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踹3岁女童模遭网友谴责,「成长关键期」心理阴影不可逆,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网上一段童模遭母亲踢踹的视频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视频中的小童模在拍摄过程中,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忽然被身后的妈妈踢了一脚,孩子幼小的身体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短短的9秒视频,经过网络传播,引起了不少网友强烈的愤慨,对妈妈的声讨铺天盖地。

通过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大家对问题的聚焦点在于抨击妈妈的粗暴育儿方式。虽然,妈妈随后发表道歉声明,称自己“绝无所谓的虐童之意”,但是这样的“稍大动作”在大家看来还是完全不能接受。在儿童早期成长的关键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最有贡献的心理学家之一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方式是非常关键的。儿童发展主要经历以下4个不同阶段:

这个阶段是儿童思维的萌芽期,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身边的世界,开始意识到主客体的不同。婴儿用的吸吮,手不断的开握抓取物品,用嘴巴和皮肤去触碰外界事物来建立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4岁的儿童的学习方式以模仿为主,开始产生象征性的思维;4-7岁开始更多的关注事物的显著特征,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这其中有,著名的三山实验。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客观的看待世界,会造成父母觉得孩子很“自私”。实则,孩子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儿童开始建立抽象思维,逐渐形成逻辑的思维结构。此时的孩子,具备守恒、分类、组合的思维技。此时孩子经历小学教育,是思维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阶段。

最后阶段儿童的认知趋于成熟,思维有了很大的灵活度,学会了使用假设、推理等逻辑思维。这个阶段的孩子习惯形成并修正自己的想法,例如,计划去参加一门补习课程的时候,他们会考虑到课程的时间,理想路线以及搭乘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上课。

虽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都有新的成长任务,但是父母为孩子创造怎样的环境,提供怎样的关爱模式是可以贯穿在整个成长阶段的,并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趋势。也许有人会觉得,爱孩子就要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享受,给孩子吃美味,穿漂亮的衣服,或者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课余时间带他们去各种培训班。但亲子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恰恰是很多父母忽视的:高质量的陪伴。

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low)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的实验。为了研究幼猴对母亲的依恋关系,哈洛为从未接触过母亲的猴宝宝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用铁丝做的专门提供奶水的妈妈,另一个则是用绒布做的,可以给猴宝宝用来拥抱、取暖和爱抚。实验结果发现,几个月后,猴宝宝对绒布做成的妈妈产生了依恋。哈洛由此得出结论:温和接触所带来的依恋感是爱的重要元素。

那么在儿童的成长期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怎样的高质量陪伴呢?

1)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常常以一种父母作为权威的角度来俯视孩子,认为孩子要来仰视成人,并过早的用成人的思维来与孩子沟通,过高要求孩子。然而真正有效的陪伴要求父母们尽可能的从孩子角度出发,了解孩子的认知和情绪特点,耐心的与他们对话,尽可能蹲下来与幼小的孩子沟通。

2)多使用赞扬和奖励,减少批评和惩罚。每个孩子的内心是渴望成长的,渴望得到大人的认可和鼓励。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通过话语的赞扬或者小小的奖励,孩子的行为可以得以巩固。而批评和惩罚,容易激起孩子的恐惧和愤怒,虽然某些行为可以得到即时的表面的纠正,但长期来看,对孩子行为的管理反而起消极作用。

3)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给与孩子充分的关注。家长的陪伴,并不是单纯的在孩子身边。在这个忙碌的时代,作为成人,要兼顾很多事情,常常很难静下心来,注意力集中的陪孩子说说话,做做游戏,听听他们的声音。而孩子真正渴望的,是父母专注的倾听,温暖的陪伴,和充满感情的互动。温和适度的肢体接触,如拥抱、爱抚,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4)维护父母双方的情感和谐和意见一致。儿童对父母的情绪感知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的情感不和与争执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恐惧,迷惑,不安,甚至自责。另一方面,父母两人对教育方式的分歧通常会导致对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长期矛盾和观念的不一致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因此,父母之间要互相关爱,而且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同样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

5)在实际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合适,家长的疏忽和失误,对孩子产生影响难以避免。遇到疑惑和困难,及时寻找专业人士咨询十分必要。孩子是上天给父母的最宝贵的礼物,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挑战和喜悦并存的过程,愿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的最称职的第一任老师,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健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