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缺工的10个职业,东台籍专家这样分析~

"新华社9月28日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7日发布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其中,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保安员、快递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焊工、客户服务管理员等职业位于该排行前十。

而这“前十”中,无疑涉及“营销”占比四成。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期排行中,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两个大类职业需求保持旺盛势头,在“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占74个。

营销员、商品营业员、市场营销专业人员、客户服务管理员的“营销人”成为“最缺工”,有其较深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营销“成为“最缺工”,是营销界的悲哀,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营销人”称呼“岗位工”。

从“营销发展阶段”看“营销’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笔者曾在人民网发表过《敬改革开放,中国营销40年》文章,在梳理“中国营销40年”的发展脉络时,把其营销划为四个阶段,即启蒙与吸收、探索与躁动、体验与哲学人文与生态。

启蒙与吸收(1978年—1988年)

从国家经济政策实现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并行的“双轨制”,到呈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特有的现象。国有、集体五交化、供销社等是流通的主渠道,个体户为新生的活跃力量,但仅仅是补充与非主流。

百事可乐、松下电器、皮尔卡丹、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营销理念,撞击着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的“生产观念”。

探索与躁动(1989年—1999年)

“质量竞争”走上营销舞台。90年初的“质量、品种、效益年”和“质量万里行”活动都促使企业的质量营销意识增强。营销的“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受到追捧。

本土企业联想、娃哈哈、TCL、格力、招商银行等试水营销,凭借“阵地战”赢得了与外资品牌营销的某些方面的成果。1998年TCL的销售额达到108亿元,其“为顾客创造价值”和“不断变革创新”的核心理念备受推崇。

体验与哲学(2000年—2010年)

以2001年为标志,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仪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当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一方面使中国经济大踏步的融入全球经济,市场营销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最大新兴市场,外资品牌将其作为战略性市场“跑马圈地”。

2009年平台型电商(简称PEC)井喷式爆发,除淘宝之外,电商模式呈现多形态、全品类、全覆盖的特点,平台电商的来势凶猛,构成了对商业零售的高度竞争,中国市场进入变革时期。

人文与生态(2011年—2020年)

营销回归价值创造这一实质,“人文化营销”横空出世,“人文化营销”,即用“道德与仁爱”“哲学与精神”“文明与美学”“创新与公益”,创造新的营销文化。“人文化营销”它是基于从西方营销的“创造和交付价值”和本土营销“满足和引领需求”的“共识性思想”中,挖掘恭敬而诚意的“虔诚”和恻怛而终极关怀的“仁爱”之“天下归心”。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营销“内生价值链”的背景已发生变化,新商业模式孕育而生,从“大众市场”到“人人市场”;从“资源集中”到“资源整合”;从“被动消费”到“主动产销”等等,而这些都倒逼营销“生态优势”的培育。“说客英语”构建的成人英语教育新场景独树一帜。

从营销的发展阶段,我们或能对这个所谓“岗位工”的认知和期许。

“生产逻辑”向“市场逻辑”变化

以“史学维度”看中国营销的“时空坐标”和“哲学思辨”。“时空坐标”,意味着从“启蒙与吸收”“探索与躁动”到“体验与哲学”“人文与生态”,从开始的“推销观念”的营销技术推动、文化包装等,粉饰企业的营销行为,行销企业的产品和包括建立所谓的企业形象,到提出需要对营销做出重新的审视。

而这对过去营销既定的认识世界的观点、方法要做出调整,摒弃原来的价值立场、知识观点,寻求营销新的价值思想和新理论的突破,凸显出中国营销的“时空坐标”。

“时空坐标”我们必须看到,现阶段我国消费市场基本平稳,消费升级势头不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19万亿元。其中2021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50263亿元;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为78939亿元;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为189997亿元。

笔者以为,营销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在不确定性市场环境里取得的确定性成果。所有的营销成果都有其相对性、暂时性和有限性。营销应遵循“系统环境特征,新要素的变化,边界条件的反馈”。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也正从“生产主导型”进入“消费主导型”。“消费主导型”,表现还在于,摒弃过去更多的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层次化的特点,追求网络化、个性化、差异化、速度化。

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的第一驱动力,这其中高质量的消费结构、美好生活的消费预期,必然会对原有传统消费市场产生震荡,因此着力新营销是当其时,也必然倒逼企业包括营销在内战略、品牌转型和升级。

