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出生,“野合而生”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郁郁乎文哉从周的,他为什么对礼乐文化情有独钟?

这与他的生活经历相关,尤其是他的出生和童年生活经历有关。

德国思想家阿多诺曾说:“童年是思想的家园。”

对于孔子,争论千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出身问题。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出生是这么写的: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免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其中,最重要、费解的一句话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尼山夫子洞,相传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曾祈祷于尼丘山而生孔子

“野合”是什么意思?

司马贞《史记索隐》这么解释:

《孔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意思就是说,老夫少妻,不合礼数。这说法,有点牵强。自古以来,老夫少妻的多了,更何况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的,年龄差距更是大。

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解释更为复杂:

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这也是说老夫少妻,只不过解释方法和侧重点不同。

因为孔子最讲礼义,所以儒家大都从礼义的角度来讲孔子出生是怎么为什么“不合礼义”的,但他们并不敢讲真话,实际上仍在维护孔子的形象。

但回复到原始的本意,实际上“野合”就是在“野外而合”,就是说孔子父亲并未娶他母亲,就生了孔子。

也正因为是私生子,没有正当的名分,所以孔子的母亲不告诉他父亲的墓地在哪里。

李零说:“野合就是野合,并没这些复杂的含义。”

由于孔子的出身,他童年时代多遭人歧视。

张祥龙在《孔子现象学阐释九讲》认为:“这个局面,这个孔子生活于其中的实际生活形势,有形无形之中深刻影响力孔子的儿童于青年时代,以它负面的以及潜在证明的含义参与塑造了孔子一生的思想倾向。从古至今还从来没有人从它如何影响孔子思想方法形成的角度来考察之,所以,上面才不厌其烦地分析这件事。这件‘行事’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孔子,他身负家族礼仪传统,并且此家族已相当衰弱,能维系他在社会上地位的就是士的身份,如果这个地方出了问题,对他就是致命的。以这种非对象化的、隐含的发问方式寻找到父亲的墓地,从而将父母成功地合葬,对于孔子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他内心精神思想舒展与确立,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生事件和思想事件,并不止于前任一般注意到的,认为它只反映了孔子‘临事之缜密’(钱穆语)或‘慎’。”

正是特殊的出身,使得孔子有着强烈的身份归属,要恢复自己“圣人之后”的身份。所以,孔子从小就特别强调礼义,“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所以,孔子母亲死了后,孔子并没有下葬,而是在“五父之衢”,即曲阜的大路上出殡,希望能有人告诉他父亲是谁,出殡时真的有人知道,才跟他说了父亲是谁、葬在哪里,孔子最后将父母合葬。(《史记·孔子世家》)

这也是孔子学说的起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