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吕思勉)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已出版的著作有六七百万字,通史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等,断代史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还有《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史学四种》等专著。

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不忘普及历史知识,这本《三国史话)就是作者所写的通俗历史读物。

《三国史话》作为文化社丛书的一种,l94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收入史话16篇,198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订《论学集林》时,除了对原书作了少量删改,又增加了"三国史话之余"4篇。

本书以开明版《三国史话》为底本,补入4篇"之余"。除个别明显排植错误作了改正外,其余一仍其旧,未作删改。

目录

一楔子

二宦官

三外戚

四黄巾

五历史和文学

六后汉的地理

七董卓的扰乱

八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九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十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十一赤壁之战的真相

十二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十三替魏武帝辨诬

十四从曹操到司马鼓

十五替魏延辨诬

十六姜维和钟会

十七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十八司马摊如何人?

十九司马氏之兴亡

二十晋代豪门斗富

一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现在中国的书籍,行消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他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遥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缪的,知遭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那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二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原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乱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做《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做《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做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自己是错的。

然则阉割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说到这里,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义的事情。诸位知道刑字是怎样讲的呢?在下发这个问,逆料诸位一定会说:刑字不过是惩罚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来,剥夺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种。然而古代的邢字,却不是这样讲的。在古代。必须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使之成为不能恢复的创伤,然后可以谓之刑。十三经里,有一部书,唤做《周礼》。《周礼》全是记古代所设的官及各官的职守的。其体例,极似明清时的《会典》。须知《会典》原是依据《周礼》的体例编成的。不但《会典》的体例是摹仿《周礼》,就是隋唐以后的官制,其大纲也是摹仿《周礼》制定的。《周礼》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宫,后世就摹仿之而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周礼》的地官司徒,就是后世的户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宫,都属司徒管辖。他们都可以治理狱讼。狱便是现在所谓刑事。讼便是现在所谓民事。然而他们所用的惩罚,只能到拘禁和罚作苦工为止。如要用兵器伤害人的身体,那是要移交司寇办理的,司寇便是后世的刑部,其长官称为司寇。寇是外来的敌人。听讼之官谓之士,其长官谓之士师。师字的意义是长,士师就是士的长。士则本是战士的意思。然则古代用兵器伤害人的肉体,使其蒙不可恢复的创伤,其根本,实在是从战争来的,不是施之俘虏,就是施之内奸。后来社会的矛盾渐渐深刻了,才有以此等惩罚施之于本族,用之于平时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机关里,还是不能用。这一因其为习惯之所无,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术,本非治理本族的机关里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到别一种机关里不可。把现在的事情比附起来,就是从司法机关移交军法审判了。古代有所谓五刑,都是伤害人的肉体的。便是墨、劓、剕、宫、大辟。墨是在脸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亦作膑,是截去足指。宫,男子是阉割,女子是把他关闭起来。大辟是杀头,这是伤害人的生命的,和墨。 劓、剕、宫又有不同所以又称为大刑。五刑对于男子,都是伤害身体的,独宫刑对于女子不然,不过是拘禁。这亦可见伤害肉体之刑,原起于军事,因为在军事中,女子倘或做人俘虏,战胜的人还要用来满足性欲,所以不肯施以阉割,于是自古相传阉割之刑,只对于男子有之。到后来,要将此刑施于女子,就只得代以不伤肉体的拘禁了。伤害身体的刑罚,最初只施诸异族,或者内奸。所以较古的法子,是"公家不畜邢人,大夫不养。这话亦见在《礼记王制》上。因为俘虏原来是敌人,内奸是投降异族的,也和敌人一样,怕他们报仇之故。到后来伤害身体的刑罚,渐渐的施诸本族了,于是受过刑罚的人,其性质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们做些事情。《周礼》这一部书,从前有人说他是周公所做的,这是胡说。这部书所采取的,大概是东周以后的制度,时代较晚,所以受过各种刑罚的人,都有事情可做。而其中受过宫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内"。因为古代的贵族,生怕他的妻妾和人家私通,所以在内室里要用阉割过的人。到后来,就有一种极下践的人。虽未受过宫刑,而希望到贵族的内室里去服役,就自行阉割,以为进身之阶了。宫刑,当隋文帝时业已废除。自此以后。做内监的人,都是自行阉割的。汉时虽还有宫刑,然据《后汉书宦者列传序》里说当时的宦者,亦以自行阉割进身的为多。后汉时的宦官,既专用此种人。自此以后,宦官二字,遂成为此种人的专称,失其本义了。

三外戚

我们规在。亲戚二字是指异姓而言,古代却不然。戚字只是亲字的意思。凡是和我们有血统上的关系的,都谓之戚。我们的血统是有父母两方面的。父亲的父母和母亲的父母,父亲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的兄弟姊妹。和我们的关系,正是一样,夫妻之间,妻对于夫之父母,和夫对于妻之父母,其关系也是一样的。但是从父系家庭成立以来。父亲一方面的亲属和我们是一家人,母亲一方面的亲属却是两家人。夫妻之间。妻是住在夫的家庭之内的,夫的家就是妻的家,妻的家却不是夫的家。凡在家庭团体以外的人,古人都于其称谓之上,加一个外字,以示区别。所以母亲的家庭,称为外家。母亲的父亲,称为外祖父母。妻称夫的父母为舅姑。夫却称妻之父母为外舅外姑。外戚二字,正是一个意义。就是指不是一家的亲属。单用一个戚字,或用亲戚两字,则是指一个家族以内的亲属的。古人对于血统有关系的人,亲情特别厚,后世的人却淡薄了。世人都说;这是古代的人情厚,后世的人情薄。其实不然。亲密的感情,是从生活的共同来的。所谓生活的共同,并不限于财产相共。凡一切事实上的关系都是。如几个人共同经营'一件事业。共同研究一种学同。都是生活有关系。所以现在同事或同学之间,感情会特别亲厚。人类的团体,其范围是愈扩愈大的。所以愈扩愈大。则其根原是经济上的分工合作。价如现在,上海木匠所用的木材,或者是江西、湖南等省版来的,或者是外国服来的。如此,上海的木材行,就不能不和江西、湖南等省的人有关系,甚而至于不能不和外国人有关系。各省或各国的人都可以做起同事来。既利害相同,又时时互相接触,彼此之间,自然容易互相了解,而其感情自然也易于浓厚了。这是举一事为例,其余一切都是如此的。古人则不然。其时交通不便,这一个部族和那一个部族,往往不相往来。事实上有关系和互相接触的,都限于部族以内。亲厚的感情,自然也限于部族以内了。古代同部族之中,大抵是血缘有关系的人。后人不知道其感情的亲厚,由于当时人的生活局促于部族之内。误以为血缘有关系的人,其感情自然会特别亲厚。遂以为血缘有关系的人,其间另有一种天性存在。这真是倒果为因。假如血缘有关系的人,其间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天性存在。那末,把小孩从小送入育耍堂里,为什么长大后,不会自然认得其父母呢?所以现在伦理上所谓天性,无不是事实所造成,根本没有一件是生来就有的性质。读者诸君一定要驳我,说别种性质都可以说是事实造成的,母爱怕不能这么说罢?不然,最初的人类如何能绵延到如今呢?当时是没有所谓社会习染的,最初的母亲,如何会自动抚育其子女呢?要问这句话,只要请你就动物试脸试验。假如你家里有雌猫,当他生小猫的时候,你试把他自己所生的取掉,换几只别一只猫所生的小猫给他,他一样会把乳给他吃的。可见母猫的哺乳小猫。只是满足他自己的哺乳欲,哺乳欲是并不限于自己所生的幼儿的。人类远古的母亲怕也是如此。以当时人类能力的薄弱,俏使个个母亲都只肯抚育自己所生的子女,那怕人类真不会绵延至于今日了。然而人类这一类倒果为因的误解。是非常之多的。既误以为血缘相近的人,其间有一种特别的天性,就以为血缘相亲近的人,在伦理上应当特别亲厚,于是有国有家的人,也就要特别任用自已的亲戚了。亲戚分为两种:一种是父系时代自己家里的人,后世谓之宗室。一种是母亲家里或者妻子家里的人,后世谓之外戚。

伦理上的训条只是一句空话。到实际上的利害和伦理上的训条相冲突,普通人是不会遵守训条、不顾利害的。所以古人误以为宗室外戚和自己特别亲厚。而把他封了许多国,到后来,其冲突就起于宗室和外戚之间。因为并吞人家的国,利益大了,就顾不得什么一家不一家,亲戚不亲戚。试看东周列国,互相吞并,其间哪一国不有同姓或者婚姻的关系呢?然而直到汉朝,人心还没有觉悟。汉高祖得了天下,就把子弟及同姓分封了许多在外边,而朝内之事,则专一付托吕后。诸位读过《两汉演义》么?韩信、彭越,是何等样利害的人?为什么都会给吕后杀掉?这不是汉高祖自己在外面跑,把京城里一切政治都交付给吕后,才会这样么?倘使吕后亦像别一朝太平时代的皇后,专门坐在宫里,不管外事,能够忽然跳起来杀掉这两个人么?可知后来目后的临朝称制,事非偶然了。

一种不适宜的制度。人类是非经过长久的经验,不会觉悟的。把宗室封建于外,后来耍互相攻击,甚而至于对天朝造反。这是从封建时代就积有很长久的经验的。所以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一己不肯再封建子弟。汉高祖虽不行其法,到景帝时吴楚七国造反之后,也就觉悟其制度之不可行,把所封的王国,地方都削小,政权也都夺去了。至于外戚秉政,足以贻祸,则其经验较浅。因为古代等级森严,诸侯是要和请侯结婚的,和自己国内的大夫结婚,是个例外。所以古代国内,甚少外戚,自然不会撞出多少祸事来。所以在汉代,前汉为外戚王氏所篡。后汉还是任用外戚。所用的外戚,没一个有好结果,然而一个外戚去,一个外戚又来。正和辛亥革命以前,一个皇帝被打侧,又立一个皇帝一样。当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总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这制度不好。咨如我们现在。天天骂着奸商,却没人攻击商业制度一样。

四黄巾

后汉的乱源,还有一个黄巾贼。黄巾贼的事迹,料来诸位都知道的了。用不着在下来谈。在下却想借这机会和诸位谈一谈道教。

大家不都知道,在江西的龙虎山上,有一个张天师么?这天师的称号,从何而来?据《魏书,释老志》说。是这样的:当魏世祖时,有道士寇谦之,少修张警之术,后来太上老君下凡,授以天师之位,据太上老君说:自从天师张衡去世,地上久已无修善之人。因为寇谦之为人好,修道诚,所以特将此位搜给他的。然则张陵是第一位天师了。张液是谁?便是三国时代割据汉中的张鲁的祖父。

据《三国志》说:张睦是在四川的鸽鸣山中学道的。要掌他的道的人,都要出五斗米,所以时人称为米斌。张咬的道,传给他的儿子张衡,张衡又传给他的儿子张普,然而《后汉书,灵帝纪》说:中平元年七月,巴郡妖巫张情反。《注》引刘艾说:张帝餐人治病,病好的给他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三国志,张奋传注》引魏文帝所做的《典略》也说:灵帝时妖城大起。在现在陕西省城一带,就是汉朝人所称为三辅的地方,有胳暇。在东方有张角。在汉中有张情。张情之道,称为五斗米道。并没有说起什么张使和张衡。张情和张鲁,都是益州牧刘焉手下的军宫,刘焉差他俩去夺取汉中的。既得汉中之后,张普又将张惰杀却,而并其众。《典略》说五斗米道。本起于张情,张誉在汉中,因百姓相信张情的道,把他增加修饰的。倘使张鲁之道,真系受之于其父祖。则三代相传,历时不为不久,为什么魏文帝和他是同时代人。绝不提及其父祖?而且张鲁是江苏丰县人。魏文帝说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大略相同,张角是巨鹿人,巨鹿是现在河北的宁晋县;还有被孙策杀掉的于吉,是琅邪人,琅邪是现在山东的请城县;其地亦都在东方,为什么五斗米道独出于四川?江苏人跑到四川去传道,固然不是没有的事,为什么其道在四川又并无影响呢?《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刘焉传》,都说张鲁的母亲是住褥鬼道的。因此在刘焉家中进出,亦不说他的鬼道和他的丈夫张衡、公公张陵有何关系。然则张陵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殊不可知。似乎张鲁既据汉中之后,因人民信攀五斗米遭,不能不行,而又不愿意承认此道出于其仇敌张修;五斗米道既为人民所薄奉,把来装在自己的祖父和父亲身上,至少在当时的环境里是光荣的;而且三代相传,则根抵深厚,又可以引起人民信仰之心;于是妄言其道出于父祖。然则张使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殊不可知,而后世自称为他子孙的人,居然代代以天师自居;历代的政府,也居然多加以天师、真人等封号;倘使张陵有知。怕也要觉得出于意外罢?

