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五更的饺子香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节特有的民俗。据史书记载“饺子”又名“交子”有新旧交替之意,在农家又有合家欢乐,团团圆圆之吉祥寓意。
饺子作为我们中国的一种特有的美食,它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传承着中华美食的文化。做饺子用的食材易采购,制作简单,饺子皮儿大多用面粉制成,做馅儿的食材相对广泛得多,有荤的,素的,也有荤素搭配的,还有糖的,三鲜的,可谓是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色美味香,近年来也很受外国人的追捧。饺子在我们当地还有个俗称叫“下包子”。
甭看现在人们平日里吃饺子都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在过去却只有过年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饺子,平日里那就是一种奢望。那时候,我们这儿的生活条件普遍差,平日里紧衣缩食,积攒下点细粮就等着过年时蒸白面膜、包饺子。过年除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还能放鞭炮、穿新衣,吃到平时不舍得买的零食,还有奶奶给的那几角的压岁钱。所以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一进腊月就掰着手指头数算着,总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
每年腊月三十爹和娘是最忙的。上午要贴对联、炸鱼、炸肉、炸藕合;下午就是和面调馅儿准备包饺子。爹调的饺子馅儿一般要两三种,也是想让我们吃上不同口味的饺子,过一个开开心心、欢欢乐乐的年。大致有猪肉白菜的,鸡蛋韭菜的,芹菜的,调馅儿时还不忘加进几滴香油,筷子一搅,满屋飘香,甭说吃了,只这一闻早已垂涎三尺了。包的饺子除了晚上吃一点,大多都是备着年五更才煮。五更煮的饺子一般不用牛肉做馅儿,这儿有个讲究就是说五更吃了牛肉饺子以后家里会出“牛种”(本地俗语,指犟脾气的人)。
娘擀皮儿爹来包,配合默契。爹手巧,速度也快,左手拿皮右手填馅儿,然后笑呵呵地把两手轻轻拢起,同时还不忘拿上几个小褶儿,一个如花似月的饺子就这样完成了。每每都是我和妹妹来帮忙,与其说帮忙不如说是捣乱,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爹也是惯着我们地,随手给我们拿两块面头儿,边教边说“来来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呵呵!”当时我们并不解其意,只管玩弄着面团,照着爹的样子笨拙地乱捏一气,玩得兴起时也会弄得满脸的面粉末子,象个滑稽的小丑“咯咯咯”地调皮的嬉笑着,又互不相让地讥笑对方包的饺子如何如何难看。娘还是笑着指责爹和我们两句,但并不予制止,仿佛只有我们这样闹着包出来的饺子才是真香,才更有年味。
爹照惯例也包上几个钱饺子(就是在饺子里包上洗干净的二分的或五分的硬币)、糖饺子、豆腐饺子。若谁在五更吃到钱饺子谁就要发财了,吃到糖的日子定会甜甜蜜蜜,吃到豆腐的就一生有福。包好的饺子放在圆形的专用锅盖上,上面还要用黄纸盖住,据说用黄纸盖住是防止黄仙(黄鼠狼)半夜来偷吃。
五更的鞭炮响不停,五更的饺子热腾腾。五更煮饺子最是讲究:必须是家中的男劳力来煮,这叫男人煮,全家福;煮饺子时不能打喷嚏,这叫打喷嚏,漏财气;饺子煮烂了不能说烂了,要说挣了,这叫挣一挣,黄金装满瓮等等。
当五更的鞭炮声吵醒我们时,爹早已手拿笊篱弓着腰在锅台前煮起了饺子。只见锅里白白胖胖的饺子上下翻腾着,一股股热气裹着特有的香溢满了整个屋子,馋得我和妹妹在被窝里直吧唧嘴。娘也早早地把我们过年穿的新衣帽准备好,单等我们醒来。煮好的头三碗是要敬奉天地的,在屋门口北墙上设一个“天地位”,在下边的小方桌上放上那三碗饺子、三杯酒、三双筷子和一个香炉,点上三炷香,烧上一摞纸,待纸燃尽时边磕头边向天爷爷祈福。敬完天地后的第一碗是留给爷爷奶奶的,爹说这是我们家多年的规矩,当然我们乐意遵守这样的规矩,还总是和妹妹抢着给爷爷奶奶送那碗香喷喷的饺子……
现在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日子天天像过年,随时都能吃上不同口味的饺子,过年饺子反倒略显逊色,虽然年五更依然煮饺子,但那些讲究却在不经意间慢慢地淡化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柳桂兵,博兴县老湖滨毛园村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