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重在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本报讯(记者 刘亚文) “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学期,不少家长感觉到了新气象:学校作业管理明显加强、学科类培训机构周末禁止授课。与此同时,部分家长仍有焦虑:孩子作业少了,也不上培训班,学习质量还能保证吗?“'双减’不是减质量,学校教育提质是重要内容。”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罗滨表示。10月15日-16日,由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三帆中学承办的“2021年初中教育发展论坛”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进行了研讨。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全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初中教育更是处于衔接小学与高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但是,“初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表示。
在学校实践层面,罗滨认为“'双减’背景下初中教育提质行动应该是多方积极行动”,她建议学校可以从课程提质、课堂提质、作业提质、课后服务提质、管理提质、家教提质等六个方面着手。比如,课程提质首先要规范保底、优质的课程,核心是要提升学校的课程规划能力;作业提质要限制作业时间,更要优化作业的内容和方式;家教提质,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具备指导家庭教育的素养,这一点越来越重要。
“教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是课堂改革。”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李锦韬认为,“课堂教学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课堂尤为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扎根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从课堂改革开始推进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本中表示,没有课堂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也就没有教育改革。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教学改革,更要聚焦“人”,实现人的发展。对此,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强调,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从注重教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教,从注重共同基础到关注个性需求,从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不要着急孩子变成什么样,要回到我们的教育初心,养其根,俟其实”。
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也表示,初中教育是早期教育与正规教育的转折期,我们的教育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高度彰显“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容。
落实“双减”,更需要学校的实际行动。活动中,北京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志伟、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王建华、四川成都七中副校长毛道生、山东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白刚勋、浙江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等也进行了分享。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和校长、教师还观摩了涉及多个学科的38节公开示范课和23位学科教学专家点评的公开课,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作业管理等方面对“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