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孩子不“合群”就是自闭?天生气质有差别,别急着下结论
深夜,一位朋友发来信息,向我倾诉最近遇到的一件烦心事儿。原来,朋友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没多久,老师就来家访。原因是朋友女儿3岁的朵朵,在幼儿园里表现的很“不合群”,老师安排小朋友分组玩耍,朵朵总是待在一边不愿参与,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
朋友知道女儿性格内向,但是老师的一席话却让她陷入了焦虑,甚至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她向我征求意见,是不是该带孩子去做“心理疏导”?在后台的私信中,不乏这样家有“内向宝宝”的焦虑爸妈,因为“不合群”就怀疑孩子自闭。然而事实可能跟我们的猜测有很大差别,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内向宝宝的世界吧!
不合群的孩子就是自闭吗?
在纪录片《00后》中,有个叫一一的小女孩。人如其名,她喜欢独处,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睡觉。而且她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当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时。她说:“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她后来的成长证明,即便不合群,也并不是“自闭”。
在专业的心理学领域,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从婴儿阶段就可以被察觉的疾病,核心症状主要有三条:语言发育迟缓或退化;重复或刻板行为;社交规则及交往理解差。
因此,一个从小和家人很亲密,对陌生人有疏离感,能感受正常情绪的小孩。仅仅是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欢一个人待着,并不能被判断为自闭症。爸爸妈妈也无须特别焦虑。找到原因合理引导才更重要
宝宝不和别人玩三个方向找原因
Tim两岁时我很喜欢带他去当时小区的沙池玩耍,来玩得都是相同年龄的孩子。有趣的是他们并不交谈,也不互相理睬。而是一个人占据一块地方独自玩耍。当时有一位妈妈就非常热衷于让孩子们“一起玩”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自己玩”呢,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找原因。
1、 儿童游戏发展阶段
孩子们玩什么?怎么玩?玩的时候如何交流?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因此对于“游戏模式”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上图中的三位心理学家大致将孩子的游戏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2.5岁)单独(独立)、旁观游戏
孩子会埋头自己玩,不去注意别人玩什么。
第二阶段(2.5-3岁)平行游戏
偶尔抬头看看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慢慢靠近别人。模仿别的小朋友的游戏方式。但是不会互相影响。
第三阶段(3-4岁)协同游戏
孩子们在玩游戏时会互相交流,比如说:“我的球比你的大。”或者指着别人的积木作品说:“高高塔”但是却没有什么共同的游戏目标。
第四阶段(4.5岁以上)合作游戏
在一起玩时,孩子开始有共同的目标,比如一起搭一个“基地”,利用玩偶上演童话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协作、配合更多的交流。
因此,如果宝宝不爱和别人玩,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是孩子的游戏阶段,正如上文例子中的那位妈妈,总是希望2岁的小孩们玩在一起,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处于独自游戏,或旁观游戏阶段,自然不会和其他孩子产生互动。
2、 天生气质类型
在“自由游戏”的状态下,上面的游戏模式划分只是一个概率,并不是绝对的。拿Tim来举例,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处于协同游戏的状态。通俗来讲就是“爱搭不理。”即便和表哥表姐一起玩耍,也只是聊上两句就重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这样的状态和孩子的“气质类型”也有很大关系。
孩子一出生就带着自己的“气质”,有的比较容易激动,有的像Tim一样很淡定,也有一部分宝宝比较敏感。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可能会容易紧张焦虑,这也导致表面上的“慢热”,因为需要足够多的时间建立安全感。所以就像文章开头朋友的女儿朵朵一样,需要在一旁观察很久,才能真正地加入集体。
3、 在社交中有“受挫”经历
除了考虑孩子的社交阶段和自身性格之外,如果孩子突然表现出“不合群”,作为家长我们就需要关注一下孩子是否在社交中遇到过重大的“挫折”。比如有一次收到粉丝私信,说自己家四岁的宝宝突然说不想去幼儿园,老师也反应孩子不爱参加集体游戏。我建议她去询问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果然她告诉我,是因为一次游戏时,孩子被小朋友不小心推倒了。虽然老师及时赶到,但本来就敏感的宝宝还是有了防备心。
宝宝“内向”这样引导效果好
在Tim的舞台剧班跟爸爸妈妈聊天时,我发现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父母,是为了让孩子更“外向”更“合群”,而选择跟他们性格并不相符的舞台剧课的。
显然,他们已经将“内向”看作了一种缺陷。而更多的爸爸妈妈们会想,如果孩子一直这样内向“不合群”,长大以后会不会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有什么办法能引导孩子更好的社交呢?
首先,要跟随孩子的节奏。
无论外向还是内向,孩子在社交上的表现,就是他内心的节奏。作为父母,应该尊重这种节奏,而不是想方设法地改变孩子。比如对于敏感型的宝宝而言,融入一个课堂,或者跟陌生人进行交流。就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和适应,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越是着急让她加入进去,孩子越会因为丧失安全感而抵触。严重的还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强制”真的产生社交障碍。
其次,带孩子进行“平行游戏”