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麻大湖苇编工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179期

麻大湖的金秋(作者:孙宏君)

我的家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麻大湖畔,这里有绵延数十公里的生态芦苇湿地,四面环水的独特地理位置,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以此闻名于鲁北地区。因为湖中盛产芦苇,而造就了湖区老一辈人对苇编工艺的开发和传承。芦苇有极好的柔韧性,正好利用编织,在我们湖区百姓家中,苇编用具得到了广泛应用。

苇编盖垫

盖天也称盖垫(圆形苇编),可谓是常见的苇编制品了。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片的,另一种是合片的。扁平的编织工艺使得盖垫即密封又透气,主要用于农家蒸馒头时盖大锅用,也常用于多层盖笼屉的顶层用。因为不起露水,所以蒸出来的馒头也特别的好吃。

以前的湖区是没有自来水的,所以家家都有一两个盛水的水缸,而这苇编的盖垫正好做为水缸的防尘用具。

水瓮盖垫

应用最广泛的还有苇编的筐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橫编的,另一种是互交眼的。尤其是这互交眼的筐子,每个筐眼都像镶在上面的八角星,外观特别漂亮,但编织工艺极其复杂。一般选用大小均等的芦苇编织,大小均等是为了从外观看不至于粗细不一不美观,然后是将芦苇用特殊的工具三眼椽子,将芦苇从中间穿成三股,最后是用交错编织的工艺编成。编织成型后,用藤条做好把手,一个崭新的互交眼筐子便做成了。虽然说说很快,但在记忆中,一个编筐好手一天最多编一个。

苇编制品:筐子

筐子在湖区家中主要用于农家赶集买菜使用,也常用于存放馒头。以前湖区百姓家中,为了防止老鼠啃食馒头,一般都会用一条绳子拴上钩子悬于房梁上,将这“干粮筐子”高高挂在上边。筐子也常用于田间劳作时送饭用。虽然筐子使用广泛,但也是有禁忌的地方,在湖区祭祀上坟时一般不会用筐子的,因为“筐”即为“诓”之意。后人为了表示孝顺,所以上坟时不会有人提筐子去诓祖先的。

苇编制品:苇席

在众多苇编制品中,应用最广泛的当数苇席了。以前在鲁北地区家家都睡土炕,苇席便是这土炕上必不可缺少的用品了。苇席不仅仅是用于铺炕,在农忙收获时还常用于晾晒粮食。以前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泊油路,为了防尘,晾晒粮食时,苇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用品。

作者的三伯在穿蔤子

正是这种广泛的应用,湖区老一辈人将这编席作为家中的副业。农闲时节,编席、卖席便成了当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编席不像盖垫这么简单,编织面积大、程序多、耗时长,是编席的主要难点,一般程序为选苇子、穿蔤子、压蔤子、编席、折边等程序。选芦苇要首选拇指粗的拔杆(头号芦苇),接下来便是用镰刀子将芦苇一根根劈成两股,将劈好后的芦苇放在场院的平整地面上,用石掍来回碾压,这便是湖区所说的压蔤子。蔤子压好后,便可以编席了。编席的要领很多,只有学会了老辈人传下了的编席口诀,便学会了编席。记得老人们编席的口诀是:“拾二压三勤托四,大纹离不开构牙子。”虽然很精简的一段话,却是湖区几代人总结的编席要诀,现在已经很多人不知道了。

压蔤子的石掍

各种程序完工后,一张新编的苇席就竣工了。虽然别的县区也有芦苇,但特有苇编工艺,在方圆百公里内,唯有博兴麻大湖的苇编制品,在周边县乡大集上畅销不衰。

麻大湖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也是鲁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中盛产各种鱼虾,所以苇编的渔具也各式各样,其中有种常用的捕鱼工具当地人叫。大体形状为葫芦形,其中还有一层小一号的夹层,而正是因为有这种夹层才起到了锁住鱼的作用。

芦苇制品:蒛

蒛一般用于沟边设捕,也用于泼鱼(捕鱼的一种方法)时拦鱼。这种渔具因为是苇编工艺,既能透水又能锁鱼,所以在泼鱼时用草将其出口堵住,放在泥坝上用来防止鱼被意外泼出去。

苇编制品:苇筛

除蒛以外,还有很多的苇编盛鱼用具,如有盛小鱼用的“养栏”,盛大鱼用的“护栏”,还有盛藕用的“藕栏”。

苇编制品:灰簸箕

在湖区,各种各样的苇编用具和各式各样的苇编工艺,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也不知道用了多少辈,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必备用品。到了工业发达的今天,一些塑料制品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苇编工艺。因此苇编制品也随之成了我们儿时的记忆,目前甚至在湖区也很难见到这些流传了多少年的传统工艺品了。

苇编制品:苇簸箩

时光在流逝,传统工艺逐渐消失,再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湖区老辈人创造的苇编工艺也将会被人遗忘,但湖区人的勤劳节俭、聪明智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不能丢。让我们保护好这特有的苇编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区人创造的苇编文化,使之传承并发扬下去。