还有,后世所谓道教,。其根原,分明是出于张角、张情、张鲁、于吉一斑人的,和老子毫无相于,他们却都奉老子为始祖。因为老子这一派学问,古代称为道家,他们的教就称为道教;而且竟有称佛道为释老的,如《魏书》的《释老志》便是,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说:这是因黄帝而牵及老子的。据'后汉书》说,张角所奉的道。称为黄老道,而《典略》说张精在汉中,并不官吏,但令教中的祭酒治理百姓,祭酒要将老子的五千言教人学习。老子的五千言和张愉之道有何关系,而要使人学习呢?原来秦汉时的方士,就是教秦始皇、汉武帝派人到海外去寻神仙、炼合丹药、服之以求不死的,都依附于黄帝。黄帝是没有书的。老子却有五千言。黄老在秦汉时代是并称的。张角、张情、张鲁、于吉等的道术,本来和方士有相当的关系,就因黄帝而牵及老子,把老子的书来使人诵习了。反正是当他咒语念,管什么惫义合不合,念的人懂不懂呢?而老子,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被人牵去,作为他们教中的始祖了。倘使老子地下有知,怕更要莫名其妙罢?

五历史和文学

讲(三国志》,大家所最喜欢听的是战事。我现在说了许多话,一点战事也没有提到,读者诸君一定要不耐烦了。且慢。战事是可以讲的,《三国演义》式的战事,却不能讲,因为这根本是文学。不是历史。文学固然有文学的趣味,历史也有历史的趣味。充满了离奇变幻的情节,使人听了拍案惊奇,这是文学的趣味。但意义实在是浅薄的。因为文学是刺激感情的东西。要求感情满足,其势不能使人多用心。所以演义一类的书,所说的军谋和外交手段等,看似离奇变幻。神出鬼没,要是我们真肯用心,凭粉事理想一想,就知道他所说的话,都极幼稚。只好编小孩子罢了。讲历史却不然。历史上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其中如军谋和外交问题等,关系何等重大!应付这些问题的人,各方面都要顾到。而他们当日的环境,就是他们四面八方的情形,十分里倒有八九分是我们现在不知道的。那末,他们当日应付的手段,我们如何会了解?更何从批评其得失呢?俗话说:肠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协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间魔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现者看起来,这个间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办法,他就决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其实何尝是如此呢?读史的所以难,解释古事、批评古人的所以不可轻易,其原因就在乎此。然则史事根本无从说起了,还会有什么趣味呢?不,听我道来。古人的环境我们固然不能全知道,也不会全不知道。因而古人所做的事情,我们决不能全了解,也不至于全不了解。所以解释古事、批评古人,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不过要很谨慎的,限于可能的范围以内罢了。谨守着这个范围,我们能说的话,实在很少。然在这些少的话中。却多少见得一点事实的真相。其意义,要比演义等假设之以满足人的感情的深长得多。满足感情固然是一种快乐,了解事实的真相,以满足求知的欲望,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所以有史学天才的人,听了我的话,固然不会比听《三国演义》乏味。就是通常人听了我的话,也不一定会觉得乏味的。因为历史上有许多问题,原是普通的问题。人人能够了解的,学问的能够通俗化。其原因就在乎此。

六后汉的地理

现在要说三国时的战事了,却还要请诸位耐烦一些,听一听东汉时地理的情形。东汉的行政区划是分为十三个州。十二个州各有一个刺史,又有一个州则是属于司隶校尉的。把现在的地方说起来,则幽州包括河北省的北部和热河、辽宁两省,还包括朝鲜半岛的北部。因为朝鲜在汉时,也是中国的郡县。

冀州河北省的南部。

并州山西省的大部分、陕西省的北部和察哈尔、绥远两省的一部分。

凉州大略是现在的甘肃和宁复两省。

青州山东省的东北部。

充州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豫州河南省的东南部和安徽的红北。

徐州山东的东南部和江苏的江北。

扬州江苏、安徽的江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

荆州河南的西南部和湖南、湖北两省。

益州陕西省的南部和四川、云南两省。

交州广东、广西两省,还包括现在的越南。因为越南在汉时。也是中国的郡县。

司隶校尉河南省的西北部,山西省的西南部。陕西省的中部。

七董卓的扰乱

现在真要说起兰国时的战事来了。说起三国时的战事来,第一个要提到的,便是董卓。董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三国的纷争,起于汉献帝初平元年东方州郡的起兵讨伐董卓。其时为公元一百九十年。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把东吴灭掉,天下才算统一。其时为公元二百八十年。分裂扰乱的局面,共历九十一年。政治上最怕的是纲纪废坠,纲纪一废坠,那就中央政府的命令不能行于地方。野心家纷纷乘机割据,天下就非大乱不可了。专制时代的君主,虽然实际也无甚能力。然而天下太平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大家都听中央政府的命令惯了,没有机会可乘,决没人敢无端发难。后汉时,离封建时代还近,薄君的思想极为普遥。读过书的知兵大员,虽然很有威望,兵权在手。也都不敢违犯中央的命令。黄巾虽然勾结很广,起兵时声势浩大,幸而张角并非真有才略的人,一起兵,就被官军扑灭了。其余党虽然未能尽绝;黄巾以外,各地方的盗贼虽然还不少;都是迫于饥寒。并无大志。倘使政治清明。再有相当的兵力辅助,未始不可于短期之内剿抚平定的。何进的死,虽然京城里经过一番扰乱,恰好把积年盘据的宦官除掉了,倒像患外症的施行了手术一般。所以经过这一番扰乱以后,倒是一个图治的好机会。而惜乎给蓝卓走进去,把中央的局面弄糟了。正给有野心要想割据的人以一个好机会。自此以后,中央政府就命令不行,政治上的纲纪全然失去了。所以论起汉末的分裂来,董卓确是一个罪魁祸首。

董卓初进京城时,也未始不想做些好事。当后汉担灵二帝时,宦官专权,曾诬指反对的人为党人。把他们杀的杀,治罪的治罪,最轻的,也都不准做官。这个在古时谓之锢,所以史家称为党锢之祸。童卓初进京时,替从前受祸的人一一昭雪。而且还引用了一班名士。有名的蔡誉表字唤做伯嗒的,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所喜欢的人,只做军官,并不参与政治。倘使他真能听这一班名士的话,约束手下的武人,政治也未始不可渐上轨道。苦于他其实是不懂得政治的人。一上政治舞台,便做了一件给人家藉口的享。那便是废少帝而立献帝。在专制时代,无故废立,那是怎样容易受人攻击的事啊!公忠体国一之臣,固然皇帝不好,不敢轻于废立。就是奸雄想要专权,甚而至于想要篡位的,也正利于君主r的无用,何必要废昏立明?历代慈轼之事,能够成功的,都在权势已成。反对自己的人诛锄已尽之后。哪有一入手便先做一件受人攻击之事的呢?董卓的举动如此,就见得他是一个草包了。而他所以失败之由,尤其在于不能约束兵士。当时洛阳城中,富贵之家甚多,家家都有金帛。他就放纵兵士,到人家去抢劫。还要奸淫妇女。有一次,他派兵到洛阳附近的地方去。这地方正在作社。人民都聚集在社庙附近。他的兵,就把男人都杀掉。再抢了他们的车,把所杀的人头,挂在车辕上,载其妇女而还。这件事,《三国演义》上也曾说及的。《三国演义》的话,有些固然靠不住,有些却是真的。这件事,正史中的(后汉书)上也有,并非做《三国演义》的人冤枉他。董卓的军队如此。就连京城里的秩序都不能维持,还说得上收拾天下的人心么?无怪东方州郡要起兵讨伐他了。

东方的兵一起,蓝卓的所作所为,就更不成话了。他的兵,虽也相当的强,然而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东方州郡的兵,声势浩大。也不易力敌的。于是想到从洛阳迁都长安。一者路途遥远,且有函谷关之险可守,东方的兵不容易到。二者董卓是西凉人,所用的是西凉的兵,长安离他的老家近些。这还可说是用兵的形势不得不然。然而迁都也有迁法。他却令手下的兵,逼着人民迁徙。当时洛阳居民共有数百万人,互相践踏。也有饿死的,也有遇着抢劫而死的。死尸堆满在路上。他自己带兵,仍留在洛阳附近。,--把火,把皇宫、官署、民居都烧毁了。二百里内更无人迹。他又使吕布把汉朝皇帝和官员的坟,都掘开了,把坟中所藏珍宝取去。你想这还成什么行为?无怪批《三国演义》的人,要说他是强盗行径,不成气候了。

当时东方的兵。如果能声罪致讨,这种无谋的主帅,这种无纪律的军队,实在是不堪一击的。至多经过一两次战事,就平定了。苦于这些州牧、郡守,都只想占据地盘,保存实力,没有一个肯先进兵。其中只有曹操,到底是有大略的人。他虽然是散家财起兵,本来并无地盘的,倒立意要成就大事。替义兵画了一个进取之策。诸人都不听。曹操就独自进兵。董卓的兵力是相当强的。合众诸侯的力璧以攻之。虽然有余。单靠曹操一个人的力量,自然不够。兵到荣阳,。就给董卓的部将徐荣打败。然而曹操的兵虽少,却能力战一天。徐荣以为东诸侯的兵都是如此。也就不敢追赶。这时候,童卓的兵似乎胜利了,却又有一个孙坚,从豫南而来。孙坚是做长沙太守的。汉朝时候。湖南还未甚开辟。长沙僻在南方,与中原大局无甚关系。徜使做太守的是一个苟且偷安的人,大可闭魔息民,置境外之事于不问。孙坚却是有野心的。他听得东诸侯起兵讨卓,也就立刻起兵。路过荆州、南阳,把刺史太守都杀了。前到普阳,这就是现在河南的备山县,为从南阳到洛阳的要道。这时候,袁术因畏惧盆卓,屯兵在此。便表荐孙坚做豫州刺史。孙坚向北进兵。也给徐荣打败。明年,孙坚收兵再进。董卓使吕布、胡珍去拒敌。二人不和。军中无故自乱。给孙坚打败,把他的都督华雄杀掉。华雄明是被孙坚所杀的,《三国演义》却说他被关公所斩,这就是演义不可尽信之处了。于是孙坚进兵,离洛阳只有九十里,董卓自己出r战,又败。乃留兵分屯关外,自己也退到长安。

