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段听评书的日子
时光荏苒,岁月流年。不知不觉童年岁月已渐行渐远,但那段听评书的日子却让我挥之不去,时常想起,无法忘怀。
评书,又称为说书、讲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用语言来展示完整的故事情节。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用制造悬念、使用关子或扣子来作为最基本的手法,让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看似简单却是实属不易,所以有人说:“世间生意甚多,只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唯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祖师爷,有人说是周东王,也有人说是柳敬亭。至于周东王,时间太过于久远,已无从考证,但柳敬亭之说却能在很多史料中查到依据。
记得童年听评书是通过家里那台陈旧的收音机,那时如果谁家有台像样的收音机也算是非常的富裕。说评书的有几位名家,如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等。我更为喜欢听的是单田芳先生说的《白眉大侠》,书中说的白眉大侠徐良,手使一把金丝大环刀,纵横天下,除暴安良,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我也曾经幻想着有一把金丝大环刀,也曾经梦想着拥有一身武功,也可以在“江湖”大道上,走一走、闯一闯,那是何等的风光啊。
记得每当到了说评书的时间,我便会早早守候在收音机旁,静静地坐在那儿,只盼着说书的时间快点到来,生怕漏听一句。也许是因为收音机破旧的原因,有时听着听着音量突然变低,我的心里也随着突然变得紧张,这时我就会用手把收音机拍几下,接着音量也变高了,紧张的心才放下。
袁阔成
当时的农村生产队都有一位老人饲养牲口,以备劳作之用。记得我们三五个小孩,经常到他的住处听评书。老人家为人和善、言谈风趣,至今仍清晰记得他满脸的皱纹,手掌上厚厚的老茧,脚上穿着一双有破洞的布鞋,身上的衣服更是把补丁缝满。但是,他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我们都喜欢他。闲暇之时,老人家也会讲一些关于他的童年故事,吃草根、食树皮………那时我们只是觉得好奇,而现在想想更有一种心酸在里面。
秋收农忙之时,我便会边剥玉米皮边听评书,听得入神的时候便会忘记了手中的“工作”,害怕剥玉米皮的声音打扰到说书人似的。记得那时说评书的时间与上学的时间有冲突,一般就是听到一半的时候就会不情愿地关掉收音机,有一次我居然听到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步,结果上学迟到,被老师罚站半节课。现在想想,倒觉得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单田芳
如果因为一句评书没有听清楚,我便会感到遗憾,经常是再去重复听一遍,了却心愿。伙伴之间经常也会因为听评书的事发生争执,甚至好几天不说话。现在说来却是笑谈。
随着评书中的内容,我们的心情也是忽喜忽悲、长吁短叹。当听到英雄落难时,心中也觉得心酸;当听到忠良被陷害时,更是火气难按;当听到奸臣、小人被揭穿时,拍双手称赞;当听到那些为了报孝国家,血洒战场的英雄时,也会彻夜难眠。
刘兰芳
记得那时每一段评书说完后,都会留下一个悬念,让人去猜、去琢磨,从而去预料一下可能要发生的事情和故事的进展,同时也是我们玩伴之间侃侃而谈的话题。麦秸垛是我们的“乐园”,我们会根据评书里的故事情节,在麦秸垛上“打打杀杀”,展现我们的勇敢。有时我们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大侠,手拿一根玉米秸舞动一番。有时我们也会模仿说书者说上一段:“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治国安天下,妄称男儿大丈夫!”
从上了年龄的老人那里,经常听到他们说的一句话,“说书唱戏劝人方。”也许通过听评书,可以让人明白一些道理,了解一些过去,悟透一些对于生活的态度。
田连元
随着电视的普及,便有了电视评书,让我们更直观地听到说书人的声音,看到说书人的动作、表情,随之更加生动、感觉更加真实。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地普及,评书这门艺术,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童年的岁月一去不返,记忆中那段听评书的日子,让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虽事隔多年,但那熟悉的声音又仿佛响彻在耳边。“书接上回……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刘苗甫,山东邹平人,就业于魏桥创业集团,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