“哲学思辨”,从中国营销起初的广告驱动,到今天用包括激发人的势能、提升品牌价值等营销等的无形资产,着力营销的“全要素生产力”的提高。笔者认为,“生产力”既属于哲学范畴,也有与“生产率”相同的经济范畴。其“生产力”依靠的不是线性增长,而是辩证的发展,是对称的、时空层次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学是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学。在此观念下营销产品无差别可言。而中国营销的发展,通过“人文资源”转换了传统产品的物理属性,呈现出明显的精神性、内在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营销欲产生价值,惟有提升物理属性之外的“精神价值”。中国营销发展的“人文化营销”,就是提倡“赋予事物的意义”,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彰显“客户精神层面的诉求”,包括对营销“功能化”、“精神化”、“智力化”、“社会化”的深度挖掘。

当下营销需要有“哲学”“文学”“史学”的思考。营销需要“哲学思维”,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哲学或能启开“确定性”的思考方向;“文学”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而练就了一番见微知著的功底;“史学”是让你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不是孤立的,而是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揭示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其不仅要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心智培育”“创造新品类”“缝隙策略”“新营销哲学”“人文化营销”“跨界融合”“软营销”等,中国营销不断创新的新营销,正成为中国营销“生产关系”的积淀和完善。

逻辑之变,我们方能找到“最缺工”的浅层原因,而其实质是营销人对于新市场、新业态要求距离在拉大,营销人应有的地位应提高,营销人的境界需大力提升,营销人的责任和使命在肩。

由“最缺工”引发的消费和营销思考

哲学层面有两种价值观念:一种是在不确定的物质世界中,寻求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确定性,于是有了永无止境的探索;一种是在绝对不确定的物质世界中,否定确定性,认为什么都是浮云。

“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告诉我们,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增加投资,新增投资与新增收益的比率会不断下降。出口的目的是为了进口,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最佳状态是进出口平衡。所以研究“消费经济”的意义就非同凡响。

“消费能级”需要研究新市场经济下的消费“组合拳”,需要从系统论甚至需最新的“共同高裕”和“跨周期调节”视角,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组合拳”也必然营造心智-生产-营销-消费-收入的经济循环政策环境,惟有此才会带来“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的提高,促进居民个人消费。

“组合拳”下的“心智”“生产”逻辑,过去很多企业是基于通用的消费者分群和画像,在消费者大数据平台(CDP)中对客户进行分群并设计用户旅程实现私域运营。今天的这种思维或有“局限’,笔者以为,生产某种产品之前,需要研究建立“生产模型”和“品牌心智指标体系”。

“生产可行性边界”的”创新“与”套利”。我们先来了解“生产模型”,奥地利学派掌门人伊斯雷尔·柯兹纳柯兹纳推崇企业的“套利”经营,就是发现不均衡。不均衡意味着有盈利的机会,发现不均衡就是发现盈利的机会,通过追逐利润,最终纠正市场的错误,使得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利润机会逐渐减少,市场趋向新的均衡。

而约瑟夫·熊彼特提倡企业“创新”,“创新”就是创造不均衡,通过引入新产品、新的生产方式等,包括发现新的原材料、开辟新的市场、设计出新的组织形式,打破原来的均衡,创造新的潜在均衡点。“创新”,“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的原材料和新的组织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容易”套利“的都套得差不多了,还有一些”套利“空间利用起来很难。创新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创新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创新需要更长的周期,这意味着创新需要企业家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笔者创建的精神性人文性的“品牌心智”“品牌心智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括缝隙市场第一、品牌道德维度、先锋人群浓度、品牌卖点关联度、品牌创新力,亲密粉丝浓度、活跃会员浓度等等。

“消费者心智”是营销人性的考量。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认知性、体验性、创造性、价值性、独立性、尊严性。生理需求满足有价,心里需求满足无价。

笔者过去文章提过,世界营销的百年几乎由美国主宰,一度时期“操纵顾客选择”的硬营销盛行,而今天看共享同理、推己及人的营销理念最终才能赢得消费者。

“新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产业边界的重大调整,也必然倒逼企业战略、品牌、营销的转型和升级。“新经济”必须研究“数字经济“和“双碳”背景下,消费样态的变化。探求前沿消费我们还必须研究AI驱动的碳足迹规划,从中我们看到企业战略要素到个体记录,越来越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场景。“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不只是社会责任、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新经济”的营销需要我们调整经营既定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着力研究企业的“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发展;着力研究寻求企业良好的边际效益比值;着力研究企业背景以及企业所处利润区;着力研究企业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和趋势;着力研究企业的竞争地位和赢利能力;着力研究企业商业模式的主要要素及价值实现路径。

(袁清,央媒财经评论员,研究员,营销专家)

◆来源:东台时空,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