重卓这时候,大抵是想雄据关内,看东诸侯的兵将怎样的。果然东请侯心力不齐,不能进兵。孙坚进到洛阳,修复了汉朝皇帝的坟墓,也就无力再进了。而且这时候,洛阳业己残破,不能驻兵。只得仍退到鲁阳。y!倘使这时候,董卓的所作所为,成气候一些,确也还可以据守关内。无如他的所为,更不成气候了。他在关中的娜县,造了一个坞。据《后汉书)说:高厚各有七丈。《后汉书》注,是唐朝的章怀太子做的,据说其时遗址还在,周围有一里一百步。他在娜坞中,堆积了三十年的粮食。说:"事成雄据天下,事不成,守此也足以终身了。你想:乱世的风波,多着呢,险粉呢,那有这种容易的事?而且他一味暴虑,不论文官武将。要杀就杀。于是再没有人归心他。再到明年,就是汉献帝的初平三年,就给王允吕布合谋所杀。这件事的大概,料想请君都知道的。不必细讲了。

董卓虽死,朝廷却仍不能安静。事缘蓝卓虽死,他手下的军队还多着呢,都没有措t得妥姑。排布这件事,是要有些政治手腕的。主允虽然公忠,手腕却缺乏。没有下一道赦令暂安他们的心,然后徐图措置。当时董卓的女婿牛辅。屯兵在现在河南的陕县,吕布既杀蓝卓,派李肃到陕县,要想把皇帝的命令,杀掉牛辅。这如何办得到?于是李肃给牛辅打败了。吕布使把李肃杀掉。这其实也是冤枉的。牛辅心不自安。有一次,营中的兵,有反去的。辅以为全营都反,取了金宝,带着亲信五六个人逃走,他的亲信又垂涎他的金宝。把他杀掉,将头送到长安。他的部将李催、郸祀、张济等,本来是去畏略现在河南省的东南部的,回来之后,军中已无主将。又听得璐育说:京城里要尽杀凉州人。急得没有主意,要想各自分徽,逃归本乡。当时有一个讨虏校尉,名唤贾诩的。也在军中。对他们说道:你们弃众单行。一个亭长,。就把你们绑起来了。不如带兵而西,沿路收兵,替盆卓报仇。事楷成功了,还怕什么?不成,到那时再想法逃走,亦未为晚。一句话点酿了李催等,就照着他的话行。大约当时想乱的人多了,沿路收兵,居然得到十几万。就去攻长安城。十天工夫。把城攻破了。吕布战败逃走,王允给他们所杀。于是长安为李催、葬祀所据。张济仍分屯于外。李催、郭祀的不成气候,自然也和董卓一样的。纵兵到处抢劫。当时长安附近,人民还有几十万家,因此穷到人吃人。两年之间。几乎死尽了。后来李催、郭沱又互相攻击。李催把汉献帝留在营中,做个质当。却派公娜到郭祀营中讲和。郭把便把他们都扣留起来。幸得张济从外面来,替他们讲和,汉献帝才得放出。献帝知道在李催、郭祀等势力范围之下。总不是一回事。派人去请求李催,要东归洛阳。使者来回了十趟李催才答应了,献帝如奉到赦令一般,即日起行。此时护卫献帝的:一个是杨定,乃盆卓部将,一个是杨奉,本来是白波贼帅,后来做李催部将,又反李催的。一个是董承,是牛辅的部将。走到华阴,有一个带兵的人,唤做段垠的,把献帝迎接入营。段垠的为人,是比较成气候一点的。却和杨定不合。杨定就说他要造反,发兵去攻他的营'恰好李催、郭把把皇帝放走了,又有些懊悔,乃合兵去救段烧。杨定逃奔荆州。献帝乘机脱身。而张济又和杨奉、董承不合,和李催、郭祀合兵来追杨奉、童承大败。乃诈与李催等讲和,而暗中招白波帅李乐、韩退、胡才等和南匈奴的兵来,把李催等打败。李催等合兵再来,杨奉、蓝承等又败。乃逃过黄河,暂住在山西安邑县地方。韩退又和龙承相攻。萤承逃奔河内。就是现在河南的武阶县。河内太守张杨,叫他到洛阳去,把宫室略为修理。发兵迎接献帝,回到洛阳。此时格阳城中,房屋都没有什么了,到处生着野草。百官都住在颓堵致壁之间'有的自出樵采,有的竟至饿死。在洛阳护卫献帝的,是董承、韩退两人。他俩依旧不和'盆承暗中派人去唤曹操进京,以后的大权,就归于曹氏了。。:。

八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董卓劫迁献帝之后,东方州郡既无人能跟踪剿讨,自然要乘机各据地盘了。当时的南方还未甚发达,在政治上的关系也比较浅。北方:洛旧残破了。从函谷关以西,则还在董卓手里。所以龙争虎斗,以幽并青冀兜像徐七州和荆扬两州的北部为最利害。这就是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中江汉淮三条大水沿岸的地方。

当灵帝末年,做幽州牧的是刘皮。他是汉朝的宗室。立心顺为仁厚,居官甚有贤名,颇得百姓爱戴。然实无甚才略。幽州有个军官唤做公孙珑。性情莱彗,而手下的兵颇强,自然不免有些野心。不过当政治上秩序未大坏时。还不敢公然反抗罢了。到董卓行废立之后,情形又有不同。献帝既系蓝卓所立,在专制时代的皇位继承法上,自不能算做正当。讨伐蓄卓的人,自然有不承认献帝的可能。于是袁绍和冀州牧韩馥联合,要推刘皮做皇帝。刘皮是没有实力的人,假使承认了,岂非自居叛逆,甘做他人的傀任:所以坚决不受。反派人到长安去,朝见献帝。献帝正为董卓所困,想要脱身而无法。见刘虞的使者来,大喜。此时刘虞的儿子刘和,还在长安做官。献帝就叫他回见父亲。密传诏旨:令刘皮派兵来迎。刘和不敢走函谷关大路,打从现在商县东面的武关出去。这时候袁术因惧怕盆卓,带兵驻扎在南阳。恰好孙坚自长沙带兵而北,把南阳太守杀掉,袁术就趁此机会,把南阳占据起来。迎接皇帝,是一件大有功劳。而且存心要想专权。也是一件大有希望的事。有此机会,袁术如何肯让刘虞独占。刘和经过其境,袁术便把他留下,派人去告诉刘虞,叫他派兵来和自己的兵会同西上。刘虞果然派了几千个马兵来,就叫刘和统带。这事倘使成功。刘虞的名望地位岂不更要增高,公孙珊要把他推翻就难了。所以公孙珊力劝刘虞不可派兵。刘虞不听。公孙珊便串通袁术,把刘和拘留起来,而把刘虞所派的兵夺去。这是蓝卓劫迁献帝以后,关于帝位问题,当时IL个有兵权和地盘的人钩心斗角的一幕。因其事情没有闹大,读史的人都不甚注意,把他淡淡的读过了。其实此项阴谋。和当时东方兵争序幕的开启。是很有关系的。

公孙珊申通衰术,把刘和拘留起来。刘虞派去的兵夺掉,既阻止刘皮迎驾的成功,又可和衰术相连结。他的阴谋似乎很操胜算了。于是志得意清,以讨伐童卓为名,带兵侵入冀州,要想夺韩馥的地盘。韩敌如何能抵敌?谁知坦娜捕蝉,黄雀又随其后。鹉蚌相持,渔翁得利,反替衰绍造成了一个机会。此时衰绍正因萤卓西迁,还军河北。便乘机派人去游说韩艘。韩馥乃弃官而去,把冀州让给袁绍。衷的高、曾、祖、父都是做汉朝的宰相的,归心于他的人很多。其才能,比之韩馥,自然也要高出几倍。公孙琪要占据地盘不得,反而赶去了无用的邻居。换了一个强敌来。世界上的事情,正是变化多端,不由得人打如意算盘了。

袁绍和公孙珊地势通近,自然是要想互相春并,不会合式的。袁术和公孙玻连结,对于北方也有一种野心。平空跳出一个衰绍来,这种野心不免要受一个打击。自然要和袁绍不对,顾不到什么弟兄不弟兄了。曹操和袁绍是讨卓时的友军。当群雄初起之时,各人都怕兵力不够,总想多拉帮手不是利害真相冲突之时,总要戴着假面具,互相利用。这是当时曹操、刘备、吕布等所以内虽不和,而当人家穷困来投奔时,总要假意敷衍,不肯逮行决裂的原因。袁曹初时的互相提携,理由亦不外此。此时充州北境,适有乱事,本来的地方官不能平定。曹操带兵去把他打平了。袁绍就表荐他做东郡太守。此事在汉献帝的二年,明年,青州黄巾攻入充州。充州刺史刘岱为其所杀。济北相鲍信。是最赏识曹操的。就劝刘岱手下的人共迎曹操为充州牧。此时黄巾声势浩大,曹操和鲍信进兵讨伐。鲍信力战而死。曹操到底把黄巾打破。黄巾投降的共有三十多万人。曹操把他精锐的留下,编成军队,称为青州兵。这些都是百战的悍贼。于是曹操不但得充州为地盘,手下的军队也比较精强了。南阳在后汉时。也是荆州的属地。这时候的荆州刺史是刘表。己从今湖南境内迁徙到湖北的襄阳,和中原之地接近了,和南阳势尤相逼。孙坚也是个没有地盘的人,屯扎在河南鲁山县境内。袁术就表荐他做豫州刺史,和他互相联结,要想夺刘表的地盘。这样一来,袁绍就要和刘表联结。而徐州和充州是相接境的。徐州可以吞并竞州。竞州也可以吞并徐州。徐州牧陶谦,照《三国演义》上着来,是一位好好先生,这个不是真相。他虽无才能,而亦颇有野心。青州刺史田楷,则本系公孙珊的人。当时的斗争,遂成为冀州的袁绍、充州的曹操、荆州的刘表站在一条线上。幽州有实权的公孙玻、寄居荆州境内的袁术和像州的孙坚、徐州的陶谦站在一条线上的形势。刘备是以讨黄巾起兵的,后来跟随公孙珑'公孙珊荐他做平原相。。平原属于青州,常做田楷的帮手,所以也在公孙琪、袁术战线之内。

