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董家沟烽火台

董家沟是金州历史文化的一个“富矿区”。这里有新石器晚期蛋壳陶、战国时期青铜剑、辽东郡汉城汉墓、高句丽墓葬、大明烽火台、晚清骆马山煤矿、民国时期大院……

细说起来,辽南历史各个重要节点,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些遗迹或者记忆碎片,来证明这块土地的厚重和绵长。

我们这一次是踏查位于董家沟北山的明代烽火台。

古代金州和外界的联系,人们熟知驿道。现在的二十里堡、三十里堡、四十里堡,都是由古驿道演变出来的名称。金州还有一些村屯带“店”字,如“关家店”“夏家店”“亮甲店”等等,都是古驿道上的客栈演变而来。

除了驿道还有一种联系方式,就是烽火台——古代戍边用烽燧报警而建筑的高台。

金州很多街道都有“台山”,大连市沙河口区还有一“台山街”,都是因烽火台而得名的。只不过古烽火台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金州现在保存完好的烽火台,大概只有二十里堡和石河两处。二十里堡烽火台是以石灰岩石块和青砖筑成,呈梯形,底大顶小,高7米;石河烽火台为砖石结构的石筑围墙,围墙四角还筑有角台。

想不到的是,董家沟也有一处基座保存完好的烽火台遗址,即北山山顶的这座。北山东为碾子沟,北为老虎沟,东南坡是长青墓园,再往南约1公里是英特尔芯片厂。我们驱车向东走淮河路时,一瞥之余甚至就能看得见这个遗址之上的观海亭,只不过没多少人会关注它。

那天我们去拜访的就是这个烽火台。

因为有那个观海亭为地标,感觉好找,没想到围着北山转两圈也没找到上山的路。最后经人指点,我们穿过一公路涵洞口,走一条又窄又陡的土路,左转右拐,崎岖不平,两边是密密的栎树林,一路上常常担心车子会“陷”在哪里走不下去,没想到,最终还真靠近了这个烽火台脚下。

停车后,又爬了一段山路才接近它。这个烽火台是以长方形和楔形砂岩石块垒砌的二层台。一层南北约15米,东西约20米的长方形,高约1米,然后是内收3米、高约6米的圆锥体二层台。台基上如今不知是何人何时建造了一座圆形观海亭,为双层六角飞檐,下面六根柱子,直径约5.5米。

烽火台脚下是村民利用岩石垒砌的小石坝,形成了约十几个台阶型梯田来种植玉米,估计石坝的石头多是从烽火台台基上拆下来的。

过去我知道董家沟东侧的太山即为“台山”,山口村还有“大台子”和“小台子”两个屯。但作为烽火台而言,太山和山口村的两处都只有其名而无其形了,只有北山这处烽火台还保留着基座和雏形,十分难得。

这样看来,明代董家沟区域内竟然有三、四处烽火台。当然它的防御对象就是大小窑湾海口,以监测倭寇进犯。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在距离小窑湾十余公里外的常江澳海口,倭寇就在那里登陆。结果被大明将军刘江一举歼灭,这就是史上留名的望海埚大捷。

在望海埚大捷之前,倭寇已经是连年侵扰辽南一带。史书记载,从洪武十二年到洪武二十八年间,倭寇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朝廷才特意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

但董家沟北山这座烽火台的意义何在呢?

原来大明朝金州卫辖区共设置了烽火台墩架95座,延伸为三条战线和9个重点区;3条战线即金州至旅顺线、金州至复州线、金州至庄河线。

北山烽火台属于金州至庄河线。这条线有望海埚堡、红嘴堡、归服堡、黄骨岛堡4个重点城堡。

望海埚中心堡的区域有18座墩台、墩架,监控范围南至黄海,西至大黑山,北至小黑山,东至大沙河。

这18座台、架包括海青岛台、卢家口台、豹子山台、马雄岛台、塔儿山台、空心台、小黑山台、孛兰台、老鹳嘴台、旧老鹳嘴台、红山儿台、青山儿台等12座墩台和曲旗屯架、花心架、丁字凹架、清水河架、吴家岭架、何旗屯架等6座墩架。

根据《全辽志》载:“卢家口台,在卫城东三十五里”,即为今董家沟北山烽火台遗址;“豹子山台,在卫城东四十里”,即为董家沟太山烽火台遗址。

站在北山烽火台台基上,周围数十里可一览无遗,尤其可以监视黄海大小窑湾,因此这里是明代防御倭寇和保障海运的重要军事设施。

金州卫古城已经远逝,而遗留下的这处烽火台真应该好好规划一下,做成一个景观,以缅怀当年驻守在这里的大明将士。

借用清末庄河名士刘滋桂的一首七律来咏怀烽火台吧。

烽火连营画角催,山椒屹立有高台。

黄沙已没尸千冢,白草空余土一堆。

片石支床棋局对,重阳扫榻酒樽开。

中原岁久销狼燧,故垒秋风锁绿苔。

爱家乡,应该从身边的历史文化开始;愈了解,愈喜欢,更深入,更热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