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重阳节,懂时已成节中人。小时候读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总以为这里的佳节是指中秋节,对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没什么概念,老是觉得它离我还很遥远,那是老人们的事情。不过,我生长的地方,重阳节也就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日子,远没有中秋节那么隆重重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法定为“老人节”以来,很多体制内的老人享受了政府的诸多福利。人总是自私的,待我进入老年人的行列时,无形之中对重阳节多了份关注。重阳节来临时,体制内的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出游赏景,活的有滋有味,玩的不亦乐乎。娱乐媒体用炫目的舞台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将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包装的流光溢彩可圈可点。这一类老人是真正体验到了“老人节”这个节日的内涵及价值。悠悠重阳文化,从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处走来,踏着金秋的脚步,披着夕阳的华彩向老人走来。然而,有人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也有人承受着生活的苟且。真可谓“半江瑟瑟半江红”啊!那些被夕阳的余晖照亮的老人,颐养天年,晚景光明。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老有所依,无忧无虑。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没有劳保,晚年生活不容乐观。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民族。巜诗经》里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良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脍炙人口。而现阶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赋予了文化色彩浓重的重阳节更加沉重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重阳节特殊的节日功能并没有起到雨露均沾的效果,重阳节仅仅成为体制里一年一度的一项工作而已。重阳节这一天,更多的弱势老人象衰草枯杨一样伫立在萧瑟的秋风中干活打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节日。晚上也只能从电视里享受着节日的精神盛宴,望梅止渴。时光荏苒,流年似水,人生实苦。我清楚地记得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唱着巜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声中度过六一儿童节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还未飘远,我们就到了血气方刚无问西东的年华。每当五四青年节来临,总是激情澎湃青春飞扬。其实,我们五零后这代人,尤其是农村人的青春,并未留下多少粉红色的回忆。很多人不要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甚至连大学的门都未进过。我们被改革开放的大潮裹挟着走进了中年。幸运的上了岸进了编,端上了铁饭碗活的体面。无背景且又不幸运的被冲进了险滩。下岗再就业,医保老保一身担,生活维艰命运多舛。个人的命运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值得一提,底层人的呐喊总是被风吹雨打去,什么诗啊远方啊也只能在梦中呢喃。我们对生活是深情款款,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可是,还没尝到生活的浪漫是什么滋味,转眼又到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年龄,重阳节又悄然而至。人活着就是三步曲:儿童节一青年节一重阳节。值此人生最后一个节日,惟愿城乡所有老人,都能有个幸福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总是美好的,老年人要自尊自爱,与时俱进,对人生多点爱的渴望,不要把自己活成“闰土”的模样。也希望“重阳节”能真正成为老人们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个日历上的红色字体。
作者:詹重君。江苏镇江句容人,一个喜爱文字的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