两个集团开始斗争,袁术和公孙瑞一方面是失败了。公孙珊进兵攻袁绍,既为所败。衰术使孙坚攻刘表,虽然战胜,围困襄阳,然孙坚的用兵太觉轻率,因单马独出,被刘表的军士射杀了。刘表就进兵截断袁术的粮道。此事在汉献帝的四年。前一年,公孙珊已经发动刘备和陶谦,进兵山东西北境,以遭衰绍。给袁绍、曹操联合打致。至此,袁术又自己带兵到现在像东的陈留。又给曹操打败了。袁术逃到九江。汉朝的九江郡,在现在安徽的寿县,也就是扬州刺史的治所。袁术逃到九江之后,将扬州刺史杀掉,把其地占据起来。寿春虽然是东南重要的都会,其势离北方已经远一步了。询谦却在此时发动大兵以攻曹操。和下那地方自称天子的瞬宣联合,攻取了山东的泰安、费县。进通济宁。这一年秋天,曹操进攻陶谦,连破了十几座城池。明年夏又继续进攻,直打到徐州东境。曹操的攻陶谦,《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说他是要报父仇。这句话是不确的。曹操的父亲名曹禽,是沛国谣县人。汉朝的谁县就是现在安徽的毫县。他被杀的情形:《三国志。魏武帝纪》说:"蓝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后汉书陶谦传》则说他避难琅邪,陶谦的别将⑧有守阴平的,士卒贪他的财宝把他袭杀。这两说须互相补充,才觉得完全。曹禽避难的琅邪。该是现在山东诸城县东南的琅邪山。。重卓之乱,毫县并没有受影响。曹禽所以要避难,乃因曹操起兵以讨董卓之故。这是进人耳目,并非逃避兵灾。所以要躲在山里。汉朝的阴平县。在现今江苏沫阳县西北。其地离琅邪山颇近,所以守阴平的兵会把曹青杀掉。'后汉书》没说出曹者避难的原因。《三国志》则没有说明杀害曹篙的主名。所以我说:二说要互相补充,才觉得完全。至于'三国演义》之说,则出于《三国志注》引《世语》,《世语》说曹青的被害,在泰山、华县之间。汉朝的泰山郡,就是现在山东的泰安县,华县就是费县,大约因陶谦曾夺取其地,所以有此传讹。其说全不足信了。然则曹禽确系陶谦部将的兵所杀。做主将的固然有约束部下的责任,然亦只到约束为止。部将的兵杀人,要主将负约束不严以外的责任。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因曹衡被杀。而曹操声言向陶谦报仇,理由并不充足。不过师出无名,以此作一个藉口罢了。可见得当时用兵的人,论其实际,无一个不意在扩充地盘了。

汉献帝五年Xf曹操东征徐州,张道、陈宫叛迎吕布。充州郡县到处响应,曹操后方的大本营,此时由荀旗、程显主持,只保守得哪城。此外则只有范东阿两县固守不下。。此时确是曹操生死存亡的一个关头。俏使其大本营而竟为吕布所破;或者曹操还救,而其主力军队竞被吕布所粉碎;则徐州未得,充州先失,曹操就要无立脚之地了。幸得三县固守。而,操东征的兵力也还强盛。乃急急还救。一此时吕布屯兵渝阳。《三国志魏武帝纪》说:曹操说:"吕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寨山、亢父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淡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钟遂进兵攻之。这话亦系事后附会之辞。吕布的军队是颇为精锐的。他大约想诱致曹操的兵,一举而击破其主力。所以不肯守险。果然,战时,吕布先用骑兵去攻青州兵。青州兵摇动了,曹操阵势遂乱,给吕布打败。这就是《演义》上渲染得如火如茶的淮阳城温侯破曹操一役。然曹操兵力本强,又是善能用兵的人,断不至于一致涂地。于是收兵再进。相持百余日,这一年,蝗虫大起。谷一解卖到五十多万钱。汉朝的一解,相当于现在的二斗,谷价廉残时,一解只卖三十个铜钱。现在卖到五十多万钱,是加出两万倍了。物质圈乏如此,军队安能支持?曹操只得把手下的兵遗散一部分。吕布也只得移屯山阳。。如此,吕布的攻势就顿挫了,旷日持久,自然于曹操有利。到明年,吕布就为曹操所击破,此时陶谦己死。刘备初与田楷同救陶谦,就离田楷归陶谦,电于小沛。陶谦死时,命别驾嵌竺往迎刘备为州牧。刘备遂领有徐州,吕布为曹操所破,就去投奔刘备。刘备也收容了他。

刘备的才路自然非陶谦之比。倘使他据徐州稍久,未尝不可出兵以攻击曹操,例也是曹操一个劲敌。苦于他旧有的兵力和徐州的兵力都太不行了。而才得徐州,袁术又来攻击。袁术本来是和刘备站在一条故线上的,论理,他这时候该和刘备联合以攻曹操。一他却大图地盘、反而进攻刘备。刘备和他相持。吕布又乘虚以袭其后。刘备腹背受敌,只得逃到现在的扬州,遗人求和于吕布。昌布也要留着刘备以抵御袁术,就招他还屯小沛。于是徐扬二州,因刘备、吕布、袁术三角式的相持,不足为曹操之患,曹操就得以分兵西迎献帝了。

九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诸葛亮隆中之对,有一句话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侠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这句话,是人人知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以为是曹操胜利的一个条件了。其实亦不尽然。中国从前的皇帝,和百姓实在是无甚关系的。除掉异族怪入时,大家把他看做民族国家的代表,效忠于他,就是效忠于民族国家之外,。这一座宝位不论谁坐都好。自食其力的百姓,何苦要帮这一个、打那一个呢?即如前汉为王莽所篡,后来光武帝兴起,还是前汉的子孙。而且王莽宋年起兵的,真正汉朝的子孙和冒充的汉朝的子孙,光武以外还有好几个。大家就都说人心思汉,所以起兵的都要推戴他的子孙。或假托他的子孙以资号召了。其实哪有这一回事?要是人心真个思汉,为什么王莽篡汉时,除掉几个姓刘的和一个别有用心的翟义之外。再没有人起而替汉朝抱不平?倒是王莽灭亡时,还有许多人对他效忠、替他尽节呢?然则把王莽说得如何坏;又说当时海内的人心如何思汉,怕只因做《汉书》的班固本是汉朝的亲戚;他又是一个无识见的人,根本不世得历史是国民的公物,而只把他看成一家的私物罢?。然则说三国史事。一定要把蜀汉看做正统。魏吴看做借窃,也不过是一种陈旧的见解罢了。就说曹操的成功,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多大的关系,也是一个不正确的见解。试问当时因曹操挟天子而归顺他的,到底是哪一个?刘备、孙权不就是明知其挟天子而还要和他抵抗的么?然则曹操的所以不可与争锋,还是拥百万之众的关系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关系小。曹操所以能有相当的成功,还是因其政治清明,善于用兵,和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没有多大的关系。

虽然如此,所谓皇帝,在事实上如其略有可以利用之处,想做一番事业的人还是要利用他的。这不过是政治手腕的一个方便,以利用为便则利用之。以推翻为便则推翻之罢了。这在汉献帝初年,本来有两条路线可走。当东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别立一君,而否认了汉献帝,本亦无所不可。所以袁绍就想走这一条路线。因刘皮的不肯做傀偏而未能成功。到曹操平定充州之后。要出来收拾时局,这时候的形势,利用汉献帝却比推翻汉献帝便利些。所以曹操就走了后一条路线了。

十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袁绍是曹操的大敌。他不但地广兵强,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势力极大,即论其才具,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从袁绍败后。北方就没有人能和曹操抵敌的了,虽然并没有全平定。曹操的破袁绍,事在汉献帝建安五年。《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说:"初,植帝时,有黄星见于楚宋之分。。辽东般逮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绍,夭下莫敌矣。钟这些话,固然是附会之谈。然而当时的人重视袁曹的战争,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说衰绍的才具并不算弱呢?读史的人都说衰绍地广兵强,而当曹操没有平定河南以前,不能起而与之争衡,坐令他破陶谦,平吕布,且收服了刘备,赶走了衰术,到他养成气力,挟夭子以令诸侯,再要起来和他争衡,就难了。其实不然。要和大敌争衡,先要后方没有顾虑。衰绍的地盘,是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在建安四年以前,问题正多着呢。别的且不论,公孙珊就是到建安四年三月。才给衰绍灭掉的。而在建安三年的冬天,吕布业已给曹操灭掉了。到四年的春天,河内太守张扬为其将张丑所杀,又有一个唤做硅固的,毅掉张丑,归附袁绍,曹操就进兵把他打破,这一年八月里,曹操进兵黎用,旋又回兵。而分兵把守官渡。。此时曹操的兵力,业已达到河北了。袁绍从公孙玻破灭以后,就派他的大儿子袁谭去守青州,第二个儿子袁熙去守幽州。又派他的外甥高斡去守并州,其布置并不算迟。至于说他坐视曹操入居中央,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致于己不利,则当时抉着一个天子,实际并无甚用处,在上一节中业经说过;而袁绍在曹操迁献帝都许之后,曾经挟着兵威,胁迫曹操,要令他把献帝迁徙到哪城①,置于自己势力范围之内。袁绍的本意,是要否认献帝的,此时又有此转变,其手段也不算不敏捷。曹操自然是不肯听的。因为曹操断不是虚声所能恐喝的,袁绍此时。既因河北内部尚有问题,不愿和曹操以实力相搏,自然只好听之而已。然而衰曹的成败。始终和挟天子与否无关,所以这也算不得袁绍的失策。

袁绍兵败之后,当时北强南弱之势,遂变为南强北弱。然亦不过南弧北弱而已,说曹操的兵力就可以'举而扫荡衰绍,那还是不够的。当时曹操乘势追击,冀州郡县多有投降曹操的。然袁绍回去之后,收合散兵,就又把降曹的郡县收复了。曹操的用兵是最精锐不过的,徜使力足扫荡河北,岂肯中途停顿?可见袁绍的兵力也还足以自守了。不但如此。当袁绍未败之时,还分兵给刘备去攻略汝南。汝南降贼龚都等就做了他的内应。可见袁绍对于扰乱曹操的后方。亦很注意。不过大军既败,此等游军就无甚用处罢了。曹操既不能扫荡河北,就回兵许都。旋又出兵南征。刘备就逃奔刘表,龚都等都逃散了。这是建安六年冬天的事。七年春天,曹操又进兵官渡。这一年五月里,袁绍病死了。手下的人立了他的小儿子袁尚,因此和袁谭兄弟失和。然而曹操进攻,还没有能够竟把他打平。到建安八年五月,曹操已把攻取河北之事,哲时搁起,回兵许都,八月里,出兵南征刘表了。袁谭和袁尚,却因曹兵退去,自相攻击。袁谭被袁尚打败了,派人求救于曹操。曹操见机会不可失,才再回兵攻取河北。从建安九年二月里攻击袁尚的根据地邺城,到八月里才攻下。袁尚是本来在外面的,逃到中山。此时袁谭已乘机占领了冀州的东部,就去攻击袁尚,袁尚逃到故安去,依靠衰熙。曹操突然又和袁谭翻脸了。建安十年,在南皮县地方把他攻杀。袁熙、衰尚逃入乌丸。乌丸亦作乌植,乃是一种异民族,在现今热河、辽宁境内的,屡次侵犯边界。建安十一年,曹操筹划出兵去征伐他,在现在河北的东北境辟了两条水路,以便运粮。十二年七月里出兵,因沿海大水,道路不通。先是刘虞被公孙琪所杀,他手下的田畴,立意要和他报仇,就带若宗族,入居徐无山中。。避难的人民依附他的很多。田畴替他们立起章程。申明约束,居然很有条理,北边都很信服他。曹操出兵时,把田畴也招罗在军中。田畴说:旧北平郡之北。本来有一条路,出卢龙塞到柳城去的。。从后汉以来,路绝不通,然而还有些痕迹。倘使从这一条路出兵,攻其不备,一定可大获全胜的。曹操听了他的话,就从这条路出去。果然一战而杀了三个乌丸的酋长,剥下来一个,和袁熙、袁尚逃到辽东。当时的辽东大守是公孙康,也是要据地自立的,袁娜、袁尚的资格岂能服从他?所以有人劝曹操进兵辽东,曹操就逆料他们不能相容。径从柳城回兵。果然公孙康把袁熙、袁尚的头送来了。到此,衰氏才算全灭。从建安四年袁曹交兵至此。前后共历九年,和曹操的破陶谦、吕布、袁术等,前后不过两三年的,大不相同。所以说袁绍确是曹操的一个劲敌。

