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张经华:60年里,我这样拍照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年85岁的张经华是金华摄影界的老前辈,他的摄影历程长达60年。
2011年的张经华
张经华,义乌人,生于1936年,1949年参军。1961年,他调任金华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正式开始摄影工作。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金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照片是储存细节的仓库。”这是张经华老照片选萃上写的一句话。在他长达60年的摄影生涯中,那些拍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细节同样动人。
我是在部队学的摄影,1976年转业到金华市文化馆,成为一名专职的摄影干部。
那时,国家正大力发展各项建设,群众的干事热情高涨。我就想着要把镜头对准劳动人民,留下他们的身影。
针织厂先进工人在交流经验
刚到地方工作不了解情况,我就到政府部门获取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信息,拿着采访介绍信,忙着坐班车、骑自行车跑农村、跑工厂,快乐又充实。
那时用的胶卷,一卷要10多元钱,12张底片,相当于一张底片1元多钱,而鸡蛋才5分钱一个,一张底片的价格能买20个鸡蛋了。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尽量节约底片。
我常用的方法是“摆”中有抓、抓中有“摆”,即选好特定人物和特定环境,再根据人物的情绪和动作抓拍合适的表情,用这种方式,一般1~3张底片就可以拍出满意的照片。
当时拍照是件稀罕事。每次去厂里拍照,都会围上来一大群人,可热闹了。一张底片我一般先放大洗出一张贴到人民广场的橱窗上,并配上人物介绍,宣传劳模事迹和精神,同时再洗数张,有的寄给被拍摄者,有的寄给新闻、摄影等有关单位和刊物,有时就连电视台也用我的照片播送新闻呢。
比手茧
有一次我去战友家,他18岁的女儿刚好从农村下放回来,和几个女同学坐在院子里聊天。看到她们一个个摊着手掌,我问她们在干吗,她们说在比谁手上的老茧多。我觉着这个画面很好,于是叫她们凑近了说话。我退后两步,《比手茧》这张照片就这样出来了。姑娘们穿着大花袄,阳光打在她们身上,奋斗着的青春,真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我下乡找素材,在白龙桥镇遇到一名听收音机的老农。他的小孙子突然跑过来,举着收音机问“爷爷,这是什么呀”,一边还把耳机塞进老农的耳朵里,我赶紧举起相机摁下快门。可爱的孩子和笑意满满的老农定格在了画面中。我给这张照片取名为《春的信息》,后来刊登于《浙江画报》首页。
社会发展有多快?翻翻老照片就知道了。
在我的摄影生涯中,1985年是个节点。1985年之前,照片是黑白的,单纯单调、朴素自然。1985年之后基本是彩照,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
用照片记录时代的变迁,这和我的工作有很大关联。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花了很多时间在书刊拍摄上,包括《金华市地名志》、《金华县地图册》、《金华市文化志》、《金华水利》画册、金华风光明信片等,里面都有我拍摄的很多照片。其中,光《金华人民革命史画册》就拍摄和翻拍了600多张照片,由张爱萍题词出版发行,成为当前革命史教育的好教材。
那些年,我的镜头里装满了金华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特色特产。1984年春天,我开始为《金华市地名志》拍摄图片,当时金华各地的村落小巷都要用照片记录下来。有的地方没通班车,我就搭厂车或走着去。走到村里天都黑了,就在老百姓家里住一晚。有一次,我还搭过消防车,现在想来也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3个月里,我拍了200多张照片。当年10月,《金华市地名志》就刊印了,最后刊登了100多张图片。厚厚一本册子捧在手里,是说不出的成就感。在那个年代,照片不仅仅是快门摁出来的,更是双脚走出来的,汗水流出来的。
后来,像这样的城市宣传册越做越多,有人说我是金华城的“活地图”,我倒觉得能用相机记录金华几十年来快速的变化,是我的荣幸。
万人空巷看婺江上的演出、大雪天双龙大桥的建设现场、新造的铁路西站沐浴在宁静的夕阳中……现在回看之前的照片,还能感受到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地重游看今昔对比,是摄影人爱干的事。如今,市区三江六岸景致美不胜收,而从前则是滩涂和石子地。将这一组照片摆在一起,我忍不住赋诗:月明三江口,灯绿燕尾洲;自古愁苦地,今宵画中游。
年轻时天天往外跑拍照片,我是个“马大哈”,曾丢过毛衣、自行车和三脚架。有一次,我在汤溪拍完照片错过了回程的班车,无奈之下爬上一辆开往市区方向的货运火车。
当时,天色已暗,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凉风徐徐。站在空空的车厢里,我欣赏着美景,心里有些担心,不知火车会开往哪里。过了20多分钟,火车停在五一路和铁道交叉口,走几步路就到家了,快哉!
我家人很支持我拍照。为了方便周末冲洗照片,妻子林秀惠在家里布置出一间暗房。她的手艺好,踩缝纫机做了有三层布的窗帘,很遮阳。她做的暗袋也是三层布缝制的,从里到外分别是红布、黑色塑料布和黑布,袋口处做了里外双层松紧,又密封又舒适。
在暗房,我除了冲洗照片,还向郎静山学习,玩了一把小创新,用特殊的冲洗方式,制作了一张名为《成材》的照片。背景是高大的水杉树的浮雕片,前景主角是布娃娃种小树苗的剪影。这张照片获得1984年《大众摄影》月赛二等奖,还被当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转载并获得省摄影作品一等奖。
1994年我退休了,但没闲着,继续干摄影。我担任过老干部摄影协会总顾问,与妻子一起为老人免费拍婚纱照、身份证照,老人们很开心。
2005年,我去金东区拍新城面貌。我想俯拍新城,就爬到一座还在建设中的18层高楼上。看看还不够高,又爬到脚手架上,一不留神踩空摔到了楼顶地面上,晕过去40多分钟。醒来后竟不觉得疼,还起身去补拍了一张。后来被送到医院,才知道6根肋骨骨裂。在医院住了15天,身体恢复后又继续拍照。
家人说我太不小心,一拍照就忘记了自己。这可能和我在部队里学摄影有关。当时我在南京军区学了3个月的战地摄影,听摄影前辈讲课并下乡实习。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地记者雷烨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关于摄影,有句话我记得很牢:摄影要像打仗一样冲在前面,一定要离现场近些近些再近些!
❖文章来自《金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A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