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男子糖尿病发生眼病, 用一中药名方治疗复明, 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点击加载图片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疾病,几乎所有的眼病都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据统计,50%糖尿病病程在10年左右者可出现该病变,15年以上者达80%.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发病的几率越高。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及时发现并且获得规范的治疗,多数可以摆脱失明的危险。

男子糖尿病并发眼底出血,中医用名家验方治愈

病例:患者xxx,男,33岁,合肥人。身高173cm,体重96kg,体型肥胖,有抽烟喝酒习惯。在3年前体检发现血糖高,早期没有重视,生活饮食比较随意。后来血糖升高后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饮食上有所收敛,但并不严格。

近期出现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到医院就医被诊断为糖尿病眼底病,药物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于是寻求中医治疗。患者自述:双眼眼底出血,右眼较重,视力下降明显。怕热,多饮多食,口干渴,喜欢睡觉,大便干燥,小便黄,右脚跟有疼痛,行走可缓解。中医观察:患者体型健壮,有淡黑眼圈,舌淡红,苔薄黄 ,有裂纹,脉弦,脉率 90/分,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每天15小时对着电脑工作。西医诊断:糖尿病眼底出血。

点击加载图片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血热妄行,中医治法:补气养阴清热、活血止血明目,方药:“生蒲黄汤”加减。组方药:生蒲黄、旱莲草、丹参、丹皮、荆芥炭、郁金、生地、川芎、决明子、麻子仁、白蒺藜、党参、黄精等,水煎服,日服一剂,开20剂。配合西药降血压、降血糖,调整患者的饮食营养,纠正作息习惯。

服药3周二诊,患者自述眼前黑影减轻很多,视力有恢复,口干渴、大便干燥也有缓解,看到效果后患者非常高兴,表明中药方有效,药方微调继续服药。一个月后三诊,眼前黑影90%消除,视力基本恢复,大便顺畅,舌苔黄消除,继续用前方治疗。大约1个月后四诊,患者自述视力已经恢复,眼前黑影消失。医生嘱其保证睡眠,不要吃饮食辛辣食物。患者治疗2个多月收到满意的效果,一是患者年轻体壮,二是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糖尿病眼底出血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专家表示,眼底出血是视网膜的一种自救措施。视网膜耗血耗氧的相对较大,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会引起眼底血管供血不足,当缺血和缺氧以后,眼睛为了自救,会分泌一些激素和因子,比如促血管生成素、生长激素等多种促进小血管生长发育的激素,促进眼底长出新生血管,试图去挽救自己缺氧缺氧的状态,但是这种新生血管很脆弱和不稳定,容易导致眼底出血。

反复出血是因为眼底缺血缺氧,新生的小血管不断增加导致的,只要缺血缺氧的环境不改变,眼底出血就会反反复复,最后失明。

点击加载图片

糖尿病眼病发生眼底出血,主要是一般是因为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视网膜血管阻塞或者是免疫功能的异常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的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因为糖尿病患者同时又伴有高血压。这样就会引起视网膜血管堵塞,甚至还有可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时间久了,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视网膜出血。

有的是炎症或者是免疫复合物侵犯到了血管,比如视网膜静脉周围血管,有的是全身血管或者血液的病变的糖尿病引起微循环的障碍,有的是视网膜血管的异常也可以引起眼底的视网膜出血,渗出以及微血管瘤以及新生血管等等,不同的病因应通过不同的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是后天致盲的主要因素,早期治疗和积极治疗是关键。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无眼部自觉症状,如果发现症状就已经比较严重了。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做眼底检查,提前发现眼底病,从而早期预防。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糖尿病眼病?

中医一般认为消渴病(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原因有:(1)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2)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3)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4)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1)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2)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点击加载图片

辨证论治方法:1.阴虚燥热型。症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舌红苔黄。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治宜滋阴清热。方用:养阴益气汤,组方药:生地、元参、麦冬、天冬、玉竹、知母、生石膏、黄芪、甘草等。

2、瘀血阻络型。本病日久,热灼营血,血瘀目络,眼底见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治宜凉血活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组方药:犀角(水牛角)、生地、白芍、丹皮、丹参、麦冬、元参、三七粉、茜草根等。

3、肾阴亏虚型。症见: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暗、苔白或少苔,眼底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机化,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组方药:生地、元参、麦冬、山药、泽泻、茯苓、山萸肉、丹皮等,或用六味地黄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2400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