十一赤壁之战的真相

赤壁之战,是兰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健。

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笠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业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决不会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孙绷的性质,最和孙策相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都逆料他要把后事付托给孙绷,他却把印缓佩在孙权身上,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几句话。不知道真是孙策说的,还是后人附会?孙权足以当之而无愧,却是实在的。只要看他赤壁战时任用周瑜,袭取荆州时任用吕蒙,貌亭战时任用陆逊,就可知道了。孙策虽然长于战陈,然而平定江东。开创基业,也不是一味勇敢就能办得到的。或者他亦有些知人之明,所以把后事付托给他罢?孙权继任之后,一面整理现在江、浙、皖、峨之地,又频年出兵,攻击江夏大守黄祖。。到建安十兰年,把黄祖杀掉。于是孙权的势力,达到现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再向西,就可到现在的汉口,窥伺江睦和襄阳了。而曹操也在这一年进攻刘表。

这时候的刘备,显然是日蓦途穷。倘使没有人和他联合大约只好逃向现在的湖南。汉时的湖南还未十分发达,在那里,也决然不能立足的。所以这时候的刘备真是末日将到了。而不期事出意外,却有个孙权来和他联合。

刘表的死耗,达到江东,备肃便对孙权说:荆州是个紧要的去处,请借吊丧为名,去看看情形。如其刘备和刘表一方面的人没有嫌隙,我们就得联合他。如其彼此乖离。就得另打主意。孙权允许了他。鲁帘就溯江西上,走到汉口,听说曹操的兵已向荆州,。肃也昼夜兼程而进。走到南郡界内,听说刘琼已降曹操了,刘备向南奔逃,。肃就径迎上去,和他在长阪相会。劝刘备和孙权联合。刘备自然欢喜。而刘备手下的诸葛亮,亦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一于是普肃回去复命,诸葛亮从汉口东行,到现在的九江,和孙权相见。这时候,在孙权一方面,就要决定降战之计。据历史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孙权群下会议,大多数主张迎降。其理由是:(一)曹操托名汉相,和他拒敌,似乎是反抗中央。(二)曹操已得荆州的水军,又有步兵。水陆并进,并非专靠马队。所以长江之险,并不足恃。而其(三》则为众寡不敌。只有鲁肃不开口。孙权出去更衣,甫却跟了出去。孙权知遭他有话说,握着他的手道: 你要说什么呢?替肃道:月明才众人的议论,是要误你的,你别要听他。像我是可以投降曹操的,你却使不得。为什么呢?我在你手下。不过做个官儿,投降了曹操,官还是有得做的,你却怎样呢?这几句话,正合孙权之意,孙权便表示容纳。这时候,周瑜因事到都阳去。鲁肃便劝孙权把他召回,共商降战之计。周瑜到了,就决定迎战。他的理由是:(一)北方并未大定,加以关西还有韩遂、马超,曹操的兵决不能作持久之计。(二)则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荆州的人又非心服。(三)而且大寒之际,缺乏马草,天时亦不相宜。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理由也大致相同。于是孙权就决意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了。派周瑜、程普为左右督,普肃为赞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共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替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在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但在地利及军队的长技上说,南方的兵却是占了便宜的,而黄盖又进火攻之计,就在嘉鱼县赤壁地方,把曹兵打得大败。曹操果然不能持久,留曹仁守着扛陵,自带大兵北归。周瑜又跟着攻击,曹仁守不住,只得把江陵也放弃了。于是长江流城无复北兵踪迹,而南北分立的形势以成。

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就有所谓隆中之对,。他的意思,是(一)曹操不可与争锋,(二)孙权可以联合而不可以吞并,(三)只有荆州和益州是可以取为地盘的。《四)如其取得了,到天下有事的时候,派一员上将,从襄阳出南阳一路以攻洛阳,而刘备自己带着益州的兵,去攻关中。如此,就娜舫业可成,汉室可兴,了。这一篇话,近来读史的人因为他和后来的事实太相像了,疑心他是假的。确实,三国时代所谓谋巨的话,靠不住的太多了。这一篇话,我倒以为无甚可疑的。因为这是当时的大势如此,不容说诸葛亮见不到。但是荆州从襄阳以北的一部分,还在曹操手里。沿江一带的要地,又大半给孙权占去了。刘备在此时,只有凯砚着益川,然而益州是个天险之地,刘璋虽说无用,打进去也不容易。所以刘备在此时,还是局促不能发展。

孙权吮方面。却打什么主意呢?其中才雄心狠的,第一个要推周确。他的第一条主意,是趁刘备到现在的镇江去见孙权的时候,把他软禁起来,而把关羽、张飞等分开了,使他们不能联合,而在周瑜指挥之下,去和曹操作战。他这条主意,利害是利害的了。然而刘备被软禁之后、关羽、张飞等能否听周珍的调度,却是一个大问题。军队是有系统的,尤其封建时代的武人,全是效忠于主将的,是个对人关系。只要粉曹操极其厚待关羽,而关羽还要进归刘备,就可知道。吕布投奔刘备。刘备投奔曹操'在当时,刘备和曹操何难把他的敌人杀掉?不过因他们手下都是有人马的,一者未免心存利用,二者杀掉了一个人,他手下的还是要和自己反对的,绷抚两难,所以不得不敷衍、隐忍罢了。倘使当时竟把刘备软禁起来,关羽、张飞等怕不但不肯听周瑜的指挥,还会和他争斗起来,斗而不胜,便降附曹操,图报故主之仇,也是可能的。所以周瑜这条主意,太狠而不可行。他第二条主意,便是合孙权的堂房弟兄孙瑜。去攻益州。攻取益州之后,留孙珍守其地。而他自己回来和孙权共镇襄阳。以图北方。这条主意,却比较稳健了,至多攻益州无成,损失些兵马而已。所以孙权听了他。周瑜就回江陵治兵,不想走到半路上病死了。孙权用鲁肃代他。带兵驻扎在陆口。这是建安十五年的事。周瑜是个极端锋锐的人。鲁肃却稳重了。他是始终主张联合刘备以抵御曹操的,所以当他在任时。孙刘方面得以无事。孙权在这时候,又打了一条主意派人去和刘备说:要和他共攻益州。刘备和手下的人商量,大家都说可以许他,攻下之后,孙权终不能跨过我们的地方。去据有益州,益州便是我们的了。有一个人,唤做般观,却说:"我们合孙权去攻益州,一定要先行进兵。倘使益州打不进去,退回来,难保孙权一方面的人不截我们的后路,这是很危险的。不如赞成他攻益州,而说我们的地方都是新定,兵不能动,请你自己去打罢。"如此一来,刘备侧好截孙权的兵的后路了,孙权自然也不会上当,就终于没有动兵。

在这种情势之下,益州本来可以偷安。不料刘璋却自己把刘备请进去了。你道是怎样一回事?原来刘焉从占据益州以来,始终和本地的人民不甚相合。他曾杀州内的豪强十几个人,以立威严。又招致了关中和南阳一带流亡的人民数万家,用其人为兵。称为东州兵,不免要欺凌本地人,所以本地的小百姓也不归附他。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珠继位,有一个将官唤做赵应的,就举兵造反。幸而东州兵想到自己的地位,全是依靠刘考的,替他出力死战,总算把赵跳打平。然而这样上下离心,到底不是一回事。外面没有间题时,还可以荀安。有什么变动就难了。建安十六年,曹操要去攻张鲁。这个消息传到益州,刘璋手下的张松。就对刘璋说:移汉中是巴蜀的门户。倘使曹操占据了汉中,巴蜀就都危险了。而且蜀中诸将,像庞羲、李异等,都是靠不住的。刘备是你的同宗,善于用兵,又和曹操是冤家,不如招致他来,使他攻取张瞥,如此,曹操就不足虑了。"刘璋颇以为然,就派一个人名唤法正的,带着四千名兵去迎接刘备。这时候,张鲁本来不听刘璋的命令。刘璋之意,大概以为把汉中送给刘备。自己是不吃亏的,而刘备是不会投降曹操的,得他和自己把守北门,就可以不怕曹操了,原也不是没有打算。然而天下没有好人,刘备进了益州之后能否听自己的命令呢?这一层,刘球却没有打算到。张松、法正等都是些倾危之士。不恤卖主求荣的,就劝刘备夺取益州。刘备听了,正中下怀。便随法正入川。刘璋自到涪县,。和他相见。添给他许多兵马,还给了许多粮炯财帛,使他督率白水关。的兵北攻张奋。刘备此时。共有兵马兰万,他却不攻张警,住在霞萌县地方,。大施恩惠,以收人心。当刘备和刘雄在涪县相会时,张松、法正和刘备手下的庞统。都劝他就在会上袭取刘璋。这样事出仓卒,川中的军民如何会服呢?所以刘备不听他们。曹操想西攻张鲁,还没有进兵,却因此引起了韩遂、马超等的反叛。曹操亲自西征,虽然把他打破了。然而进攻张香之事,却亦因此而未能实行。到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又自己带兵去攻孙权。刘备就对刘珠说:孙权差人来求救,我和他本来是互相唇齿的,不得不去救。况且关羽正在和乐进相持,俏使不去救,关羽败了,益州一方面也是要受到段扰的。张奋是只会自守,不足为虑的。请刘璋再借一万名兵。和军资器械,要想东还。刘璋给了他四千名兵,其余的东西都减半发给。这在刘备,不过是借端需索,原未必真个东还,张松听得。却发急了,写封信给刘备,说大事垂成,何可舍之而去?张松的哥哥张肃,见他如此私通外敌,怕他连累于己。更把他举发了。刘璋便收斩张松。发命令给各关的守将,叫他们不得再和刘备往来。刘备就借端装作发怒。庞统替他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是阴选精兵,径袭成都。中策是装做真个要东行,待白水关守将杨怀、高需来送行时,把他捉住,吞并其兵,再行进攻成都。下策是退还白帝城,连合荆州的兵。再打主意。上策还是和在会所袭取刘雄一样的,纵然解决了刘璋一个人,全川军民不服,还是要发生问题。看似解决得快。其实并不是真快。甚而至于枝节更多;至于下策,则竟是把入川的机会放过了;所以刘备采用了他的中策。趁杨怀、高需来见,把他们拘留起来。刘备进了白水关,把关中的兵都收编了,而将其家属留作质当,进据涪县。刘璋派兵抵御,都非败即降。刘备进围锥县,。这锥县是刘璋的儿子刘循守的,到底利害切身,守了一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夏天才破。刘备就进攻成都。刘璋自知无力抵御,守了几十天,就投降了。于是刘备取得了益州,诸葛亮隆中的计划,达到了一半。