日落麻大湖(作者:孙宏君)
作者:周学,滨州市供电公司读书创作协会会员,在《山东电力报》等媒体发表作品20余篇。现供职于博兴县陈户供电所。

版权说明 本文为句点论策原创作品。图片除标注者外,均为作者提供。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优秀平台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投稿信箱:lgm5161@163.com

(0)

相关推荐

  • 鹿清江原创散文:苇席

    我家东边是一条比我们村庄还要长许多的河沟.每年春暖花开时节,都会长满绿油油的苇子.苇子一高,可就是我们的乐园了.水鸟们在里面安营扎寨:巢筑在几株苇子之间.那时我们只知捉了雏鸟来寻乐,哪管它们的痛苦.夏 ...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 邢西山区将军墓川——山清水秀风光好

    邢台县地处太行东麓,南北八十里,东西一百六十里,仅山区面积达六百平方公里. 太行山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千沟万壑,在邢台县境内形成宋家庄川.将军墓川.浆水川.路罗川四道山川.四大山川常年河水川流不息,世代 ...

  • 《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 ...

  • 当代散文‖【苇花女人】◆马晓璇

    作者简介 璇梓,原名马晓璇,山东微山人,文案编辑,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作协会员,微山县作协秘书长,副主席.文章喜欢随性而作,随感而发,崇尚自然,简单. 苇花女人 几场秋风掠过,㶷烂了一季的荷,渐渐 ...

  • 民国的盘锦产最好的苇席,可是关键的踩碌碡技术,却无法继续传承

    民国时期,盘锦编制苇席的手工艺人在编席子时,需要一个特别关键的步骤,名字叫作踩碌碡,可如今该工艺已经失传.踩碌碡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

  • 【西散原创】马秀芳作品 | 那一片芦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对芦苇的念念不忘,源于什么时候,说不清 ...

  • 记忆中的苦苦菜 萱麻草.....

    苏义秀/文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时候听妈妈讲王宝钏独守寒窑十八载,穷困中为求生存在荒天野地挖野菜,静等薛平贵回归的故事.常年吃野菜王宝钏充饥,浑身的皮肤都透出了绿色,故事中阴森森的绿色留 ...

  • 你记忆中的红衣《大鱼》,现在有拉丁编舞啦~

    所有活着的人类,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他们从海的此岸出发.他们的生命就像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大鱼海棠的印象曲,周深演唱的这首<大鱼&g ...

  • 麻大湖记忆:村西那片热土

    村西那片热土 作者:安颖光 步入不惑之年已有两个年头,思乡之情与日俱增,恰如麻大湖里的蒲草和芦苇--年年收割,却年年生长.虽然工作单位与家乡不过十几里之遥,但却因琐事缠身不能常回家看看.故乡在我脑海里 ...

  • 麻大湖记忆∣梦回王家庄

    柳王村碑 故乡是血脉之根,情感归处.人生旅途,无论你闯荡到哪个驿站,漂泊到哪个港湾,她永远是依依难舍的恋情. 国画<岸柳成荫>(作者:王培栋) 如画的村景.现在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生活在钢 ...

  • 麻大湖记忆:擭(huo)鱼

    我的家乡--博兴县湖滨镇柳舒村,位于博兴县城南15里,麻大湖东岸.古代小清河从村子西北方向逶迤而来,进我们村后调头向东穿村而过,我们称其为"北河".古预备河从麻大湖东南方向窜出,从 ...

  • 麻大湖的记忆

    麻大湖,这个平凡而又美丽的字眼儿,深深地烙在每个老湖滨人的心坎儿上,永远挥之不去. 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不管你在什么时候,只要你听到--麻大湖,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你就会感到格外亲切,特别温暖. 麻 ...

  • 【音频微信】麻大湖飞来苇喳喳

    麻大湖飞来苇喳喳 作者:王弘 朗诵:小敏,滨州新闻广播新闻脱口秀节目<滨州米羊和青岛蛤蜊的幸福生活>节目主持人,节目中昵称"米羊妹",以亲切.幽默.平易近人的主持风格见 ...

  • 历久弥新的麻大湖草编工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04期 历久弥新的麻大湖草编工艺 文/周学 蒲草,别名水蜡烛.香蒲,是一种有名的中药材.蒲黄有止血.利水道的功效,蒲根能消肿行血等.在我的家乡--美丽的麻大湖中,就生长着这种 ...

  • 【泽州美食】记忆中的柿油圪麻

    [泽州美食] 记忆中的柿油圪麻 刘庆庆题-- 山藏秀色玉玲珑, 难掩秋来笑朔风. 缕缕炊烟成记忆, 含香裹蜜绕心中. 作者简历 窦林德  网名逗逗先生,泽州大箕人,兰花集团退休职工,为特约<兰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