚,很多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并不能当作史实来看,只能算戏说。真实的蜀汉,不仅弱小,其内部统治也稳定,派系斗争严重,对百姓也不是很好。

  三国时期的蜀汉,实力最差,人口不足曹魏四分之一,不足东吴一半,经济亦差他们十万八千里。蜀汉基础最差,而曹魏、东吴在中后期还在不断发展,然而蜀汉却一直停滞在差不多建立之初的状态。从事实上,早就失去了与魏、吴抗衡的机会。

诸葛亮

  而最关键的是,诸葛亮、姜维长期奉行以攻击代替防御的军事策略,导致整个蜀汉的人口、经济被拖垮。这其实是穷兵黩武的行为,在民间百姓其实已经怨声载道了。不仅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豪强亦是纷纷表示不满,这又引发了一系列派系斗争,极大地消耗着政权的稳定性。

  后面李严讽刺诸葛亮可以“加九锡”,是派系斗争的一个真实写照。国内绝大部分都是反对常年用兵,因为那样没法专注生产,人口、经济上不去,无法在后期防御住曹魏。

  而且派系斗争,又衍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投降思想,在最后亡国的时候,投降派占了绝大多数,这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实际上蜀汉的人心一直不稳,向来都是不团结的。

  这并不是黑蜀汉,而是真实的史实。四川虽然被后世描绘成天府之国,但也经不起一直大规模消耗。你想想总共才90万不到的人口,动不动就五万、十万出击,然后惨败而归,壮丁一直在大规模损失,怎么可能强的起来?而实际上诸葛亮、姜维是在走一条侥幸的路,急于求成,但奈何曹魏实力远胜于蜀汉,且也几代没出昏君,蜀汉要灭亡曹魏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灭了曹魏,那也元气大伤了,接下来如何面对东吴呢?那样的话不是被东吴坐收渔人之利了?

  所以,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蜀汉其实一团糟,很多地方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描述得那么美好。

姜维

  正统性问题看待

  越是研究三国,就越发现蜀汉其实更像是一个地方政权。这点应该是没有人会质疑的,当时的中央政权其实是曹魏,那里才是政治中心。

  当然了中央政权不等于正统,但地方政权是绝对称不上正统的本质。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延伸,当然了它是宋明时期才被强化的。而古人看待正统问题,在大部分时代,即便是取代了前朝,都会视前朝为正统。请注意这是史实哦,汉朝视秦朝为正统,晋朝视曹魏为正统,唐朝视隋朝为正统,元朝视宋朝为正统,明朝视元朝为正统,清朝视明朝为正统,大部分大一统王朝之间,都会互相视为正统,哪怕是外族统治下的中原政权。

  所以,古人对正统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大一统,或者这个朝代是大一统王朝的延续,但至少要一半天下或者以上。后半句主要是指南宋、东晋之类的特殊情况。这种看法,使得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明朝之前,很少把小的地方政权、分裂势力当正统王朝看待。

  所以蜀汉在第一个标准大一统问题上,就不符合了。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拳头硬的才有机会被称为正统。

刘备

  第二个标准就是血统。当然了刘备的血统自然是没问题,但当时还有一个比他血统更正的人,那就是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是刘备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只要他还活着,刘备就难免会留下“觊觎”汉献帝皇位的嫌疑。而事实上,刘备是一个创业者,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匡扶汉室更多是口号,他是不可能真的匡扶起了汉室,然后傻傻地把天下交给汉献帝。

  这是曹魏最高明的地方,逼汉献帝禅让,但不杀他,保护得好好的,让刘备里外不是人。刘备当时要称帝的时候,蜀汉内部其实反对声一片,这也为后人骂他是“伪君子”落下了口实。当然了,说一个题外话,刘备也不完全是伪君子,早年的时候品德还是被认可的。他的老师是卢植,人脉广,他曾救过孔融,一系列善举,获得过很多人的肯定,包括曹操。

曹操

  而且更要命的是,刘备的两个儿子刘封(义子)、刘禅(亲儿子)名字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遐想,连起来就是封禅,不得不怀疑,其实刘备创业之初就梦想着当皇帝了,并不是真的想帮助汉献帝夺回天下。

  第三个标准就是人心向背。蜀汉内部派系斗争严重,这点你可以参考下我之前写的文章《三国时期的这一特殊势力,直接导致了刘备、诸葛亮严刑治蜀的国策》。当然了蜀汉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派系斗争的问题,背后更大的一个问题,当时人心并不是向着汉室的!

  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是怎么来的。《三国演义》将他们定义为反贼,而实际上都是被逼的,农民生存问题受到了严重威胁,不得不起来造反。

  不知道你们是否想过,东汉末年诸侯林立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如此混乱的局面是怎么来的?是汉桓帝、汉灵帝昏庸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吗?当时大部分政治势力都不当汉室一回事,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筹码来威慑其他诸侯或者地方势力,而每一个地方势力都跃跃欲试,想打出一片天地,坐上皇帝宝座。这些都是当时政局的真实情况,像刘备口中“匡扶汉室”的人,真心的能有几个呢?

  历史啊,很多时候会被后人粉饰得面目全非。实际上这些英雄也好,枭雄也好,奸雄也好,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活,为自己打拼事业。

  而能被百姓认可的,才是真正的正统。或者换句话说,那个时代,认可你的百姓多,你才有实力完成转变成正统的可能。恢复汉室是后人一厢情愿的认为,那个时代的人,恨汉室的不知道有多少呢。

  能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百姓才会认可你的正统性,才会支持你,这是每个时代的人很现实的想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我个人认为蜀汉不能算正统王朝,而真正能统一天下,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朝代才能算正统。当然了,我们也不必纠结于正统性问题,但这个问题也是在警示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仅凭主观感受去高捧一些不符合真实史实的历史人物或者势力,也没必要因为不喜欢而特意去抹黑、造谣。以事实为根据,这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