十三替魏武帝辨诬

我现在,要替一位绝代的英雄辨诬了,这英雄是谁?便是魏武帝。

现在举世都说魏武帝是奸臣,这话不知从何而来?固然,这是受《演义》的影响,然而《演义》亦必有所本。《演义》的前身是说书,说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而且一种见解,不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也决不会流行到如此之广的;所以对于魏武帝的不正当的批评,我们只能认为社会的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

魏武帝的为人,到底是怎样的呢?这只要看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日他所发的令。便可知。道。这一道令,是载在《魏武故事》上面,而见于现在的《三国志注》里的。他的大要如下:魏武帝是二十岁被举为孝廉的。'他说:。我在这时候,因为我本不是什么有名声的人,怕给当世的人看轻了,所以希望做一个好郡守。"的确,他后来做济南相,是很有政绩的,但因得罪了宦官,又被来强所怨恨,怕因此招致。家祸",就托病辞职了。

辞职的时候,他年约三十岁。他说:"和我同举孝廉的人,有年已五十的,看来也不算老,我就再等二十年。也不过和他一样,又何妨暂时睑居呢?。于是他就回到他的本乡谁县,在城东五十里,造了一所精舍,0想要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时之清。这可见得他的志趣,很为高尚,并不是什么热中于富贵利达的人;而他在隐居之时,还注意于文武兼修。又可见得他是个有志之士。

后来他被征为都尉。又升迁做典军校尉。这是武职了。他说:帕我在这时候,又希望替国家立功,将来在墓道上立一块碑。题为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不想朝政昏乱,并不能给他以立功的机会,而且还酿成了董卓之乱。他在这时候,就兴起义兵。去讨伐董卓。他说:"我要合兵,是能够多得的,然而我不愿意多。因为怕兵多意盛,和强敌争衡,反而成为祸始。所以和董卓打仗时,兵不过数千;后来到扬州苏兵,也以三千为限。。

后来在充州破降黄巾三十万这是他生平做大事业之始。他又叙述他破平衰术、袁绍、刘表的经过。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实话。

魏武帝的已亥令。还有可注意的两端:其(一)是他怕兵多意盛,不敢多招兵,这正和后世的军阀务求扩充军队,以增长自己权力的相反e分裂时代的争斗,其祸源都是如此造成的。其(二)他老老实实说:我现在不能离开兵权,怕因此而受祸,不得不为子孙之计。又老老实实承认:想使三个儿子受封。以为外援。这是历来的英雄,从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了'现代的大人物,做自传的多了,我们正该用这种眼光去判别他。《三国志。郭嘉传》说:嘉死之后、魏武帝去吊丧,异常哀痛,对荀饮等说:"你们诸位的年纪,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最小。我想天下平定之后,把事情交托给他,想不到他中年就死了。这宾是命呀!,可见得他的本意,在于功成身退,后来不得抽身,实非初意。至于说他想做皇帝。或者想他的儿子做皇帝,那更是子虚乌有之谈了。人生在世,除掉极庸碌之辈,总有一个志愿。志愿而做到,就是成功,就是快乐。志愿而做不到,看似失败,然而自己的心力,业经尽了,也觉得无所愧作,这也是快乐。志愿是各人不同的,似乎很难比较。然而其人物念大,则其志愿愈大,其志愿意大,则其为人的成分愈多,而自为的成分愈少,则是一定不移的。哪有盖世英雄,他的志愿。只为自己为子孙的道理?说这种话的人,正见得他自已是个小人,所以燕雀不知鸿鸽之志了。

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两汉之世,正是封建主义的尾声,得这两位大人物以结束封建时代,真是封建时代的光荣了。

十四从曹操到司马鼓

从魏武帝到司马摊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以后。封建的道德,就撕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魏武帝死的一年,他的儿子魏文帝,就慈汉自立了。明年,刘备也在四川自称皇帝。这时候,只有孙权还称为吴王,到魏文帝篡汉后的十年,才自称皇帝,然而在实际上。东吴亦是久经独立的了,夭下就分做三国。

翻开读史地图看起来,东吴的地方,也并不算小。他有现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沿江的地方。又有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各省,较之曹魏尽有黄河流域,和湖北、安徽、江苏的汉淮二水流域的。并差不了许多。但是当时,南方开化的程度,还不及北方,人力财力都1卜北方之比,面积虽相差不多,实力却差得远了。至于蜀汉,只有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其中又只有四川是个天府之国。户口比较众多,财力比较雄厚,就更相差得远了。

魏朝据有这样好的地盘,论理,吴蜀二国,应该兢兢自守,还不容易。然而三国时代,也延长到六十年之久。这一因吴有长汉之险,蜀系山岭之区。北方的人,不善水战,要攻入山岭之区,也不容易;一亦因魏国的内部还有间题。

魏文帝篆汉后七年而死。他的儿子曹叙即位这便是魏明帝。魏明帝是很荒淫奢侈的,魏朝的基业就坏在他手里。他在位共十三年。死的时候,魏朝开国刚刚是二十年。魏朝的政局就在这时候起了一个变化。又经过十年,而政权全入于司马摊之手,冉魏朝的篡汉,刚好是三十年。

当曹操做魏王的时候,设立了一个秘书令。魏文帝篡位之后,将秘书改称中书,设里了监、令两个官,用刘放做中书监,孙资做中书令。在文帝、明帝之世,足足做了二十年。这是帮助皇帝处理丫切文书的官,地位很重要的。自然他们两个人都有相当的权力。人的牌气,有了权力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魏明帝虽继承文帝,任用刘放、孙资,又另有几只小耳朵夕像秦朗等一班人都是。明帝病重了,有权的人各想树立自己的党羽。明帝有两个儿子:大的封为齐王。唤做芳,小的封为秦王,唤做询。据《三国志》说,这两个都是明帝的养子,其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也无从知道了。明帝病危时,齐王立为皇太子。还只有八岁,自然不会管事的,秦朗便保举魏武帝的儿子燕王宇辅政。刘放、孙资却保举了曹爽和司马摊。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真是魏武帝族中的侄辈。曹爽便是魏武帝同族的侄孙儿。司马茹本是文官,在明帝手里才渐渐的带起兵来。此时他正削平了辽东回来。明帝病危时,自己做不得主。据说是刘放、孙资两个人强挟着他发命令的,把燕王、秦朗等都免官,而用曹爽和司马摊辅政。

燕王是个无用的人,罢免之后,也就完了。此后十年之中,就变做曹爽和司马璐的争夺。其初政权在曹爽手里。司马兹本来是太尉,曹爽等却把他转作太傅,表面上是尊重他,算他皇帝的师傅,实际上却夺掉他的兵权。司马琳便诈病,睡在家里不出来。到齐王即位后十年,曹爽跟随着他出去遏陵,司马璐却突然起来,运动了京城里的军队。把城门关起来。要免掉曹爽的官,勒令他以侯还第。大司农桓范,是曹爽的一党。便诈传太后的命令,赚开了城门,逃到曹爽处。魏朝是建都在洛阳的,植范劝曹爽把齐主搬到许昌,调外面的兵来,和司马摊作战。大司农是当时管财政的官,所以桓范说:大司农的印在我手里,粮晌是没有间题的。,曹爽却不肯听,接受了司马荡的条件。免官还第。司马璐却说黄门张当,曾将选择的才人给与曹爽,怕他还有别种情弊,便将张当捉来拷问。张当承认了和曹爽图谋造反。于是把曹爽、桓范、张当和曹爽的许多党羽都杀掉。这一件事情的真相,我们现在无从知之。所可猜侧的,则司马雌卧病十年,忽然而起,京城里的军队,就会听他调度,可见他平时必和军队预有勾结。曹爽在名义上是大将军,军队都应服从他的命令的;他的兄弟,徐是中领军曹训是武卫将军,亦都是兵权在手的人;一旦有事,军队反而都为敌人所用,他们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然而,爽所用的,都是当时的名士。据(三国志》零头碎角的材料看起来,他们是颇有意于改良政事,厘定制度的,实可称之为文治派。文治派对于军队,自然不如武人接近的,要利用军队,自亦不如武人的灵活,曹爽和司马璐成败的关锚,大概在此。从此以后,魏朝就文治派没落只剩武人得势了。

在魏明帝时候,司马游就带了军队,在关中方面和诸葛亮作战的,所以西方的军队,对他没有间题。东方的军队,就不服他了。齐王十二年,都份扬州诸军事王凌阴谋反对他,事机不密,为司马愁所知,出其不意的去攻击他。王凌措手不及,只得出迎。司马璐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杀。这一年,司马璐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继居其任。到齐王的十五年,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废掉司马师。用,爽的姑表弟兄夏侯玄代他。又因事机泄涌,都给司马师所杀。司马师就废掉齐王,而立了魏文帝的曾孙商贵乡公绪。明年,扬州都督丹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师。司马师自发大兵,和他相持。因兵力不敌,丹丘俭败逃,死在路上,文钦逃到吴国,这一次战事初起,司马师新舒了眼上的一个瘤,创痛正甚,因为。关系重大,不得已勉强自己带兵出去。战胜之后,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兄弟司马昭继居其位。再过了两年,扬州刺史诸葛诞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知道司马昭的兵力是不容易力战取胜的,所以连结东吴,取若一个守势,东吴发了兵和文饮一起去帮助他。又另行发兵以为救应。攻者不足,守者有余。'况且还有了外援?倘便不能扑灭他,倒也是一个大患。司马昭乃文费了极大的兵力,把他围困起来。又分兵堵住了吴国的救兵、靠着兵力的雄厚,居然把诸葛诞和文钦又打平。从此以后,魏国的武人,就再没有人能和司马氏反对了。五年之后,高贵乡公自己带着手下的卫兵去攻击司马昭。那自然是以卵击石,万无侥幸之理。其结果,高贵乡公给司马昭手下一个人唤做成济的刺死。司马昭另立了燕王宇的儿子陈留王免,自然是有名无实的了。于是司马昭耍想篡位。变想篡位,当然先要立些功劳,蜀汉就因此灭亡。然而司马昭也没来得及做皇帝。篡位自立,是他儿子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手里的事了。

《晋书宣帝纪》说:晋朝的明帝,曾经问王导:晋朝是怎样得天下的。王导乃历述司马璐的事情,和司马昭轼高贵乡公之事。明帝羞得把脸伏在床上道:"照你的话,晋朝的基业哪得长久?"可见司马鹅的深谋秘计,还有许多后来人不知道的,王导离魏末时代近,所以所知的较多了。而且他很为暴虐。他的政敌被杀的,都是夷及三族,连己经出嫁的女儿,亦不得免。所以做《晋书》的人,也说他猜忌残忍。他一生用尽了深刻的心计,慕虐的手段,全是为一个人的地位起见。丝毫没有魏武帝那种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意思了。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牺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璐却件件和他相反。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都是这二一路人。这一种人成功。封建时代的道德就渐灭以尽了。然而专靠斗力。究竟是不行的。互相争斗的结果,到底是运用阴谋的人易于得胜。所以封建主义的腐败和衰亡,也可以说是封建主义本身的弱点。

十五替魏延辨诬

三国的史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本来用不着我来讲。我现在所要讲的,只是向来大家弄错之处,我想要来矫正矫正而已。既然如此。我就还要想替一个人辨诬,那就是魏延。

