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流行的“稻田养鱼”为何遇冷?农民越养越觉得不对劲

稻田养鱼”在过去多年里一直被欢迎,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夏季的主要作物就是水稻,刚好符合“稻鱼共养”的条件。而稻花鱼的食用口感也非常好,农民往往都会在栽种稻秧子的同时,将鱼苗放在其中,等4个月后水稻采收,将水放干净,此时就可边收割水稻边捕捉稻花鱼。
稻花鱼在市场中的价格更高一些,一斤可卖出30元甚至更高,毕竟它的肉质更细腻,吃起来香味独特,纯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中不需要喂养饲料,可通过吃水田里的害虫、稻叶等为食,还能排泄粪便,为稻田提供肥料,也能让稻谷更好生长,全过程农民不需要购买农资化肥,减轻了一大笔成本,在绿色自然的养殖环境下,稻谷更为优质,吃起来口感会更好。
在这种模式下共养,稻花鱼能卖出高价,稻米也能卖出5元一斤以上,从而实现双丰收,那些注重养生的人,总会去购买品尝,毕竟谁不想吃更绿色的有机食品呢?
对农民来说,这种模式还是十分利好的,可让亩产迎来增收。如果只是单纯种植水稻,一亩地也不过赚1000元左右,但稻鱼共养收益更高一些,一亩地可赚上5000元以上。但这几年稻田养鱼不被流行,很多人放弃共养,这是咋回事,稻不行还是鱼不行呢?农民为何越养越觉得不对劲了呢?
1、水质差、看天吃饭
在过去,水质还没有被污染,农村水塘、山泉里的水质好,在这种条件下,稻谷、鱼儿可更好的生长,食用口感也会更好。但如今很多地方受污染,水质不再清澈,多多少少都会影响稻鱼生长,就算养出来其口感也会变差。
再者说,稻田喂养时,全过程都要有水才行,且水不能多不能少,多了水稻生长受影响,少了鱼儿没法自由活动,且容易缺氧。因此稻田养鱼,需要在水源处养殖,这样才不易干旱。不过在这些地方养殖,夏天就麻烦了,这几年极端气候增加,一到夏季雨量就加大,一旦水涝灾害严重,那鱼儿就会顺着水流跑开,农民效益受损。
2、没养殖经验
稻鱼养殖并不容易,不是说直接将鱼儿放稻田里就行了,稻秧之间的间距、水沟大小都有一定的标准,且官方也规定了稻鱼种养比例,如果稻谷种植量太少也不行。而在水源上,稻谷生长后期就不需要太多水了,但鱼儿却需水,这就要注意沟深多少了。
很多人都有水稻种植和养鱼经验,但稻鱼共养技术就不知道了,如果盲目共养那必然会失败。可能等到秋季收获时发现,稻谷产量太低,一亩地一二百斤,鱼也没有养活多少,个头不大,也不肥美,这样也卖不出高价钱,算到最后可能还要亏本。
3、农药问题
90年代前,农田里很少打农药,水田里的有机肥比较多,鱼儿靠吃水草、昆虫等即可生长,但如今农田里肥料、除草剂等过度使用,结果鱼儿还怎么生长,如果水田没养上5年以上,还是有农药残留问题,鱼儿生长必然会受影响。而想要找没施用肥料农药的土壤,那就太少了。
并不是水稻品种不行,也不是鱼儿不行,随着土壤环境的改变,稻田养鱼很难开展,简直是一个很鸡肋的事情,除非大家前期舍得投入本钱才能养起来。
【感谢您看到这里,大家能点一下右下方的【在看】和【】嘛,谢谢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