魏延本来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因屡有战功,升迁到牙门将军。先主既得汉中之后,还治成都,要拔摧出一个人来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要用张飞,张飞也以此自许,而先主竟破格捆用了魏延。关羽、张飞是先主手下资格最老的两员猛将。当时敌国的人亦都称他为万人敌的。先主从起兵以来,不分兵则已,要分兵,关羽总是独当一面的,第十二回中业经讲过了。此时关。羽正在镇守荆州,再要找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以资格论,自然是张飞了。再次之则赵云。随先主亦颇久。争汉中之时,赵云亦颇有战功,先主称他"一身都是胆"的。然而这时候要镇守汉中,先主却破格报用了魏延,这就可见裕魏延的才略。关羽、张飞都是长于战斗的。关羽攻曹仁,虽然终于失败,乃因受了孙曹两面的夹攻,而又外无救援之故。当时那种凌厉无前的气概,使曹操方面十分吃紧,那也不是容易的罢?当曹操平张鲁之后。张邻的兵,业已攻入巴中。使巴中而竟为曹兵所占据,强敌即遇近西川,蜀汉的形势,此时实亦万分吃紧,而张飞竟能够把张都打退,这一场功劳,也不能算小罢?然则在当时,关羽、张飞所以威名播于敌国,易世之后,还有人称道弗衰也不是偶然的。然而先主对于镇守汉中之任。竟不用张飞而用魏延,则魏延的将略,似乎还在关、张之上。大概关、张的将才,是偏于战斗,而魏延则要长于谋略些罢?然则镇守荆州的,假使是魏延,或者不如关羽之以过刚而折,而半个荆州,也就不至于失陷了。这虽然是揣测之辞,似乎也有可能性。

魏延的谋略,从一件事情上可以见得。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说:诸葛亮出兵伐魏时,和手下的人谋议。魏延献计说:"魏国的安西将军关中都督夏侯排,是曹操的小女婿,既无智谋,又无勇气。你只要给我精兵五千。直指长安,他听得我去,一定要逃走的。他走后,长安就只剩些文官了。魏国东方的救兵要合拢来,还得二十多日,你的大兵也好到了。如此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了。"案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在魏明帝太和二年。这一次。魏国见蜀国久不出兵,以为他无力北伐,毫无预备。所以诸葛亮出兵,甚为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望风迎降。只因马傻失机,以致前功尽弃。以后出兵。虽然累战克捷,然魏国亦已有了预备,要大得志就难了。所以太和二年这一役,亦是魏肠强弱的一个关键。据《三国志。夏侯俘传》注弓!《魏略》,夏侯排免去安西将军关中都督之职,就是在这一年的。然则魏延的献计,亦就是这一年的事。倘使诸葛亮采用魏延之计,则魏延做了先锋。马诬亦是奇才,我们不能以成败论人,但谋略虽好,战斗的经验或者要缺乏些,所以不免有失,用魏延则无此弊,然则使诸荡亮采用魏延之计,着似冒险,或者转无马诬的失着。亦未可知。所以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实在是可借的,而魏延的将略。亦就因此可见了。

然诸葛亮虽不用魏延之计,而其军队精练,一切都依着法度,亦自有其不可及之处。他第一次虽然失败。以后又屡次出兵。魏朝尝派司马璐去抵御他。司马璐的用兵。亦有相当能力。他生平除掉和诸葛亮对垒之外,也总是胜利的。独至对于诸葛亮,则仅仅乎足以自守。这句话,是见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所引吴人张俨所著的《默记》里面。第三国人的话,比较要公平些。于此可见(三国志》里载诸葛亮伐魏之事,总不胜利汉晋书。本纪》里更说他每战辄致;只因《三国志》为晋人所著,《晋书》所根据的,也是晋朝人的史料,不足凭信罢了。诸葛亮每次出兵,都因粮运不继,不能持久,乃制造了木牛流马以运粮,又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蜀汉后主的十一年,即魏明帝的八年。他屯田的兵,已经杂居渭水沿岸,通近长安了。不幸患病身死,从此以后,蜀汉就更无力进取中原了。这固然不仅是军事一方面的问题,然而当时蜀汉的军队,起了内让,以致魏延身死,亦不能说不是一个损失。

据《三国志》说:诸葛亮病危的时候,和杨仪、费伟、姜维三个人密定了退兵的计划。这一次出兵,魏延本来是先锋,这时候却将他改作断后。而令姜维次之。魏延如不听命令,大军就径行开拔。谙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派费伟去探问魏延的意思。魏延说:"瑟相虽死。我自活着在这里。根府里亲近的人和官属,自可将护他的棺框回去。安葬,我自当带兵击俄。如何因一个人死,废掉天下的大事呢?况且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的命令,替他做断后将?,就和费栉同拟一个计划,那一部分的兵该退回去,那一部分的兵该留下来,要费纬和他连名,把这命令传给各将领。费伟编他道:"杨仪是文官。不会部署军事,他决不会违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让我回去,再和他商就骑着马快跑而去。费柿去后,魏延懊悔不该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派人去探看,杨仪等已经整军待发,打算把魏延一枝兵留下来。魏延大怒,趁他们没有动兵,便带兵先发。杨仪等亦伐木开路,昼夜兼程,紧跟在他的后面。魏延的兵先到,据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击杨仪。杨仪派何平去抵敌。何平骂魏延先发的兵道:"承相死得没几时,你们何敢如此?魏延的兵知道其曲在延,都不听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儿子和还有几个人逃回汉中去。杨仪派马岱带兵去将他追斩了。这一段事情,一看而知其不是实在。据《注》引《魏略》说:则诸戴亮病重的时候,是派魏延代理自己的职务,秘丧而归的。杨仪和魏延索来不睦,就扬言魏延要投降敌国,带着手下的人去攻魏延。魏延因出其不意,无从抵当,只得带着兵逃走,就给杨仪追杀了。这话也不是事实。诸葛亮在病危之时,预定退军计划,这一个命令,总是要传给全军的,岂有和杨仪、费伟、姜维私相计议,r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这岂像诸葛亮做的辜情?若说诸葛亮的职务1实系命魏延代理,则全军都在魏延统率之下,杨仪是文官,手下没有军队的,,带着。什么人去玫魏延?若说运动诸将,同反魏延,怕没有这样容易的事?况且据《三国志》说:当时魏延表奏杨仪造反,杨仪也表奏魏延造反,显然成了个两军对垒的形势,并不是从一军之中突然分裂战斗起来的。然魏延是个名将、果使有了准备,派兵去攻杨仪,也断没有给何平一骂就骂徽了的情理。所以两种说法都不是事实。这件事情的真相妥依我推侧,是这样的:诸葛亮病危时,并没有能够预定退兵的计划就死了。他死后,杨仪等密定了一个退兵的计划,怕魏延不听,派费伟去探间。魏延果然不肯听他们的部署。要自已另定一个计划,和费伟连名行下去。费柿哄骗他逃了回来。知道无可硫通,就把他置诸不顾,打算将余军径行开拔。这个消息又被魏延打听到了,乃趁他们没有开拔之前,先行开拔,把南谷口据住了。至此。两军遂不得不正式交战。魏延虽然勇猛,然所统率的,只有他的直属部队,就是做先锋军的,杨仪在诸葛亮幕府里,全军都在他调度之下,众寡不敌,所以魏延就给他打败了。至于说魏延的军队。给何平一骂就写散了,不曾有剧烈的战斗,乃因内江并非关事,所以又有些讳饰。这件事情的真相,似乎大路是如此。

诸葛亮从太和二年以后,是不断的出兵伐魏的,太和二年,是入三国后的第九年。诸葛亮之死,在入三国后十五年。蜀汉的灭亡,是在入三国后四十四年。所以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瑰;中七年是费伟;后十年是姜维。蒋瑰、费玮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多次想大举。费伟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伟死后,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已国里,反因此而有些疲敝。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当时魏蜀二国,国力相去悬殊。灭蜀的一次,据魏国人计算,肠兵总数共只九万,分守各地方的,差不多去其一半,而魏国分兵三路,诸葛绪、邓艾每路三万,钟会所带的兵又有十余万,兵力在两倍以上。所以蜀汉的形势,是布匆准支持的。既无退守的余地,就只得进攻,至少要以攻为守。诸葛亮的不断出兵,也是为此。从魏齐王芳之立,至高贵乡公的被拭,其间共计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国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国多事之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则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的时间。都在蒋碗、费伟乘政之日,到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国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瑰、费炜应当负较大的资任。魏延伐魏之志,是比较坚决的。只看诸葛亮死日,他不肯全军退回,便可知道。如其诸葛亮死后,兵权在他手里,总不会像蒋瑰、费伟那样因循的,虽然成败不可知。所以魏延的死,总不能不说是蜀汉的一个损失。

十六姜维和钟会

魏武帝亡段了,继之而得志的,却是司马氏父子忠君爱民的心地,光明磊落的行为,全都看不见了,所剩下的,只是些自私自利的心地,狡诈刻毒的行为,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道德,真个就此完了么?不,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没有突然而兴,也没有突然而绝的。虽然在其衰败垂绝之时,也总还有一两个人,出而为神龙掉尾的奋斗。这正和日落时的余晖一般,流连光景的人,更觉得其可爱了。

司马昭打平了请葛诞,又杀掉了高贵乡公,就渐渐的可以图篡了。要图落位,总得立些武功,于是决计伐蜀。这些话,上文中业经说过了。这时候的蜀国,却是什么形势呢?蜀国这时候,兵权算在姜维手里。但是费伟死后。后主所信任的宦官黄皓。渐渐弄权,要想排挤陷害他。姜维虽有武略,政治上的手婉似乎欠缺些,就不敢回成都,带着兵电驻在杳中。这沓中在现今甘肃临潭县,就是从前的挑州的西边,未免太偏僻些了。

钟会为什么要造反?他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心腹,人家称他为张子房的。司马师打破丹丘俭,司马昭打破诸葛诞,他的计谋很多。伐蜀的三路兵,邓艾是安西将军都份陇右诸军事,诸葛绪是雍州刺史,都是久在西方,和蜀国相持的。只有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所以大兵都在他的手里。这时候的司马氏,是不容易推翻的,他岂有不知之理?况且他也向来是个文臣,如何会忽有野心,想要推翻司马昭呢?我们看这个,就知他一定有大不得已的苦衷。原来他是钟睬的小儿子。钟舔是替魏武帝镇守关中的。当汉献帝之世,关中反侧的人很多,凉州还有马超、韩遂。魏武帝能够专心平定东方,不以西顾为优的,都是得他的力量。所以钟鲜可以说受魏朝的恩典很深。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的。不是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他要尽忠于魏朝,是极合情理的。所以钟会可说和王凌、哥丘俭、请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而他的谋略。还在这三人之上,亦且兵权在手,设使没有北兵的叛变,竟从长安而下,直指洛阳,这时候司马氏的大势如何,倒是很可担优的了。

十七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南京为什么会成为六朝的都邑呢?其实东晋和宋、齐、梁、陈不过因袭而已。创建一个都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当都邑创建之初,往往是天造草味之际,人力物力都感不足,所以总是因仍旧贯的多,凭空创造的少,这是东晋所以建都南京的原因。至于宋、齐、梁、陈四代,则其政权本是沿袭晋朝的,更无待于言了。然则在六朝之中,只有孙吴的建都南京。有加以研究的必要。

十八司马摊如何人?

谁都知道,结束三国之局的是司马氏,司马氏的基业是创于司马璐之手的。这司马荡,却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据《晋书,宜帝(司马猫追谧)本纪》说,司马璐的玄孙晋明帝有一次和他的臣子王导谈天,便问他自己的祖宗是怎样得天下的,这王导大概因时代生得早,对于晋初的阴谋秘计比后来的人知道的多,便把司马璐如何创业,和后来他的儿子司马师杀死魏朝高贵乡公之事,一一述了一遭。明帝听了。羞得头都抬不起来,把脸贴在床上说道:"要是照你的话,晋朝的传代又安得长远?"这真可谓之天良发现,而司马此父子的丧心害理。也就可想而知了。然则他怎会成功的呢?丧心害理的人会成功么?

晋朝从武帝篡魏(公元二六五年)至恭帝为刘裕所篡(公元四二O年),共历一百五十六年。以人民的爱戴和它的实力而论,都是远不及此的。然而它居然也绵历了一个相当的年代,关于这一点,如要推求其理由,那是不能不归结到它所遭遇的时势的。因为晋朝得到政权不久,北方就为异族所占据。如此,它虽无功德于民,人民却因为它究竟是本族人建立的政权,所以还相当拥戴。臣下虽亦有居心不正的,然非如王教、植温等略有对外的功绩的,不敢萌篡夺之念。即王教、植温,亦因功绩不够,到底不能有成。直到刘裕,总算恢复了一些国土,才把王位篡夺到手。然则晋朝的传代能够绵历相当的时日,只是时代为之。这是后话。但在当初,司马璐究竟怎样会成功的呢?  王导所说司马苗的创业,无疑是指他谋杀曹爽之事,因为他是经过这一次的变动,然后取得政权的。原来魏朝的失柄,由于明帝死后,他的儿子齐王芳年纪太小,然而齐王即位之初,事权实在曹爽手里。司马筋虽然同受明帝的遗命辅翼幼主,却是被排斥于政府之外,卧病在家的。大约因为他本有兵权,所以仍有一班人暗中和他勾结;而他的阴谋秘计亦以此时为甚,他托病蛰伏了十年,一旦时机来到,就突然而起,趁着曹爽奉齐王出城退陵的时候,矫太后之诏把城门关起来,把曹爽废掉,旋又把他杀了,他从此就政权在手。这事在公元二四九年,至其后年。司马蛇就死了。其子司马师袭其爵位。后四年,废齐王而立魏武帝的曾孙曹堪,这就是高贵乡公。其明年,司马师也死了,其弟司马昭继其爵位。又六年,高贵乡公"忿威权日去。,带着自己手下的兵去攻司马昭,被司马昭手下迎战之兵所杀。这件事,历史上的记载是如此的:高贵乡公率兵而出,第一个遇粉的是司马昭的兄弟司马仙。高贵乡公手下的人对他的兵叱责,他的兵就退走了。于是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着兵来迎敌,高贵乡公手持短兵,身临前敌,贾充的兵又要退走了,乃有弟兄两人,哥哥唤做成悴。兄弟唤做成济者,问贾充道:事势危急了,怎么办呢?贾充道:司马公养着你们为的正是今天,今夭的事情还问什么呢?又说:司马氏若败,你们还有种么?于是成济奋勇向前,直刺高贵乡公,兵锋从前面刺进,穿出背上,高贵乡公就此被杀死了。论兵力,高贵乡公自非司马昭之敌,高贵乡公亦岂不知?然而敢于率兵直出者,一则忿威权日去,感情冲动,未免要孤注一掷;一亦由专制时代,皇帝的名义到底非寻常人所敢轻犯,他也有个幸胜的希冀。试看司马昭的兵,既已溃退于前,贾充的兵又要渍退于后。则他的估计原没有十分错,无如狠恶而敢干犯名义的人,历代总是有的,尤其是在军阀手下。而高贵乡公就在这种情势之下牺牲了。此事原无足深论。然而我们从王导所说的司马璐夺取政权。及司马昭杀死高贵乡公两件事情上,却可以看出司马氏所以成功的原因来。这话怎么说呢?

封建时代谁能驾驭武人,谁反被武人牵着走?这是时局变动之际,居于领袖地位的人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十九司马氏之兴亡

我写了一篇《司马蛇如何人》,有人读了问我道:"依你的说法。要求成功的,倒只要用严刑竣法,压制其下了。这又不然。司马氏之所以能成功,能用严刑峻法。压制自己手下的武人,使其不敢十分胡行,固然是其一个原因;然而他的使用严刑峻法,主要的还不是为着约束自己手下的人。例是用来对付政敌的。所以如果说,从严约束自己手下的人,是他成功的因素,那末用严醋的手段对付政敌。就成为他失败的因素了。

谁都知道,历代用法的严峡,无有过于魏晋之间的。不但动辄族诛,就是辣出的女儿,也不能免。所以如此,无非是想用恐怖政策,傲服异己,使其不敢有所举动罢了。俏使这种政策而用请今日,反对他的,将是广大的入民,必非严刑峨法所能禁绝的,即在昔日,反对他的仅是少数的政敌,并没有广大的人民作为基础,似乎给他压下去了。然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恐怖政策的结果,还是不免于自害自。

谁都知道,西晋之所以灭亡。由于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州是因感帝杀其太子而引起的。原来晋武帝的儿子是晋惠帝,他的皇后就是上篇所说的贾充的女儿。惠帝的太子非其所生,贾后就蒙蔽惠帝,把他废掉,后来又把他杀掉。八王之乱就借此为由而开始,递推递演,终至于不可收拾了。当太子被杀之时,有一个唤做阁纷的。自己带着棺材,以表示必死的决心,上书替太子伸冤。不见省。后来惠帝又立他的孙儿子做皇太孙。阎,怕再有他祸,又诣网上书。他的书中引证前代的三件事:其一,汉高祖出去打仗,路过赵国。当时赵王唤做张敖,乃是汉高祖的女婿。迎见执礼甚恭,而汉高祖是流氓出身,喜欢骂人,漫骂他。赵王不敢如何。他的宰相唤做贯高,却听着不平,于是伏兵谋杀高祖。事情发觉了,这自然要连累到赵王,于是他被逮入京。贯高却真是个硬汉。随王到京一律承当,说都是自已所做的事,赵王全不知情。虽然受尽酷刑,口供始终不改,赵王因此得免。即贯高。汉高祖也并不办他的罪,还有赵王之臣田叔等十人,留充赵王的家奴,随王到京保护服侍他。则还受到汉高祖的奖赏。

其二,汉高祖的皇后姓吕。高祖死后,他的儿子惠帝在位时,吕后实握朝权七年;东帝死后,又临朝称制八年吕后是很有才能的。汉高祖平定天下后,东奔西走。不皇宁处。京城里的事情,实际都是交给她。汉高祖是个好色之徒起兵之后宠爱了一个戚夫人,生子赵王如意'意欲废神忘帝,把他立被太子,因顾虑吕后的实力,未能如愿。高祖在日,吕后无如戚夫人何到高祖死后,便把她囚了起来,又召赵王入京,赵王的宰相周昌,知道她没有好意,留王不遭,如此者三次,吕后乃先召周昌入京,再召赵王。赵王到后,就把他母子一井杀害了。然而对于周昌,吕后却没有得罪他。

阎绷引这三件事说:当时用法太酷,动辄灭门,所以使人不敢尽忠。他又说:倘使当时的人能像周昌,丙吉一般。暂时拒绝诏旨,太子固然可以不死,就是有些入,能够跟随太子,局面也总要好些。然而太子被废出宫之时,他的臣子有些在路上望车拜辞,还被逮捕送到监狱之中治罪,还有何人敢说话呢?然则晋朝恐怖政策,箱制其下,不是自杀其子孙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自已的政策贻害自己的子孙,谁能为他婉惜?然而政权在他手里。政治上的事情是最宜气疏以达,把各方面的意思,都反映出来的。最忌自行封锁,致处于耳无闻、目无见的地位。

当大局动荡之时,一切事情都不上轨道,握有实权的人,很容易用严刑峻法,取快一时,这也是古今之通弊。魏晋间的严刑映法,还不自司马氏始,当时肾操、孙权手下。都有所谓校事,就是今世所谓特务。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唤做高柔,曾力谏曹操,说这班人用不得,而曹操不听。至于孙权,则连他自己的太子亦不以此种办法为然,而孙权亦不听。曹操、孙权的出此,或者还不全是私心。而是有整顿政治的思想,因为他们的校事,并不是用来对付人民,倒是用来对付官吏的。这看后来孙权的觉悟,由于其信臣朱据的被诬,而魏文帝(曹王)时。程显的孙儿程晓琉论此事。称其"上察官属,下摄众司讲,就可知道了。然而还是不胜其弊。可见用法而出于正式的法律和司法机关以外,总是弊余于利的。若其用途而非以对付官吏,则更不必论了。

二十晋代豪门斗富

当两个文明程度不同的社会,接触以后,较高的社会文明,总会输入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去。这本是有益无害的事,然而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竟有因此而陷于衰亡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无他,明明可用来生利之物,你却不用之于生利,而用之于浪费应耗之途而已。

这斑人财自何来,历史上没有详明的记载。论其大略,总不免向农人头上剥削,只要看《晋书》的列传上,叙述他们的产业,总说田园水雄甚多,就可知道了。田是种谷物的。可以收取租米,史书上记载也颇多。园是种果树、开池养鱼等等的,《晋书,王戎传》说:他家有好李,要把它卖出去,又怕人家得其种。都先钻其核而后卖之,大约就是园中的出产。水雄则是春米的,当时使用颇广。晋惠帝时京城被一个叛将围起来,这叛将把城外的水决去,城中的水雄,都因无水不能动二乃将十三岁以上的男子总动员,来春米给兵吃,就可见对水雄相需之股他们拥有广大的田园。水雄多数又为他们所有,亲门资本就侵入了工商界了。

中国人民的息耐性,和农村经济的坚韧性,是极大的。然而其忍耐和坚韧,也总有一个限度的,古来有多少好战之徒,都失败在这个限度的错误估计上。当洛阳沦陷之后,索琳、翔允还冀戴膝帝,在长安趁立了一个政权。不几年又砚败了。于是元帝只得退却到江东,成为偏安之局。当时有一个刘琅,在并州,即今日的太原地方,还艰苦支持了好几年,也终于灭亡了。刘砚和索琳、魏允,都是很忠勇的。为什么都不能成功呢?那就由于农。村经济的坚韧性,此时已变成脆弱,而人民也再不能忍耐了。试着《晋书》上叙述长安钓情形,是"户术满盲,荆禽成林,,而刘现初到并州时所上的表,期说现在晋东南境,一路都是白骨谊地,太原刃四山都是羌胡,不能出城樵采,本地既无出产,集买的通路,又极艰苦,便可知其致致之由。五胡中最成功的是鲜卑,鲜卑之所以能成功,是由于慕容氏所根据的,是今热河、辽宁之地。拓拔氏所根据的,是今察哈尔,绥远之地,倒是比较安静富庶的。慕容氏既入中原,辽东之地,为高句丽所据,辽西亦受侵扰,拓跋氏末年,六镇大乱,其固有的根据地失掉,鲜卑也就完了。这岂非百代的殷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